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对泌阳凹陷地温资料的分析、计算,研究了地温场的控制因素与地温异常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地温场受地质构造控制,地温异常带的展布方向反映区域构造的基本轮廓.地层岩性影响着地温场的分布,砂岩导热率大,地温梯度小;泥岩导热率小,地温梯度大.水动力作用是形成地温异常的重要因素,强交替区往往出现地温负异常,排泄区或断裂带往往形成地温正异常.地温异常是由烃类放热、圈闭聚热和油气藏内异常高压形成,地温场异常区与油气田分布区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基于61组浅层地埋管钻孔测试数据,分析了浅层岩土初始平均温度随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80~120 m深度范围内,钻孔深度和浅层地温梯度是影响初始平均地温的重要因素,而变温带地温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获得了基于年平均气温的2种浅层岩土初始平均温度预测模型,具有相对较高的准确度,其中钻孔深度范围为10...  相似文献   

3.
地层温度和压力是地底能量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为了查清雨汪区块地层温度和储层压力的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本文从老厂矿区雨汪区块的地温和地温梯度特征出发,结合储层压力和地应力的平面及垂向上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地质构造形迹的耦合情况,分析研究区的储层地温-地压系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温场呈现南北分异特征,南部地温梯度4℃/100 m,而北部为2~2.5℃/100 m,推测这可能与大型断层分布有关;雨汪区块属于中等-较高地应力区,造成煤系地层具有较高的储层压力,储层压力约在750 m深度处出现突然增加,推测可能与深部发育有较好的分隔层有关。综合分析认为,雨汪区块储层地温-地压系统的区域分布特征是地层、构造、水文等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EASY%Ro法在滨北地区热演化史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适合模拟中高热演化程度的盆地模型.为考察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热演化历史,采用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恢复了该地区的古地温场,结合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了烃源岩热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滨北地区白垩纪古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古地温梯度在晚白垩世为4.3~5.8℃/(100m),第三纪以来降低到3.2~3.6℃/(100m);最高古地温是在白垩系末期,有机质热演化在白垩纪末期达到最高峰.自第三系开始的持续抬升剥蚀(白垩纪末至早渐新世为长期沉积间断)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致使热演化作用过程“冷冻”,生烃作用停止.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四川盆地原油裂解气的有利分布区,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重建了四川盆地的热演化史,分析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原油裂解的有利地温场分布范围及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各构造单元自三叠纪以来的热流演化是不一致的,川东北地区热流在地质历史时期最低,川中地区热流也较低,而川西北和川西地区热流演化最高,这种差异与青藏高原隆升及峨眉山玄武岩地幔柱有关; 四川盆地在二叠纪时期热流明显高于其他时期,但高热流持续时间较短,这主要受岩浆侵入的影响;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原油裂解气的有利地温分布区是不断变化的,侏罗纪末期其几乎遍及整个四川盆地,白垩纪末期其范围缩小,古近纪末期其收缩至川西和川中部分地区,现今范围则最小,主要分布在川西部分地区; 控制原油裂解气分布区的主要因素是古地温场,尤其是地温最高时期的地温场,而与现今地温场的关系并不密切。  相似文献   

6.
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浅层地温分布及热流特点,并以地温条件下重力热管为研究对象,基于重力热管传热极限理论,整理了地温条件下重力热管蒸发段极限长度的计算式,进而分析了地埋重力热管蒸发段极限长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温条件下重力热管蒸发段极限长度取决于工质及其工作温度、每延米热流密度和热管内径.  相似文献   

7.
在对陶庄煤矿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陶庄煤矿三维地温场的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中考虑了地质构造,地下水微循环,硫化物的热效应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热等因素。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根据实测点的温度值反演出陶庄煤矿的地温分布情况:为矿井深部地温预测和热害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的井巷围岩地温场温度分布规律的简洁数学表达式,能正确地反映地温场温度和地热学参数及其时间空间之间的本质关系。数值模拟法和地质钻孔测温法所得结果证明,新的地温场温度分布规律表达式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综合方法圈定银川盆地地热田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刘峥 《宁夏工程技术》2009,8(3):247-249
为开发银川市平原地热资源,考查了银川盆地的浅层地温、视电阻率、卫星遥感图象、土壤汞质量分数、浅层承压水特征离子体积质量、地热钻探方法,对地热田进行综合圈定,控制地热田面积为2514.86km^2,可为宁夏地热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天津市某地源热泵项目补建了一套地温监测系统,获得了各监测点温度变化数据,并进行了全年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地温监测线在增加保护套管后,其短期变化负荷作用下的温度数值与换热管壁相比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偏差,通过必要的数据修正,并不影响地温监测的可靠性.热影响半径与土壤热物性和运行负荷强度密切相关,而本文运行条件下热影...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浅层地热能这种新能源的开发前景,并将ArcGIS软件应用于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评价中.根据浅层地热能开发特点和研究区资料选定评价因子,在评分系统和权重系统的基础上确定了各个评价因子的综合得分,利用ArcGIS9.3软件快速读取属性数据,并完成矢量数据的转换处理、图形处理、空间叠加等操作.评价结果显示,银川市大部分地区适合采用地下水源热泵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ArcGIS适用于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评价,为合理开发浅层地热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热井内流体的流动换热方程以及岩石的能量方程,研究井直径、岩石导热系数、井深和地温梯度对采出水温度和采热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单井采出水温度、采热功率和岩石温度场均随时间衰减,第1、10、20个供暖季对应的平均采热功率分别为755.01、660.02、639.42 kW,上述数据可用于热泵选型. 对于20 a的供暖期,当两井间距为200 m时不会产生热干扰;岩石导热热阻远大于井内对流热阻和井壁导热热阻,降低岩石的导热热阻是提高采热功率的最有效手段;增加井直径和岩石导热系数可以降低岩石导热热阻;岩石导热系数每增加0.5 W/(m·K),采热功率增加100 kW;增加地温梯度和井深可以增大岩石和流体之间的传热温差,提高采热功率;地温梯度每增加10 K/km,采热功率增加213.54 kW.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是中国中低温地热能的重点地热资源区。利用最新地震成像资料,结合重、磁、地热观测数据及盆地构造演化与地幔热流关系,计算分析了松辽盆地深、浅地层热量配分比例,莫霍面与居里面深度,盆地生热率结构。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浅部地壳的地温场以传导传热为主; ②盆地中心莫霍面上隆,但上地幔热流处于衰减回落状态,上地幔供热不足导致莫霍面温度相对周缘要低; ③盆地中心居里面较深,与上地幔热松弛相关; 居里面之上,受花岗岩较高放射性生热率影响,地温梯度较高; 居里面之下,受地幔热流衰减回落影响,地温梯度下降。综上所述,中央坳陷区上地幔处于热流衰减的热松弛阶段,其对地表热流贡献小于上地壳放射性生热对地表热流的贡献,松辽盆地中部地表热异常成因主要是地壳上部的花岗岩放射性生热。  相似文献   

14.
经验表明,新疆地区的地下水是地热的主要载体,以断裂构造为主要发热或导热构造的带状热储,分布范围有限,埋藏较浅,规模不大。因此要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采用小点距控制(也叫高密度精测),可最大限度地获取地层物理信息,是达到较好勘探效果的最佳途径。目前引进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技术,使新疆区内带状热储构造物探勘查成为可能,并在新疆温泉县地热勘查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A district heating and hot water supply system is presented which synthetically utilizes geothermal energy, solar thermal energy and natural gas thermal energy. The multi-energy utilization system has been set at the new campus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PU). A couple of deep geothermal wells which are 2 300 m in depth were dug. Deep geothermal energy cascade utilization is achieved by two stages of plate heat exchangers (PHE) and two stages of water source heat pumps (WSHP). 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is used in assistant heating by two ground coupled heat pumps (GCHPs) with 580 vertical ground wells which are 120 m in depth. Solar thermal energy collected by vacuum tube arrays (VTAs) and geothermal energy are complementarily utilized to make domestic hot water. Superfluous solar energy can be stored in shallow soil for the GCHP utilization. The system can use fossil fuel thermal energy by two natural gas boilers (NGB) to assist in heating and making hot water. The heating energy efficiency was measured in the winter of 2010-2011. The coefficients of performance (COP) under different heating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 The performance of hot water production is tested in a local typical winter day and the solar thermal energy utilization factor is presented. The ru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system COP is 5.75 or 4.96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 typical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factor is 0.324.  相似文献   

16.
地热水对井回灌渗流场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灌试验表明随回灌时间的推移,回灌能力逐渐下降.在对第三系热储进行回灌过程中,热储的物理、化学阻塞使得渗透性下降.定量分析对井回灌过程中回灌井周围渗流场变化,渗透系数呈指数衰减.建立对井回灌渗流场数学模型,描述回灌压力、回灌流量随回灌时间的变化,以及回灌井周围热储中水头随回灌时间和距回灌井距离的变化,并采用离散化方法进行求解.分别模拟渗透系数变化与不变时渗流场的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渗透系数衰减不利于回灌,是影响回灌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地面调查和勘探资料,作者系统地分析了龙门地热田的构造特点、温热水的分布及水化学特征,指出龙门地热田温热水的分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地热田的南部主要受F1断层的控制呈线状分布;二是在地热田的北部由于F41断层与F1断层相交和滑动构造(HF3)的共同作用,呈面状分布.温热水的形成是热源、构造、盖层以及热储层等因素最佳配套的产物.地热田的南部,沿F1断层带是寻找温热水的主要场所;北部、北西部,F1断层带、F41断层带、滑动构造(HF3)分布区均是温热水赋存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南定地热田中温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探讨了温度场与构造和地下水的关系 ;利用数值法模拟了当煤矿降压排水为 1 5 4 0 0 m3 / d时地下水流场和地热田温度场的变化 .结果表明 ,南定地热田的形成与构造和地下水流场密切相关 ,地热能的传导方式以地下水对流为主 ,热传导为辅 ;地热田与南定煤矿位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 ,南定煤矿的降压排水将改变地下水流场和地热田的温度场  相似文献   

19.
依据物理温度场特点,即使是地下变态温场,低温指向高温逐渐收缩趋向热水通道或加热源(热源、热异常中心)的规律是一样的。温度场反映了热田地下空间形态。本文以西藏羊八井浅层热田温度测井为例,通过正确选择剖面,研究分析热田地热场的平面特征和剖面特征.从井间温度测井曲线反演,阐述了一种建立热场模型的方法。同时探讨了羊八井热田地热场在该区的地质、水文意义,指出研究井温曲线的各种形态,有助于分析地质构造、追溯热流体运移、迳流路径,为合理布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