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沟河引水防沙体系的改建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金沟河引水防沙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改造上游段,抬高进水闸底板高度,改固定式溢流堰为自溃坝,延长输沙道,调整进水闸前拦石栅角度,建立"费尔干式渠首-排沙涡管-排沙漏斗"三级防沙排沙集成体系及运行管理模式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排沙效果,且对多泥沙河流的引水防沙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螺旋漏斗及涡管排沙技术是经过多年系列模型试验及原型观测获得成功的,1990年通过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科委组织的国内专家鉴定,成果属国内领先水平。对粒径大于1mm的粗颗粒泥沙排除率可达100%,捧沙耗水量平均低于引水量的5%。本文应用实测的水文资料,对金沟河渠首漏斗及涡管排沙排沙率和耗水率等技术指标进行分析,以此来科学合理的论证涡管和漏斗对本枢纽工程和输水工程的排沙效果,为枢纽工程的合理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金沟河引水枢纽的泥沙含量,泥沙颗粒级配和粒径大小的关系,泥沙运移、沉积、对渠首水利工程的磨损,通过测验与分析基于水文测验成果,从水量平衡原理和水文测验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金沟河引水枢纽工程的水资源量和悬移质泥沙、推移质泥沙含量及运动规律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掌握涡管和漏斗的排沙率和耗水率等技术指标,必须对金沟河渠首涡管和漏斗进行原型水文测验,为枢纽工程的合理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渠首防沙工程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渠首防沙工程的最新发展D.K.莱萨等主题词渠首,防沙工程,冲沙设施,模型试验,数值分析,新技术多泥沙河流渠首工程可能会由于防沙措施不得力和对引水排沙技术不当而出问题。有关这种现象的可靠的物理模型一直是一个难题,客观原因加上常常发生管理上的松懈,将不可...  相似文献   

5.
根据在山溪性河流上修建引水枢纽引水防沙的经验,提出在立面上多层次防沙排沙与在平面上分级防沙排沙相结合,以达到电站引水渠多引水少进沙的目的,并介绍某涡管排沙式沉沙池的设计思想及运行实践。  相似文献   

6.
乌斯图河渠首的排沙漏斗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乌斯图河底栏栅式渠首进入引水渠中的泥沙,是采用排沙漏斗进行二次处理的。排沙漏斗不同于其它型式的沉沙池,它具有竖向螺旋水流结构,能连续引水排沙;其排沙流量仅占漏斗设计流量的7%左右,排沙率大于90%,是节水型的排沙设施,这对于干旱缺水的地区有着现实的意义。本设计考虑了上游引水渠和下游冲沙廊道布置对漏斗水流整体的影响。该工程自1992年建成至今,引水排沙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刘洋 《小水电》2022,(5):76-80
泥沙作为渠道淤泥的主要原因,每年一到汛期便涌入水渠,造成各级渠道淤积、磨损,不得不进行停水排沙、清淤等相关疏浚工作,这不仅影响灌区正常灌溉流量调配,也导致总干渠水电站有效水头降低,不能正常发挥工程经济效益。因此,提出了水电站引水渠道上的涡管排沙工程施工。以东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分析该区域实测泥沙数据,确定来沙量与来水量关系。通过设置涡管,使推移质和泥沙在水中旋转,随着水体作螺旋运动。通过确定渠道流量、涡管平均流速、涡管开角、涡管管径、水槽底坡坡度,设计引水枢纽涡管,满足大颗粒泥沙排出需求。引入排沙明渠,调整涡管开口长度,确定涡管铺设段水力要素。对不同颗粒泥沙进行分级处理,将落入涡管推移质排回原来河道并排出。设计涡管排沙式沉沙池,排出悬移质泥沙,渠首的排沙量进行定量分析,最终得出不同调度方式对渠首排沙量的影响规律。图4幅,表3个。  相似文献   

8.
简述涡管排沙式沉沙池的设计思路 ,结合新疆金沟河渠首电站 ,介绍涡管排沙式沉沙池的原型观测结果 ,并对沉沙池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工程实践表明 ,涡管排沙式沉沙池构造简单 ,运行可靠 ,造价低廉 ,有较好的沉沙及排沙作用 ,可用于排除水电站引水渠道中的悬移质泥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渠首布置、引水角度、河闸高差、分流比及引水口前是否采用引水防沙设施等五个方面浅析了渠首工程引水防沙效果  相似文献   

10.
简述涡管排沙式沉沙池的设计思路,结合新疆金沟河渠首电站,介绍涡管排沙式沉沙池的原型观测结果。并对沉沙地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工程实践表明,涡管排沙式沉沙池构造简单,运行可靠,造价低廉,有较好的沉沙及排沙作用,可用于排除水电站引水渠道中的悬移质泥沙。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黄河山东段 37处引黄渠首涵闸工程的渠首位置、引水高度、口门形状、河闸底高差、河道溜势、防沙设施及分流比等工程要素不同配置的分析 ,探索其对工程引水防沙效能的影响 .黄河山东段渠首工程建设中 ,注重了工程要素的合理配置 ,提高了工程引水防沙效果 .提出今后在渠首工程建设中应注意“三避、两控、一配”问题 .  相似文献   

12.
分析研究涡管螺旋流的形成和适用条件,对甘肃长江与黄河流域6座山区水电站动力渠涡管螺旋流排沙应用实践进行全面研究总结.应用研究表明,将涡管段渠道底板优化为"前低后高"型式,可有效增强螺旋流,提高排沙成效,且大流量引水不宜采用"佛汝德数Fr"判别排沙效果,为涡管排沙机理研究应用提供了新的可靠依据.涡管螺旋流排沙应用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渠首各建筑物位置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泄洪、排沙、引水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在满足引水条件下,尽量避免泥沙进入引水渠道;防止闸前、后出现冲淤现象。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合理确定各建筑物的高程及相互之间的平面位置。为了验证塔尔郎渠首工程各建筑物的相对位置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进行了模型试验。成果表明:渠首引水闸底板高程偏低,闸室进沙量较大;渠首泄洪排沙闸在校核流量下,闸墩及闸门顶高程偏低;泄洪槽末端出口处的冲坑深度大于设计值。因此,对引水闸进口底板及平面结构进行了调整。经两次优化后,渠首工程引水防沙满足设计要求。为了减少泄洪排沙闸及泄洪槽的淤积,提升引水质量,提出了各种工况下的闸前壅水运行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河山东段37处引黄渠首涵闸工程的渠首位置、引水高度、口门形状、河门底高差、河道溜势、防沙设施及分流比等工程要素不同配置的分析,探索其对工程引水防沙效能的影响。黄河山东段渠首工程建设中,注重了工程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工程引水防沙效果,最后今后在渠首工程建设中应注意“三避、两控、一配”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青峰岭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崇庆县境内、文锦江出山口处,距成都市67km,是一座装机容量为3,750kW的引水式水电站。由于电站上游10km处的万家煤矿每年弃渣达40万t,使得河流含沙量大,并造成下游河道20年内於高1m。由于青峰岭水电站修建在多泥沙河流上,故其进水枢纽的引水防沙问题,关系着工程的成败。经调查分析和水工模型试验论证,进水枢纽由进水闸(1孔)、小冲沙闸(1孔)、大冲沙闸(2孔)、溢流坝、非溢流坝等建筑物组成。在考虑进水枢纽引水防沙措施时,其指导思想是从河势规划的角度出发,保持和加强天然河流弯道的横向环流作用。首先,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弯道(设潜堰、用浆砌石加固并整修凹岸等);其次,在进水闸与小冲沙闸前加设曲线形束水墙,人为地使水流弯曲形成环流;此外,由束水墙凹岸一侧导墙作成的“Г”形坎与束水墙相配合,加强了束水墙内的螺旋流,增强了进水闸的防沙能力和小冲沙闸的排沙效果。除了采用上述的主要工程设施外,合理地运用水工建筑物也是进水枢纽引水防沙排沙的一项重要措施。青峰岭水电站已安全运行11年,初步证明其进水枢纽防沙措施效果是较好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新疆精河灌区河流多泥沙的特点,在精河引水渠首下游500 m处修建排沙漏斗工程,并充分发挥水库、渠首及排沙漏斗的联合调度,有效遏制了泥沙对引水渠道的磨损和淤积,排沙漏斗运行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以便在今后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中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7.
对有关无坝引水防沙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从引水口位置的确定、引水角度、引水闸底高程、分流比、引水防沙设施、排沙设施等方面阐述如何尽量减少泥沙淤积,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涡管排沙技术研究的发展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涡管排推移质泥沙机理的分析及试验研究 ,提出涡管排沙的三个参数 :涡管分流比、截沙率及挟沙能力 .对涡管与渠道水流方向的夹角、渠中水流的佛劳德数及涡管开口宽度等参数与排沙效率的关系也分别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悬移质分选沉降的理论研究 ,提出了悬移质涡管排沙的计算方法 ,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沙湾县金沟河渠首水电站沉沙池的设计上 .文中还提出了涡管排沙技术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就西藏引水式小水电站夏秋季普遍存在的前池泥沙淤积问题 ,提出了采用漏斗冲沙和管道排沙的工程措施 .冲沙漏斗的排沙流量占设计引水流量的 7%左右 ,是节水型的排沙设施 .对西藏农牧学院教学实习电站前池泥沙严重淤积的工程实例进行冲沙漏斗和排沙管道设计 ,同时也提出排沙设施的运行方式 .  相似文献   

20.
低水头水电站库小沙多,泥沙问题严重,引水防沙是该类电站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以横丹水电站为例,通过模型试验,对原方案引水防沙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经多方案试验比较,对水电站取水口拦排沙设施进行了优化完善。经优化后,电站在正常引水防沙和泄空冲刷运行的试验表明:采取合理、有效的工程设施,取水工程可以达到良好的引水防沙效果,完全满足工程规划设计要求。此外,通过对水电站的运行方式和排沙效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水库最优冲刷流量。其工程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