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平版印刷是利用油水不相溶的特性,在印刷过程中使印版表面润版液、油墨保持相对平衡,以实现原稿的良好复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实际生产操作中,人员素质、工艺、设备、原辅材料、环境温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水墨平衡。一、水墨失衡的问题分析1.水墨失衡的表现在平版印刷过程中,润版液供量过小,会引起空白部分起脏,图文部分糊版,印品报废;供量过大,油墨乳化严重,也无法进行正常的印刷。具体表现有:(1)纸张在印刷过程中过量地吸收润版液而卷曲绵软。(2)橡皮布拖梢处出现水滴,甚至积聚滴下,在印品表面形成水渍,沾湿印版…  相似文献   

2.
胶印中,水墨平衡控制得好坏直接影响印品质量的优劣,在实际印刷中,很多操作人员不重视水墨平衡,直到印刷一段时间后油墨严重乳化,造成墨辊脱墨,印品粘脏,墨色暗淡无光时,才意识到水墨平衡控制的重要性。本文以 V—30八色轮转胶印机为例,介绍控制多色轮转胶印机水墨平衡的几个要点。水墨平衡从润版液入手1.润版液的选用润版液的主要作用是在印版的空白部分形成排斥油墨的水膜,抗拒图文部分的油墨向空白部分扩张,防止脏版,增补印刷过程中印版表面被破坏的亲水盐层,维持印  相似文献   

3.
平版印刷利用的是水墨不相溶的原理,在印刷过程中,使印版表面润版液与油墨保持相对平衡,以实现对原稿的良好复制,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相似文献   

4.
夏军 《印刷杂志》2002,(11):42-46
一、润版装置概论众所周知,印刷中专门用于向印版供水的装置称为润版装置。其性能和精度将直接影响到印品的质量。一般认为,润版装置的功用就是在印版接受油墨之前将润版液涂布到印版上,利用油水不相容的原理,在印版表面的非图文部分形成水膜,从而使其再与着墨辊接触时不沾附油墨。对润版装置最基本的要求是它必须保证在印刷过程中对水膜的控制均匀、稳定,而且尽可能地使用水量为所需的最小额度,确保水墨平衡。水墨平衡的控制在印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掌握了水就掌握了胶印”。水墨平衡会极大地影响产品的质量:当水分…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除无水胶印工艺外,一般平版印刷机都是采用给水和给墨装置,分别对印版表面涂刷润版液和油墨的。正确认识水墨平衡的工艺原理和相关条件,掌握好水墨平衡的工艺操作,是实现正常印刷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笔者在多年的印刷质量管理中,对胶印工艺过程的一些问题深有感触,本文就平版印刷过程中的水墨平衡和相关问题做些探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华  孙中华 《印刷技术》2008,(17):55-57
无水胶印是指不需要润版液,用斥墨的硅橡胶层作为印版的空白部分,使用特殊油墨,在一定的温控系统控制下来完成印刷的一种平版印刷方式。无水印刷过程操作简单,减少了调节水墨平衡的过程,印刷质量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7.
唐有志 《印刷世界》2007,(12):42-45
平版印刷是利用油水不相混溶的特性,在印刷过程中使印版表面的润版液和油墨保持相对平衡,以实现原稿的良好复制。在实际生产操作中,人员素质、工艺、设备、原辅材料、环境温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印刷平衡。  相似文献   

8.
王世勤 《印刷杂志》2006,(10):59-61
在胶印过程中,油墨和润版液是对立与统一的两大要素。在印刷机和纸张已确定的前题下,印品的质量就由油墨和润版液形成的水墨平衡来决定。在胶印中,油墨的质量、调墨的好坏、油墨的控制等对印刷品,特别是对彩色印刷品的印刷质量至关重要。而对于润版液,其功能与作用往往得不到人  相似文献   

9.
现今胶印轮转机的印刷速度越来越快,印刷机自身产生的热量相应地提高了.为了做好印刷的水墨平衡,很多印刷机都纷纷配备了具有冷却系统的润版液水箱.润版液冷却系统不仅能改善水墨平衡,而且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1.改造原因和工况简介 ①改造原因.在印刷时,由于墨辊是以极高的速度运动,它的温度会上升,使油墨的温度也随着上升.在高温之下,油墨的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加,这样印刷时,油墨便会迅速铺展,容易造成网点扩大,影响印刷品.但在印刷的过程中,使用了润版液冷却系统,能有效地降低印版的温度,保证油墨的印刷适性,从而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润版液的电导率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冷却系统能将润版液的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润版液电导率的稳定.因此,润版液冷却系统能很好地控制水墨平衡,对提高印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平版印刷是利用油水不相混溶的特性,在印刷过程中使印版表面的润版液和油墨保持相对平衡,以实现原稿的良好复制.  相似文献   

11.
在胶印中,纸张和润版液的pH值会直接影响印刷过程的水墨平衡,油墨的干燥性能和墨层质量。因此在控制和调节水墨平衡时,要了解纸张和润版液的酸碱性,了解其对印刷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梅 《广东印刷》2000,(5):15-16
一、无水胶印概述 无水胶印是指不需水溶液润版,用斥墨的硅橡胶层作为印版的空白部分,使用特殊油墨来完成印刷的一种平版印刷方式。传统平版胶印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使用水溶液润版,利用水墨互斥的原理,使油墨和水在印版上保持平衡来实现网点的转移。印刷过程中水墨是否平衡将严重地影响到印刷效果 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要真正达到水墨平衡是相当困难的,需要操作人员充分掌握印刷材料的适性,并在生产中对印刷工艺操作规范化,同时还受到印刷设备性能优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无水胶印应运而生。 早在60年代末,美国的3M公司  相似文献   

13.
成家声 《印刷技术》2012,(10):49-49
我们知道,胶印是利用油水不相溶的原理,使油墨和水在印版上保持相互平衡,从而实现网点转移的,水墨平衡贯穿于胶印生产的始终。可以说,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胶印印品,关键是在胶印过程中使水墨平衡达到最佳状态,即控制好润版液。在胶印生产中,水箱是调配润版液,并将润版液直接输送到各色组水槽的关键部件,其性能优劣将直接影响水墨平衡及印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胶印润版液是胶印所需的主要耗材之一,其主要功能就是润湿印版的空白部分,与油墨之间建立起一道隔离屏障,使油墨仅仅能够传递到图文部分,而不会沾污印版的空白部分,即达到理想的"水墨平衡"状态,从而保证印品清晰、精美.目前我国基本上普及了铝基PS版,胶印润版液大致分为酒精润版液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润版液两大类.  相似文献   

15.
无水胶印是指不需水溶液润版,用斥墨的硅橡胶层作为印版的空白部分,使用特殊油墨来完成印刷的一种平版印刷方式。传统平版胶印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使用水溶液润版,利用水墨互斥的原理,使油墨和水在印版上保持平衡来实现网点的转移。印刷过程中水墨是否平衡制约着印刷效果的好坏,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要真正达到水墨平衡是相当困难的,它要求操作人员充分掌握印刷材料的适性,规范印刷工艺,同时它还受到印刷设备性能优劣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无水胶印应运而生。 早在60年代末,美国3M公司就开始研制无水胶印印  相似文献   

16.
PS版是预涂感光版的简称,它是平版印刷工艺的一种常用印版。作为印刷五要素之一,PS版对产品的印刷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印版是产品质量的源头,分析和研究PS版起脏的原因,从源头把关控制,对确保产品印刷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印版起脏的定义印版起脏即在印刷工艺过程中,版面图文变形、扩大,非图文的空白部位出现亲墨,造成印品脏污,影响产品外观质量的现象。版材质量、油墨、纸张、胶辊、水辊、润版液、橡皮布和印刷压力等诸因素的匹配与否,决定着印版的印刷质量与效果。只要有一个因素出现问题,就容易发生水墨不平衡、印…  相似文献   

17.
张兰 《今日印刷》2008,(2):35-36
众所周知,平版印刷基于“油水不相容”的原理来实现图文的正确转移的。事实上,油水不相容的“水”指的就是润版液,因为纯水的表面张力太大,不利于在印版空白部分铺展,所以在纯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异丙醇等)配制成润版液原液,再加水稀释得到印刷用润版液,它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保证在印版空白部分形成良好的水膜.快速实现水墨平衡。  相似文献   

18.
平版印刷的3大工艺技术,即印刷压力、水墨平衡和套印技术.在平版印刷中,印刷人日常操作以及印刷机调试工作就是围绕这3大印刷工艺来谋划设置的.本文探讨的核心是水墨平衡工艺. 理想的水墨平衡是印品的油墨实地密度等参数达到标准,以最少的水量与油墨达到动态平衡,这样印出的印刷品网点光洁、整齐,色彩鲜艳、饱和,图像清晰、层次丰富,...  相似文献   

19.
齐银玲 《印刷世界》2006,(4):36-36,43
1 理想的水墨平衡理论 水墨平衡理论是平版印刷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理论,它对印品质量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印刷版面上油墨和水必须同时存在,且保持相互平衡,其目的是既要保持图文印刷区最大的载墨量,使墨色鲜艳、饱和、网点清晰光洁,又要保持非印刷区高度干净整洁。这种供水量和供墨量的平衡关系称为水墨平衡。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印刷事业的迅速发展,平版胶印技术已被广泛采用,成为一种印刷速度快、色彩还原好、经济效益高的印刷方式。平版胶印印刷产品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印刷过程中水(润版液)墨平衡掌握的好坏。平版印刷就是利用了水和油(油墨)不相混溶这一原理,使水和油墨在同一平面的印版上保持相互平衡的关系,实现油墨的正常转移,达到色彩复制的目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水墨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