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骏  曾曦 《室内设计》2010,(5):54-58
随着“五个重庆”之“健康重庆”口号的提出,重庆开始大力建设登山步道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与健康活动需求。然而快速的建设进程中一些问题先后出现,例如对登山步道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当地历史文脉与遗迹破坏、步道景观无特色、景观设计不合理等等。本文以重庆南山著名的登山步道——黄葛古道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介绍了登山步道建设中始于设计对象定位的规划与设计全过程,通过介绍贯穿其中的以自然、野趣、人性化为宗旨的设计手法,希望为还原生态良好、历史悠久的古道,创造适宜居住、创业、旅游并具体有休闲特色的城市中的自然环境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刊首语     
《景观设计》2009,(4):1-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景观设计师们也越来越注重技术与理念的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使设计与大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步道景观是最具魅力和想像力的景观设计师们一直崇尚和致力于设计自然的步道景观鼓励人们将自然融入到繁忙的生活中体验那种都市之外的宁静,“自然”既是步道设计的主题也是其设计宗旨。  相似文献   

3.
黄璇 《江西建材》2023,(8):166-168
湖北省十堰市通过山林步道,串联新老城区,形成一条无障碍、易通达的生态道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文中通过十堰市步道的线位设计、桥梁结构设计、节点工程等内容的阐述,为山林步道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偏好程度越高的环境恢复性效益越高,且恢复性评价的提升有助于改善游览者对环境健康效益的评估。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和健康效益评估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探讨其关系及作用机理,并以福道为例进行结构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一致性、易读性、复杂性和神秘性均能有效反映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以神秘性对环境偏好的影响最为显著;2)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远离、延展性、魅力性和兼容性均能有效反映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恢复性评价,以魅力性对恢复性评价的影响最为显著;3)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对其恢复性评价有显著正影响,对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恢复性评价对其健康效益评估有显著正影响;4)虽然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对其健康效益评估没有直接影响,但二者之间通过恢复性评价的中介效益产生了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9,(12)
高校步道除了具有使用功能外,还应满足方便、舒适、趣味等人性化要求。而很多山地城市的高校校园的步道设计,存在人车流线分布不均、人性化设计原则不足、选线与定线混乱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高校步道的人性化设计的研究,总结出高校步道的人性化设计原则,以及步道的无障碍设计要点,并为其他的山地城市的高校步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重庆渝中半岛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街巷系统,但是随着近年来旧城更新改造和机动车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街巷空间以及步行出行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通过重庆渝中半岛步行系统及示范段设计项目这个案例,探讨在山地城市中的步道及街巷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剖析步道空间中人们的行为特征和规律,在调查、设计和实施三个阶段中应用"邀请"的行为学研究成果,实现城市步道空间公共生活的回归和步行优先的绿色出行导向目标。  相似文献   

7.
城市森林步道作为城市中重要的自然环境场域对公众的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而其健康效益的影响机制尚不明晰。因此基于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特征视角,依托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在量表设计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特征、游憩幸福感与健康效益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福道为研究样地获取实证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检验以探讨其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特征可由自然因子、服务因子、感知因子、步道因子四个维度组成;2)环境特征对于健康效益的影响路径有两条,其包括“环境特征→健康效益”的简单路径与“环境特征→游憩幸福感→健康效益”的综合复杂路径;3)游憩幸福感不仅直接显著影响健康效益,还在结构关系模型中发挥了重要中介作用。因此在城市森林步道建设方面要注重多方位的环境特征,关注游客的情感状态,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以此提升其健康效益。  相似文献   

8.
叶玉龙  刘颂 《住宅科技》2010,30(5):22-25
伴随着近些年城市化的高速度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大型、多功能居住区。其道路系统对居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作用愈加重要,其中步道作为绝大多数居民的出行途径将更是道路设计的重点。单一功能性步道已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围绕步道创造至美的环境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在环境设计中营造以人为本、满足人的不同层次要求的怡人空间,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通过对人性化步道的目标、原则、设计要素、空间布局、尺度等进行探索,对居住区步道人性化设计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9.
健康步道是城市住区人居环境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健康社区”在高质量城市建设中的细胞工程。健康步道因其自身的复杂性、模糊性和差异性等属性,在城市住区整体化和系统性研究中缺乏足够关注。本文以“健康社区”理念为导向,阐述住区健康步道的发展机遇,通过对我国住区步道建设现状及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在“住区生活圈”概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住区—邻里”慢行生活圈网络的构建和四点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在住区建设层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山地景区步道系统不完善的问题,对步道的营造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以步道功能性为基础,在平面布局、材料选择、空间尺度和人性化方面提供生态步道的营造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象鼻沟景区设计中,打造别具风格的山地步行体验,并丰富设计理念,为将来的山地步道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representation tools are often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ir alleged effects on the creativity of designers. Moreover, their mediating capacities are often mythicized, to such an extent that one might surmise the direct transmission of the mental images from the designer's consciousness to an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In this speculative essay,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cess of representation at work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originates from the designer's consciousness natural cognitive ability, rather than from the use of a specific mediation tool between the designer and his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mentally constructed architectural project and its representation. The effects of any tool of representation—analog or digital—on our perceptual apparatus depend primarily o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affecting the discontinuous flow of 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formed by our consciousness. In other words, we propose to shed a new light on these limitations through the heuristic modeling of an architectural project designer confronted with his own cognitive biases, and the limits of the representation processes. In the present essay, the discontinuities and uncertainties inherent to the processes of representation are reintegrate in the models.  相似文献   

12.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找出影响街道步行环境夜间安全感的关键因素是提 升街道夜间活力的重要前提,确定采用基于生理传感器的现场 感知实验方法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首先结合相关理论与 街道环境整体特征,建立环境自变量;再以可穿戴传感器收集 的皮肤电反应(GSR)为安全感测度基础,通过“唤醒-效价” 模型得出被试安全感因变量;而后建立夜间安全感的可视化地 图,从地图中选取产生不同安全感的环境样本,并以最优子集 回归的方法建立识别模型。基于45名被试的现场感知实验结 果表明,对夜间安全感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关键影 响、非关键影响与无影响因素。而本次实验得到的关键影响因 素为建筑内透光、绿视率和街道界面透明度,证明了夜间街道 中“自然监视”策略的重要性,同时给出基于提升“自然监 视”的街道夜景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樊亚妮  董芦笛 《中国园林》2022,38(2):115-120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章明  鞠曦  张姿 《中国园林》2022,38(5):31-38
上海自2002年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后,于2014年底提出《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其中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的总设计师团队,深度介入了上海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兴。依托实践提出“八合一”理念,即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工设计、生态修复、智能设计和艺术设计协同合作;并在突破学科壁垒的基础之上,构建包含系统化空间营造、历史文脉延续、基础设施复合、场景节点构筑、生态环境修复和公共艺术植入的六维城市滨水空间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围绕人居环境生命体的存在与生长,思考其支撑关系和发展的动力,发现存在着"极端化"与"集和化"2种思想路线,指出近现代人居环境发展不尽人意的根源是"极端化"。溯源中国传统风景观,指出"集和化"为主导的人居环境本体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发展之路,阐释了"集和化"对于未来世界人居发展的意义。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5个统筹、人居环境发展的"3+2"结构,以及建设公园城市的理论框架为例,阐述了从"极端化"走向"集和化",从二元论走向二元论与三元论结合的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了建构新千年"集和化"哲学体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景观感知研究有助于从“主客交互”角度 理解公众景观感知逻辑,为村落景观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人本化 操作指引。结合“词袋”模型原理,构建出基于UGC影像数 据统计分析的传统村落公众景观感知分析方法。该方法以词典 构造、词袋生成、倾向表征、规律解析为分析步骤,以6种景 观类型词汇(格局、街巷、建筑、环境、风俗、物产)和6组景 感属性词汇(原生-衍生、标志-日常、物质-非物质、整体-细 节、活力-恬静、风景-信息-叙事)为解析线索,通过实证研 究揭示出公众对传统村落景观感知的“知觉退化”和“四季交 感”规律,以及不同感知质效、偏好、路径的影响因素。基于 相关结论,进一步提出针对传统村落空间场域、场所和场景的 人本化保护更新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景观的典型代表,其包含着深刻的文化主题和人文意境。本文通过对地方八景中的声景观及其声境的研究,挖掘古代地方自然声景与人造声景的营造方式,并对声景的产生因素及其资源的稀缺性、瞬时性;声场的多重性和复合性;“声”与“景”的结合等方面特征进行分析,阐释了声景的天籁、地籁、人籁三个层次意境。该研究不仅可以让今人学习古人声景观营造经验以及声境的文化提升方法,同时对于今天地方声景观的保护和再创造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装饰园林建筑的苏式彩画,为设计者提供了广泛的设计题材。苏式彩画是陶冶人们性情的作品,较少受约束,在内容、格式上均可按人们的意愿设计,只要体现一定的历史风格,被欣赏者、绘制者、行业接受即可。以金琢墨苏式彩画为例,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与大多数苏式彩画比,其特征有:(1)段落清楚、构图工整,严谨对仗,具有端庄稳重的效果。(2)枋心构图采用夔龙、卷莲草为装点,画在深色枋心内,具稳重大方的特点。(3)局部设计有许多独到之处。从以上这些方面共同体现出设计的新颖别致。  相似文献   

20.
林岩   《中国园林》2020,36(2):59-64
通过对比利时运河小城达默的历史演进、形态演化及背后作用力的分析,研究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方式。发现除了少数情况下发生典型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城市发展方式外,大多数情况存在由地方政府执行,但反映实际使用者意志的"弱自下而上"途径,并延伸了"自下而上"城市设计途径的内涵:包含有使用者所构成的社区意志属性的城市发展途径。同时发现,在时间进程中,"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途径存在演变现象:从单纯的基于个体生活的"强自下而上"的建设方式,逐渐转变为由自然、经济、生活、文化等多重因素引导,并由社区管理者和市民共同实施的"弱自下而上"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