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更是知识的灵魂,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素质教育提出后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寻找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的途径.我想,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宗旨,那就是它必须以现代化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造就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现代教育就是让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精心设计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活动。本着这一宗旨,我在教数学课中是这样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城市?城市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城市?我们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城市?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转型创新到底是一种必然趋势还是一阵风?现在我们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了以后,会这么难以恢复,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要渡过这个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办?在浙江省“三会”主办的2010年浙江省首届企业领袖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教授给予了全面、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战场,教师只有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的环节,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会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那么,在历史教学中为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石军 《中国科技博览》2009,(24):111-111
苏霍姆林斯基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和体验结合起来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体育教学中让学生的认知和体验相结合的心理学原理认知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的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认同学习的内容,体验学习的过程,领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下面我们可以从两种教学实例中体会认知和体验相结合的心理学原理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诞生开始,人类就几乎开始着思考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直至今天,我们还在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之为美好?这个问题使得我们有必对生活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设计师的角度也会因此而发生各种不同的转变。再面对事物选择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去选择好的一方。但如何去评定好与坏,这就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于是我们关注作品,关注人性,关注社会反响。在此我们需值得关注的便是一个人们对于美好的一种取向。  相似文献   

7.
一个个曾经耀眼的品牌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留下的是深深的遗憾和深思.据了解,曾经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在我们这个年产1400万台、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洗衣机王国里,除了"海尔"外,"小天鹅"、"小鸭"等著名品牌都不同程度地遭到重创和厄运.而彩电业、手机业也已经或即将陷入价格战的泥潭.此刻,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的品牌为什么这么脆弱?我们的企业到底要打造什么样的品牌?  相似文献   

8.
安军 《中国科技博览》2010,(35):160-160
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要求,促使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主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作为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与要求。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在时间与精力的投人上不作计较。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在本文中,我着重通过4种方法与途径把学生带进数学乐园,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下面就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人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一步。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那么,怎样的课堂导人是成功的呢?我认为跟课堂的趣味陛、针对性、新颖性是离不开的,只要紧紧地联系到上面的几点,再根据课堂的情况进行分析运用,那么一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了。也就是我们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相似文献   

12.
交际教学法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法中被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它可以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只有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综合应用才能更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改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学实践的历练,深深体会到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模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益有显著作用,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构筑“心”的堡垒的过程,有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心”,而爱国之心的构筑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内容,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也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简单探讨一下在西藏自治区的语文学习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我们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与日俱增。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教育基本要素,理所成章的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教学中师生交往时老师与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中学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善课堂心里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性格发展。从中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现状和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入手,指出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国建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以促进教育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网络为学牛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为数学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精彩,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摸索了一些经验,运用多媒体,可以活跃课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放飞孩子的心灵.总之,E时代的课堂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随着鼠标和画面的滚动而灵动,让教学设计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植根于学生心深处.  相似文献   

17.
方进 《工业设计》2008,(7):10-11
作为TI技术发展方向的主要负责人,我经常会被问道"未来的技术趋势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首先,我认为市场是技术发展最根本的驱动力。因为任何技术都要创造商业价值才值得我们去投入。至于半导体技术未来趋势这个话题,我认为嵌入式是未来关注的新重点,而有分析指出:嵌入式处理器市场2020年  相似文献   

18.
《工业设计》2013,(1):72-72
用很多时间来谈论和涉及材料的发展趋势,改进等我们细想之下,你会发现现今的很多设计都会对构成设计的材料进行讨论。这是因为材料的选择,或者更具体地说,材料选择错误会在越过原型阶段之前毁掉你的设计。我们在谈论什么样的材料呢?显然,材料的选择是基于你设计的应用程序。典型的设计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我的预算是多少,产品的预期寿命是多长,产品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使用,等等。直到你能回答这些基础的问题时,你才能开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导学案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主流,它启发了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这种高效课堂模式下,如何将二者更好的整合,如何更好利用多媒体技术。近些年来高效课堂改革在我国一些地方一些学校轰轰烈烈的开展着,我校也在考察借鉴学习山东省昌乐二中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着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其中,我们在探索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设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政治导学案,这是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之一。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使先学后教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导学案的使用应是未来教学的主要趋势,但是我们在践行高效课堂模式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困惑与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在这种高效课堂模式下,如何真正发挥导学案与多媒体这两种手段的优势,导学案在使用的过程中如何穿插着多媒体的运用?经过实践的探索,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我现在以一节45钟的课堂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课堂,旨在为学兵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谐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当学兵在宽松愉快的课堂中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习时,学兵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强化和巩固,从而促进学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动发展。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使学兵主动创新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