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长松 《风景园林》2020,27(12):75-79
风景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与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外的城市建设实践表明,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可以有效促进低碳韧性城市建设。从宏观战略视角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作出全面系统性分析,研究识别风景园林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三大功能定位,分别是气候灾害防护功能、绿色基础设施功能与碳汇功能;研究提出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五大设计策略,分别是低碳风景园林设计策略、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城市生态安全设计策略、以人体健康为中心的设计策略以及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应对策略,以期加快推动碳中和园林及气候适应型园林建设,为城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7,(8)
城市气候适应性规划是目前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在总结城市韧性理论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规划控制要素、城市气候与城市韧性的关系,提出了气候适应性规划的目标、原则及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关键技术框架,包括减缓气候变化的绿色碳汇网络技术、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技术、基于步行友好的街区尺度控制技术和公共服务设施多元分布技术,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城市气候监测技术、模拟技术、调控技术和城市热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等,以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能力。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城市普遍受到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的干扰,广州琶洲中东区作为珠三角的微观城市组团,是珠三角韧性演进表达的载体,以其为例探索整合城市与生态环境的韧性设计机制。首先辨析了城市韧性的分析方法、策略及评价体系,对珠三角的脆弱性进行背景研究;然后通过对琶洲中东区的脆弱性分析和灾害模拟,提出3个层次的韧性整合策略,包括连接现有破碎的蓝绿系统的结构性策略,构建基于公共交通为导向(TODs)、垂直水岸的步行可达空间的连接方式以及分散式雨水存储系统与多用堤岸模式的节点处理;最后利用GIS、Fragstats和Depthmap等软件平台和数据分析手段,对韧性策略和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并给予反馈,从而构建起微观城市组团层面全过程的"分析—策略—方案—反馈"的韧性城市设计框架。结果表明:运用基于"策略—反馈"机制的方案设计有助于提升景观连接度、空间集成度,有效适应洪涝干扰,更好地落实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4.
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生态支撑体系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上海、广州为研究案例,分析1980—2015年气候要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形态特征演化,从空间分异和时序演变特征2方面分析与揭示气候变化对中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影响,3个典型城市的年平均气温在过去35年呈显著上升趋势;3个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面积在2000年明显增加,2010年和2015年城市扩张速度减缓,使得温度有所降低。最后,阐述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启示,以期加快推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7,(8)
韧性城市为不可预测的危机和风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体系。文章首先对韧性城市涵义和基本特征进行辨析,梳理了韧性城市的框架体系和三种尺度下其关注的重点;其次,探讨了韧性城市系统背景下,规划范式变革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指出必须在目标导向、理念视角、实施路径和评估标准方面进行转变;最后,结合茅洲河流域综合整治规划提出基于韧性城市系统理论的河流整治、空间治理和协同行动策略,并探讨了其中的经验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作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空间不仅自身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其空间系统也是城市复杂系统内的重要单元,与城市道路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之间有着紧密的空间与功能联系性。从系统交互关系视角出发,对公共空间系统现存问题做了解读,结合墨尔本的设计实践,从城市道路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公共建筑3个层面提出了公共空间的协同规划策略,以期为构建更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进一步促进多个城市空间体系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提供一种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7.
绿色城市设计是当代城市设计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型,生态韧性、可持续性、气候适应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在世界各大湾区中,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特色鲜明,地区的绿色城市设计实践也极具多样性和创新性。梳理近现代城市发展代表性理论对绿色城市设计起源及内涵的重要影响,进一步细化绿色城市设计的定义。运用实证研究和系统建构的方法,总结及归纳大湾区代表性绿色城市设计实践的特征,提出“景观安全、区域协同、气候适应、功能复合、尺度适宜、有机生长”的绿色城市设计策略体系,并指明每一项策略下具体的技术方法及其应用方向,以期为新时代高质量人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绿色空间系统:可实施性的绿色基础设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空间系统以其综合的生态、娱乐、文化和历史功能对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气候变化、生态恶化、城市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被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主要部分来应对这些问题。因此,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的研究非常必要。纽约中央公园在城市中心引入了巨大的绿色空间,开启了城市的绿心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存在着等级结构,大型绿色空间处于顶部,而小型空间处于底部。大型绿色空间对于城市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在规划图纸上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为规划师们所喜爱。然而,过于将城市绿地集中于少数大型绿色空间之中则对于城市产生负面影响。它破坏了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均衡性,从而减少城市居民享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综合效益的可能。作为一个替代方案,提出分布式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将分布式的概念引入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之中,强调绿色空间在城市中的均衡分布,以使更多城市居民能够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9.
周轶男  陈哲  刘慧军 《规划师》2012,28(11):50-53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地和休闲空间规划日益重要。余姚市生态绿心概念性城市设计在分析绿色综合体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余姚市建设绿色综合体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而提出了具体的规划策略,包括生态环境、功能构成、交通组织、空间格局和特质元素等方面,对绿色综合体规划研究与实践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系统科学理念,解析了韧性及气候韧性的基本概念,揭示了韧性理论演进的历程,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的韧性规划策略,辨析了两种策略的异同点及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基于“双碳”目标,明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气候韧性规划响应内容,提出了多层级韧性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及控规指标体系,挖掘了气候韧性的专项规划基本内涵,明确了智慧规划平台建设及韧性管控规程,创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气候韧性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1.
闫水玉  唐俊 《室内设计》2020,(2):111-118
韧性作为现代城市应对不确定性变 化和威胁的新范式,也是维持城市系统正 常运行的有效途径,明确韧性城市的定义内 涵、核心机制和评估策略对其实践建设具有 重要意义。首先,总结韧性的研究缘起、核心 机制和认知观点。其次,阐释韧性城市理论 的内涵与外延,从多个角度对其定义进行梳 理,简要分析韧性与适应性、可持续性间的 关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将城市韧性归纳 为两种类型:城市“特定韧性”和城市“一般 韧性”,在此基础上对韧性城市的评估体系 和提升策略进行归纳。结果发现韧性模式的 确为城市复杂问题的解决的有效范式,但仍 需要在韧性分类研究和因地制宜的标准体系 等方面进行继续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如何有效开展雨洪资源管控是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命题,而绿地系统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是承担城市蓄滞和拦污净化功能的重要海绵载体。因此以雨洪管理与城市绿地系统协同为切入点,首先从现实需求、研究动态两个方面来解读城市绿地系统新的规划内涵;其次从规划过程和后期落实两方面梳理现状绿地系统进行雨洪管理功能优化的关键障碍,然后通过信息技术与综合思维将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过程可视化",尝试把城市绿地空间与雨洪管理协同作为基本逻辑,构建基本规划模式,最后针对规划实现的关键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当前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3.
社区韧性评估是提升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前提,而且将社区自身与外部的关联关系纳入韧性评估有助于更加系统地认知社区韧性。本文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社区韧性研究的国际经验,从社区自身和社区外部阐述社区韧性内涵,提出经济、社会、设施、空间和治理五个社区韧性维度以及社区、生活圈、城市三级空间尺度,选取相应量化指标,形成外部关联视角下的城市社区韧性评估研究范式。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开展城市社区韧性评估和外部关联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社区韧性水平与社区外部存在显著关联关系,据此归纳得到均衡发展型、外部依赖型、自身主导型、综合较弱型四类社区韧性外部关联类型。最后,本文从韧性维度、社区类型两个方面提出了社区韧性提升策略。希望本文从社区韧性评估方法、外部关联特征方面为韧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存量更新背景下基于绿色城市设计方法对山地城市进行更新探索,对实现城市与自然协同共生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方法】针对自然要素在山地城市复杂条件下呈现的动态特征,引入渗流力学理论,数字化识别地形、水体、生物3类流要素,解析其内在关联和影响机制,顺应渗流规律提出“织脉”设计路径。【结果】以重庆万州区为证,研究发现水体流与城市界面高密粘连,地形流、水体流在城市颗粒中渗透率低,水体流的孔隙阻力存在季相变化,通过扩大蓝绿空间孔隙度、增加滨水空间浸润区等措施可以提升城市渗透率。【结论】基于渗流力学理论,解释山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规律,顺应规律发掘设计路径,为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因地制宜规划提供绿色城市设计方法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国土空间治理亟需大规模、系统性、长期性、创新性的转变,构筑全方位、系统性的安全防线,以把握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动权。文章基于国际气候变化适应进展前沿,归纳提出气候变化下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工作面临的思维性、实践性、制度性三大挑战,进而引入“变革性适应”的概念,从适应目标、适应模式、适应策略、适应手段和适应机制5个方面展开内涵阐释,并提出变革性适应视角下国土空间治理的提升策略,即全面构筑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系统优化适应气候变化的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传导路径、协同响应适应气候变化的城乡气象阈值场景矩阵,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空间支撑。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7,(2)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骤增,城市雨洪灾害日益严重。通过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来提升城市雨洪韧性的城市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模式,成为应对城市雨洪灾害的有效途径。文章首先基于韧性城市的相关理论探讨了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建构雨洪韧性城市设计的理论框架;其次,结合设计案例,围绕四个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分析设计实践中提升城市雨洪韧性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优化、城市结构组织、多用空间塑造和城市系统整合;最后,对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做了进一步思考。雨洪韧性城市设计拓展了传统城市设计的外延,为生态城市的性能化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刘丹  华晨 《华中建筑》2015,(1):107-111
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一个越来越"城市化"的国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压力。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也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规划和设计城市不仅仅是提供良好的城市形态,更重要的是使城市具有应对干扰的弹性能力,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该文的目的是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城市设计策略与实践。首先,分析了弹性概念和内涵。其次,从弹性视角提出三个设计策略:开发多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建立模块化的雨水渗透系;提高多尺度网络的连通性。最后,在弹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实践对三个设计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刚  张娟  金娇  侯泓旭 《建筑与文化》2023,(11):132-134
“韧性”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常有灾害的发生,并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城市治理模式。滨海空间是城市海陆相互作用的生态界面,形成“海洋-海岸-城市”协同共生体。针对目前城市滨海空间存在的系列问题,将韧性景观理念引入城市滨海空间规划设计中,并以青岛城阳区滨海绿道项目为例,在分析归纳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综合性措施等三个层面提出韧性景观理念下滨海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期为相关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韧性理念下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峤  臧鑫宇 《风景园林》2017,24(4):50-56
基于当前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探讨了韧性理念与城市空间环境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城市韧性的生态方向与适灾方向出发,以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要素及其子要素与韧性的关联框架,并总结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和设计原则。从土地优化利用、景观生态保护、绿色交通、生态防灾等方面提出了基于韧性理念的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从而构建完善的山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有效促进山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和极端异常天气对城市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提出巨大挑战。城市河流湖泊系统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生态本底,提高城市水系统的生态韧性对巩固城市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以上问题,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城市水系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分析了中国城市水环境在气候变化下所面临的挑战。从生态脆弱性的视角下,尝试构建水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技术体系,从宏观(城市群或区域及其流域)、中观(城市及其流域)和微观(街区及其流域)3个城市设计尺度提出城市设计策略,探索生态脆弱性视角下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