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某船用空冷器交付使用3个月发现其换热管泄漏。采用宏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换热管的泄漏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泄漏原因为点腐蚀所致,由于冷却系统内的腐蚀产物以及海洋生物随同海水进入空冷器芯的换热管内,附着于换热管内壁形成沉积物,该沉积物分布不均匀,使换热管不同部位存在供氧差异和介质浓度差异,从而形成微电池效应,产生点腐蚀导致泄漏。  相似文献   

2.
某FPSO生产水闪蒸罐A底部出口管线的盲封头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了穿孔失效。采用宏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细菌检测、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对该盲封头穿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盲封头底部有较多油砂淤积,内壁不均匀附着了多处结块,造成了局部沉积物下腐蚀,沉积物的淤积促进了硫酸盐还原细菌(SRB)繁殖,细菌腐蚀产物的侵蚀作用导致盲封头最终发生穿孔失效。  相似文献   

3.
空调用铜管穿孔失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某空调用铜管在使用中发生穿孔渗漏。对该铜管进行了化学成分、力学性能以及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试验。结果证明,含氯、硫的冷却液对铜的腐蚀是形成铜管穿孔失效的主要原因,其它杂质元素的存在对加速失效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电子探针等分析测试方法对腐蚀穿孔失效的BFe10-1.6-1铜镍合金管进行失效分析。结果表明:失效管的内壁存在不同程度的划痕,且腐蚀坑内壁显微组织呈现“波纹”状,符合海水冲刷腐蚀的特征;腐蚀区的显微组织呈现“冰糖块”状,符合晶间腐蚀的特征;腐蚀坑内的泥沙沉积致使管道发生点蚀。结合船用铜镍合金管的使用工况,确认该失效管腐蚀穿孔失效的主要原因是海水冲刷腐蚀、晶间腐蚀及点蚀。  相似文献   

5.
制冷空调换热器铜管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发生点蚀并引起泄漏。对铜管内外壁腐蚀局部区域使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进行表面形貌观察,并借助能谱仪(EDS)进行元素成分分析。发现在铜管内壁发生腐蚀的局部区域存在一定量的Cl元素,而在铜管外壁却没有发现Cl元素。由于中央空调循环冷却水使用未处理的生水,而自来水中含有的Cl元素常会引起点蚀发生。Cl~-会破坏氧化物保护层形成易溶于水且不稳定的氯化物,氯化物分解提高局部酸性值,加快金属腐蚀。同时Cu~+、Cu~(2+)通过扩散发生复杂的自催化反应,导致铜管发生点蚀。  相似文献   

6.
某公司生产的油冷却器换热管在投入使用9~12个月后发生腐蚀泄漏现象。采用宏观观察、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管道腐蚀泄漏的原因。结果表明:油冷却器换热管介质中的氯离子和硫离子在管内壁积垢中沉积并富集在管壁基体前沿,导致内壁产生大量点腐蚀,点腐蚀位置与未腐蚀位置形成大阴极小阳极腐蚀电池,增大了腐蚀速率,在管内介质的冲刷作用下,点腐蚀坑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管道泄漏。  相似文献   

7.
采用宏观观察、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氨重试验以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对凝汽器铜管存在坑点腐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铜管的加工中使用了热裂解性能较差的内模拉伸润滑油而使其内壁粘附着炭质沉积膜,加上黄铜管未采用硫酸亚铁成膜处理以及机组运行中也未进行定期胶球清洗等是造成其腐蚀的因素,其中炭质沉积膜的存在是导致黄铜管在冷却水的作用下形成坑点腐蚀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预防凝汽器黄铜管坑点腐蚀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某燃气机组2台余热锅炉的部分受热面管在试运行过程中发生泄漏,通过宏观观察、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管子泄漏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生泄漏管子的内壁具有较多的腐蚀产物,经分析为铁的氧化物,腐蚀产物的组成以及腐蚀坑的形貌均说明管子内壁发生了局部氧腐蚀,腐蚀部位变薄形成凹坑,严重处发生了穿孔泄漏。  相似文献   

9.
某核电站用离心式冷水机组蒸发器/冷凝器铜管在投运前发生制冷剂泄漏,通过对泄漏点进行微观分析,并从设备制造工艺过程排查产生问题的原因,确认换热器铜管在出厂前内壁残留了少量的空压机润滑油.残留的润滑油在一定潮湿空气中长期暴露而水解酸化形成铜管敏感的羧基酸根介质,进而在铜管表面产生电化学反应形成蚁巢腐蚀,最终造成泄漏.  相似文献   

10.
某200 MW燃煤电厂锅炉水冷壁管在A级检修水压试验过程中发生泄漏。采用宏观观察、拉伸试验、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水冷壁管泄漏的原因。结果表明:因锅炉水质较差、停炉保护不到位、管子传热不良等原因,使富含氧化铁及氧化铜的水渣在锅炉水冷壁管向火面内壁产生沉积,形成垢下氢腐蚀,造成管子强度降低,最终导致管子泄漏。  相似文献   

11.
某高炉冷却有不锈钢波纹管服役两个月后,经两次清洗后发生开裂,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认为波纹管在腐蚀介质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晶界腐蚀,形成沿晶裂纹而导致波纹管失效。  相似文献   

12.
某油田甲醇厂锅炉给水预热器在投入使用14个月后,管箱内外壁近焊缝处出现了多处裂纹。通过宏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试验、金相检验以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对该锅炉给水预热器管壁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预热器管壁材料的铬元素和镍元素含量过低,导致材料硬度增大,韧性降低;同时,材料中磷元素含量超标,进一步降低了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晶界贫铬区极易遭受腐蚀并产生微裂纹,在锅炉给水预热器材料本身存在的残余应力和工作内压引起的应力作用下,晶界微裂纹不断扩展连接,最终引发预热器管壁开裂失效。  相似文献   

13.
某化工厂自备电站锅炉内水冷蒸发屏钢管多次发生爆管,采用宏观观察、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微观分析、垢层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水气质量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其爆管原因。结果表明:水气指标超标造成水冷蒸发屏钢管内壁结垢,而锅炉给水中氧元素浓度长期严重超标引起垢下氧腐蚀、氯离子及氧腐蚀,在周期性应力的作用下,钢管内壁形成裂纹且裂纹不断加深,最终导致爆管。  相似文献   

14.
某热电厂高压锅炉在水压试验过程中水冷壁管发生开裂,通过宏观分析、壁厚测量、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测试、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分析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水冷壁管的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冷壁管是垢下腐蚀氢损伤导致的脆性开裂。水冷壁管发生氢腐蚀,且在腐蚀过程中汽水反应生成的部分原子氢扩散渗入金属内部,与珠光体中的碳化物反应生成甲烷,较大的甲烷分子聚集于晶界而使晶界开裂,在内壁形成沿晶微裂纹,裂纹扩展最终导致水冷壁管发生脆性开裂。  相似文献   

15.
某20钢燃气钢管埋地使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多次发生腐蚀穿孔失效,通过宏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对钢管腐蚀穿孔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燃气钢管穿孔的孔洞由外向内扩展,其外观形貌具有杂散电流腐蚀的特征,同时由于钢管内部存在大量的非金属夹杂物,引起内壁点腐蚀的发生,出现大量腐蚀坑;燃气钢管的腐蚀穿孔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杂散电流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某12Cr1MoVG钢锅炉在投入使用数月后发现过热器管弯头处发生开裂.采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锅炉过热器管弯头开裂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 表明:过热器管弯头失效的主要原因为碱性环境下的应力腐蚀和氢脆,过热器管弯头在运行过程中局部存在浓缩碱溶液,浓缩碱溶液在高温和水的作用下腐蚀管道内壁并生成微量的氢,氢在残余应力的作用下侵入金属内部并在晶界处聚集引发氢脆,这是造成弯头内壁形成大量沿晶裂纹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宏观检验、金相检验和断口分析等方法对1Cr18Ni9Ti不锈钢液压油输送管道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管开裂为应力腐蚀开裂,裂纹起源于管道外壁并逐渐向内壁扩展;产生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水中氯、硫和氧等腐蚀性物质不断在钢管外壁沉积,在管道压力和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不锈钢管发生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18.
核电站凝汽器海水室主体材料为奥氏体不锈钢和钛材,用于保护不锈钢和钛合金凝汽器的铁合金阳极在服役过程有个别铁脚断裂发生脱现象。通过失效断口部位腐蚀形貌分析、断口裂纹金相分析和腐蚀晶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晶间腐蚀产物X射线能谱(EDX)分析,研究确定铁阳极脱落失效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铁阳极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其304不锈钢铁脚受到严重的敏化,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晶间型应力腐蚀而导致腐蚀断裂,并据此制定了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某热电厂60%的高温过热器蛇形管在安装运行10 h后就发生了开裂失效。采用磁粉探伤检验、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测试、金相检验、拉伸试验等多种手段分析了导致蛇形管早期开裂的原因。结果表明:开裂高温过热器蛇形管原材料由于合金元素钼分布不均匀而存在组织偏析,导致局部区域材料的塑性性能和抗腐蚀性能下降;在高温高压水蒸气和钢管自身强残余应力作用下,最终造成蛇形管由内壁向外壁发生了应力腐蚀开裂。  相似文献   

20.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换热管腐蚀失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制冷机组吸收器的冷却水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穿孔进行宏观和微观形貌分析,对腐蚀孔附近腐蚀产物进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并对冷却水管化学成分、冷却水质和溴化锂溶液进行分析。指出吸收器壳体开裂导致大量空气进入溴化锂水溶液,产生点蚀源,铜管的化学成分为点蚀的产生提供了材料条件,冷却水硬度超标加剧了铜管点腐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