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9):282-283
毛泽东的教育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当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作用。涉及教育功能观、人民教育观、教学观、实践观等方面。它不仅表现在有关文化教育的论述方面,而且包括在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之中,是毛泽东在全面继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后,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认识。基于此,联系当代社会发展实际,我们必须在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来分析我国当代教育。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
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和最基本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的进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以及它的现实意义,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168-169
当前,中国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必须拥有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文化自信。爱国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学习宣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开拓文化事业新局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任务。我们应创新新时代中国的认知、中国文化学研究、中国文化成果和中国文化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137-140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观为指导,从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主客体、实践中介等方面指导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文章提出,通过构建校史情校、当地红色资源、校地联合共建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4)
瞿秋白在短暂的一生中,不仅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闻理论,为早期党的新闻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科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学界对瞿秋白新闻思想的相关研究却不多见。本文拟从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研究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实际贡献两个方面择要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4)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财政思想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风格的财政思想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之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财政观,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高度融合、阶段性和系统性有机统一、战略性和全局性相互呼应、理论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0)
和其他古老民族一样,中国古代社会也相信是神灵在主宰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鬼神问题属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问题中那些最重要的范畴之列。因此,孔子关于鬼神的观念,对待鬼神的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关系到中国古代哲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0):206-207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思想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与影响逐渐加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通过与中国传统思想意识的结合最终使其呈现出了中国化的发展状态。自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之后,其经历了中国历代领导人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为其与中国特色相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十八大召开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五代领导人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民族发展相结合,提出了全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保证其贯彻落实,通过对其形成源流的分析,能够促进在我国社会发展下的快速实现。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指导中国的革命与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其迅速结合并融入,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致性探析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并对此结合进行反思,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民族传统文化给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形式,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来源。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扬弃,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9)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其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与融合,目前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有着直接关系。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试析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本文在论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从哲理思想、宗法观念、环境意识、思维特征等层面就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精神及其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贾方 《现代装饰》2015,(3):267-268
同一地域的音乐与美术有着共同的艺术性质,这来源于同一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历史脉络。研究中国音乐和美术的起源发展就必须要从中国文化开始分析探究。中国地域文化下的音乐和美术在起源上有同一的文化性质,并互相推进。时间性质是音乐与美术的最基本的性质之一,它们有区别但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对于它们同源论和时间论的研究可以使两种艺术形式更深刻的互相影响,并将这种同质因素的研究结果运用在艺术实践或教学中。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从建国之后借鉴苏联模式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到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潮,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实践唯物主义。在反思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讨论中,诸多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的实践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讨论。本文对实践唯物主义学说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一番梳理,以期对实践唯物主义形成系统的科学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8)
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3):131-132
读书贯穿于毛泽东的一生。1918年之前,毛泽东读书广泛涉及中学与西学,为其后续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及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18年之后,毛泽东一直研读马克思主义及中国传统文化不辍。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真研读及有机融合使得他最终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理论作家。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决裂,一种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建立的崭新的哲学体系正式诞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高度重视人及其实践活动,并为我们提供一种真正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我国哲学的建构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7)
民族地区由于自身经济、文化发展的局限性,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增强民族地区公民的公民意识,提高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民族地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教育,要针对教育宣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情况解决,以探索民族地区民族观教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这种契合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文化基础、伦理基础。比如,民为邦本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天下大同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等,都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契合性,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中国特色,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当前中国建筑文化目前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中国建筑文化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以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等问题,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