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敏  宋昊洋 《风景园林》2022,29(5):17-23
城市绿地具有增碳汇、减碳排的双重生态效益,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自然途径。在城市高密度建设与存量发展背景下,推进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是自然维度下拓展碳中和实践路径、提升城市整体碳中和绩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并提出固碳增汇、降温减排、绿色慢行3个路径,讨论了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碳中和的关联影响机制,并从总体规模特征、分布格局特征、几何形态特征、植物配置特征、场地使用特征5个维度厘清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关键空间特征和实证变量指标。按照“系统化分级统筹、差异化分区定标、多维度精准增效”的思路,提出面向碳中和高效配置绿地空间资源的精细化管控指标和实施框架,以期为绿地碳中和效能提升的后续深化研究与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实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提出新战略、新使命和新要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目标,纳入碳排放相关指标,在“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聚焦规划管控体系,围绕“双碳”战略下“管什么”“如何管”的问题,对目前上海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情况进行再审视,分析其中管控要素覆盖、各级规划传导,以及政策和技术支持等问题,借鉴国外面向碳中和规划经验,提出管控体系构建思路,针对规划管控内容、技术要点和实施保障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舒欣 《建筑师》2022,(216):68-75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本文从气候适应性建筑的理念出发,提出将碳中和作为气候适应性建筑平衡机制的约 束条件,进而以可持续发展互动研究中心(CIRS)为例,从场地环境、建筑体形、表皮系统、技术设备和材料体系5个 层级分别探讨了碳中和导向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舒欣  陈晨  唐超 《建筑师》2022,(2):68-75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本文从气候适应性建筑的理念出发,提出将碳中和作为气候适应性建筑平衡机制的约束条件,进而以可持续发展互动研究中心(CIRS)为例,从场地环境、建筑体形、表皮系统、技术设备和材料体系5个层级分别探讨了碳中和导向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研究了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围绕“蓝绿统筹,功能复合”这一规划目标,在详细规划层面上对城市滨河空间进行管控的策略和方法。并结合杭州南站单元控规编制实践经验,提出“一线、一带、一通道、功能认定、多指标”的管控模式。同时探索在滨河空间管控线划定和指标确定过程中,运用多目标优化算法辅助确定滨河空间管控线和指标的方法,弥补单纯依靠经验判断确定控制指标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21,37(9)
城区绿线规划的质量关乎城市绿地规模和布局能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城区绿线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将绿线"规划目标"转换为"规划指标",再将"规划指标"转化为"绿线"和后续绿线的维护管理。原城乡规划体系在转化过程和后续维护管理中存在指标体系不完善、规划路径不通畅、划定机制不完整和管控措施不合理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规定绿线依托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划定,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中的"绿线划定"由"绿线规划"代替。基于此,文章依托现有标准规范中的绿线控制框架,从指标体系、绿线落地和管控机制着手,提出"目标转换—指标转化—管控转型"的技术路径和"构建分解、划定画出、建章立制"三方面高质量规划策略,以期编制能用、实用和管用的城区绿线规划,为详细规划中的绿线划定和调整提供上位规划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西南山地城镇 面临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要求。基于 对西南地区资源环境特征的认识,结合在重 庆、贵州等地的规划实践,探讨生态约束下的 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提出以生态约束为 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以空间用途 管制和规划布局优化为核心的规划框架,并 从用地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 产业”、“生态—人口”、“生态—城镇”协同 发展,以及生态空间管控和城镇建设布局等 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颂  张浩鹏 《风景园林》2022,29(12):55-59
建设与保护城市绿地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策略之一,对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多尺度视角全面认识城市绿地碳汇功能,分析其实现途径及其机理,有利于实现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固碳能力提升,助力城市“双碳”目标实现。从城市绿地斑块、城区绿地系统、市域生态空间3个尺度切入,剖析碳汇功能的实现途径及机理,总结各尺度促进绿地碳汇效应提升的关键途径。建议未来应开展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碳汇功能评估框架研究;进行城市绿地碳汇与其他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研究;探究城市绿地碳汇功能景观格局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碳排放已成为当前我国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气候适应性建筑由于其在应对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将是建筑领域面对碳中和任务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从气候适应性建筑的理念出发,提出碳中和作为气候适应性建筑平衡机制的约束条件,随后通过国际、国内相关案例的分析总结,尝试归纳碳中和导向的气候适应性建筑在被动式设计、主动式设计和隐含碳设计等3个层面的关键要点,为我国今后的建筑设计发展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0.
张云路  马嘉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1):25-29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支撑专项之一,须充分响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视角进行合理转变。以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引,从规划路径和规划管控两大方面,针对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如何适应当前城乡绿色空间优化需求进行规划模式探索。在规划路径方面,提出借助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确定规划的流程、层次、内容、技术。在规划管控方面,提出呼应"多规合一"发展要求,构建多民众参与、多部门合作、多渠道沟通的城乡绿地管控体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路径和稳定完善的管理机制,支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绿色空间的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系统科学理念,解析了韧性及气候韧性的基本概念,揭示了韧性理论演进的历程,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的韧性规划策略,辨析了两种策略的异同点及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基于“双碳”目标,明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气候韧性规划响应内容,提出了多层级韧性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及控规指标体系,挖掘了气候韧性的专项规划基本内涵,明确了智慧规划平台建设及韧性管控规程,创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气候韧性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德国空间规划落实气候保护目标的法律法规基础,解读联邦、州、地区和地方四个层级空间规划与气候保护专项计划的融合途径,重点探讨各层级空间规划在用地、能源、交通、建筑四大重点领域的气候保护施策路径及其要点,总结德国气候保护目标下的空间规划施策特征。研究表明,德国不同层级空间规划所关注的气候保护侧重点不同,对应同层级规划的定位,从原则引导到空间保障层层传导,并明确与气候保护相关部门规划的衔接以及对相应法律法规条款的落实。研究结果为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与气候保护相关的“双碳”政策提供启示,即:(1)以空间保障和空间主动适应性为抓手响应“双碳”战略;(2)对应五级三类规划定位形成层层深化与总详衔接的传导机制;(3)对应“双碳”战略事权,为各部门方案和行动计划落实空间配套;(4)创新管控工具和管制规则,促使国土空间规划更好引导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秦静 《规划师》2023,(2):30-37
洪涝风险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推进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需要积极予以回应,及时制定和调整洪涝适应性策略。文章借鉴荷兰、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构建横向、纵向与时间3个维度,规划体系、空间管控、分类引导和支撑保障4个板块的洪涝适应性策略传导体系,并重点围绕底线衔接和分区传导的空间管控、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指引的分类引导等洪涝适应性策略传导存在的堵点和难点,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双碳目标提出后,“碳中和”便成为建设行业重要的发展导向。文章针对产业园区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源头的分析,提出一种产业园区的零碳设计策略,并以唯石循环再生新材料产业园为例,从“规划、建筑、工艺、能源、数字协同”五个维度进行低碳设计和整体管控,实现全生命周期净零碳排放目标。  相似文献   

15.
构建合理的乡村规划传导体系是保障乡村空间精细化治理的重要前提。文章在梳理既有的各类乡村规划的管控与传导特点及传导方式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各类传导管控思路和经验,构建“2个维度+3个方向+4种方式+7类载体”的乡村地区“县—乡镇—村”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明确乡村地区规划目标—指标类、空间类和支撑类要素的具体传导路径,实现传导要素按照“县—乡镇—村”三级规划的传导重点和深度逐一传导落实,为乡村地区精细化治理提供可操作的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系统化重构的背景下,城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管控迎来了新要求。文章从效益、结构、趋势、低碳四个维度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工业用地规划管控技术,构建以多级传导为基本特征,以用地评价—指标配置—管控指引—支撑保障为核心逻辑体系的城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规划管控技术路线,并以泰州市中心城区规划为例,探讨划分新增、存量与减量三类工业用地管控空间,同时耦合规模管控与效率管控内容,提出四类工业用地管控路径,以响应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发展要求,为城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聪惠 《中国园林》2022,38(5):50-55
非正规城市绿地在建成环境中具有良好适应性,能填补正规城市绿地服务盲区,在高密度城市中有巨大发展价值和潜力。但非正规城市绿地空间和功能属性均与正规城市绿地存在差异,很难直接在规划中照搬套用常规城市绿地规划调控范式。为此,基于相关研究和实践,对非正规城市绿地概念内涵及其空间和功能属性展开辨析,与之对应并结合中国现实条件,从开发“预置化”、用地“长储化”及运营“开放化”研究非正规城市绿地的用地保障策略,并围绕潜力用地甄别、体系化统筹、精细化指引研究其调控支持策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燕为任  刘艳成 《城市建筑》2023,(1):10-13+17
在不同场合中,中国政府多次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对中国土地空间格局中生态空间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秦岭被誉为我国的“中央空调”及“中央水塔”,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支柱力量。本文以碳排放模型为基础,以洋县为例,构建碳中和的实施路径和可能情景,并依此对我国秦岭地区生态空间的优化、生态空间分区管控进行研究,以方便规划制定者与决策者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进行识别和分类管理,有效指导、完善生态空间范围划定流程。  相似文献   

19.
为增强城市绿地碳汇,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中国“碳中和”建设发展的目标。文中主要从碳汇理念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与碳汇之间的联系以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研究方法,总结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在碳汇理念下的研究状况。结果表明基于碳汇理念下的城市绿地布局的研究较少、起步较晚,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不断深入的探讨和解决。因此文中根据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我国在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建议及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在“双碳”目标和县域国土空间规 划的双重背景下,县级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 划成为重要的碳排放治理手段,然而现阶段 我国县域缺乏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的低 碳评价方法。本研究基于“碳源/汇—空间驱 动因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联机制, 以我国1 903个县级城市2010—2018年面板 数据为基础,基于SPSS 25.0的数理统计方 法展开研究,构建双碳目标导向的国土空间 总体规划过程性评价体系,并以武安市为对 象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国土空间规划关键 低碳指标体系和相应规划策略。研究表明: 一、过程性评价方法对于动态发展的全国广大县级城市具有高度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二、评价体系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系统性衔接,可以 有效识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实施的控碳薄弱环节,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低碳评价体系、完 善双碳目标下全域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县域层面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