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十年以来,我国石油供求形势和国家经济环境都在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是国内石油从自给自足变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形势的变化要求我国石油工业相应调整发展思路,面向开放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  相似文献   

2.
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及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丹 《中外能源》2013,18(2):1-7
进入21世纪以来,拉美和非洲的石油储产量大幅增长,石油供应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石油消费重心正在转向产油国和发展中国家.2000~2011年全球天然气产量增长了35.7%,北美和欧洲天然气探明储量增长居全球领先水平,天然气消费普遍增长.发达国家仍然是能源投资的主体,但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投资也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对煤炭和石油的投资比例均高于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对天然气和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投资比例超过了发展中国家.欧美引领着新能源的发展,但由于中国和印度的拉动,亚洲地区有可能成为全球新能源中心.气候变化问题使能源安全的内涵扩展到对环境的影响.此外,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增速位居全球第一,未来可能会影响对其他地区的出口.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使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是中国的不二选择;其次,维护海外投资利益已成为中国构建新的国际关系的重要考量;第三,需要重新考虑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外交;另外,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主导作用、以何种政治姿态影响和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以及如何与周边国家及欧美等国解决能源争端、领土争端和贸易争端,是我国面临的又一挑战.中国要注重能源大国在能源安全中的作用,有区别地与具有不同能源安全利益诉求的国家开展能源外交,在全球能源对话中要积极倡导能源贸易“去政治化”,提出既有利于世界能源安全又有利于我国能源安全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中外能源》2010,15(8):105-106
国际能源署(IEA)6月10日称,经济复苏正在使全球石油需求上升.而欧洲国家债务危机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抑制中国关键性的石油需求增长尚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中外能源》2010,15(4)
专家们认为:中国对于石油的渴求推动未来几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而工业化国家则不可能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石油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能源对石油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政府需加强对世界能源形势的风险评估,以衡量石油进口安全。面对动荡和变化中的全球石油市场,中国要积极主动应对。调整石油进口来源对石油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减少不稳定地区的石油进口。此外要通过增加本土石油产量、发展替代能源、减少国内石油消费量,尽量减少石油进口。中东地区长期以来被  相似文献   

6.
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茉楠 《中外能源》2012,17(6):8-12
历届美国政府都将“能源独立”作为政府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近年来,由于美国油气产量,尤其是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产量的大幅增长,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石油需求减缓甚至负增长,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取得了显著进展.石油对外依存度出现拐点,并逐步摆脱了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能源自给率逐渐提高,2011年达到81.4%.美国经济将因能源成本优势而加速复苏,贸易赤字大幅削减,并进一步吸引国际资本回流.北美正在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版图中隆起的板块,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东地区能源的战略地位,并深刻影响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格局.以中印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全球,特别是中东能源消费的主力.未来围绕石油的核心矛盾将从OPEC与OECD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步转移到新兴经济体与OPEC之间的供需稳定问题上.全球能源格局调整将使我国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我国应加快推进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强化全球能源供应能力建设,加大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的科技投入,同时要大力发展清洁/替代能源,大幅提高能源科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石油战略市场由于进口石油量的逐年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日益加剧。确保中国经济增长的石油资源的保障供给,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指出,利用石油钻井技术在中国建立安全的石油战略储备运输工作体系,并做好海洋环保工作,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中国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2015年"世界500强"全部企业总营业收入尽管增加0..49%,但利润水平整体下滑,同比减少14.76%。入围的能源类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营业收入与利润同比分别下降4.4%和37.9%,利润率降低1.44个百分点。上榜的中国企业总营业收入增长6.8%,总利润增长11.7%,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在全球经济中将发挥更大作用。上榜的能源类企业仅增加1家,石油天然气企业依然占据最大比重;经营业绩、利润双双下降,石油天然气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电力企业盈利水平好转。上榜的中国能源企业整体业绩下滑,但下滑幅度低于500强全部能源企业整体水平,矿产及煤炭企业利润降幅最大,煤炭企业排名下降增多。展望世界经济发展,能源企业特别是传统的石油与煤炭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占据重要地位,但也面临严峻挑战,要适时调整经营战略、规避发展风险、优化资产构成,增强成本优势与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煤炭企业盈利能力偏弱,需更加注重提升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9.
曾庆宝 《中国能源》2013,35(9):44-45
7月份,国际上,全球制造业PMI呈现回升态势,美国回升最为明显,环比回升4.5个百分点,至55.4%,欧元区回升至50%以上,进入扩张区间显示出全球经济整体上复苏向好,由此带动石油需求有所回升,加之7月份处于季节性用油高峰,美国原油库存持续减少。全球石油供给虽保持宽松但O P E C日均海运石油出口略有减少。在供需基本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球石油资源紧缺,油价持续上涨,严重制约了我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怎样才能彻底摆脱对石油能源的依赖?笔者认为,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以太阳能发电为动力来源的电动汽车逐步替代或最终取代以石油能源为动力来源的燃油汽车,是目前乃至今后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不断攀升,石油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和能源安全。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与石油消费、石油进口和石油依存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发现经济发展与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不仅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而且存在经济发展到石油依存度单向因果关系。最后,提出有关石油安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石油峰值(Peak Oil)是指某一区域(全球、地区、国家、油区等)石油产量的最大值及其来临的时间。世界石油产量到达峰值并不意味着全世界已将石油消耗怠尽,也不意味着人类不可能在地球上再发现新的油田,只是新发现的油田的石油产量越来越无法弥补已开发油田产量的下降,世界石油供应量不可能再增加,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研究表明世界石油产量正在进入峰值平台期,随时都可能出现资源长期短缺的石油危机。我国的石油消费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石油也许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提出了石油峰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希望大家尤其是主管部门和高层决策者充分认识石油峰值的内涵和挑战,高度重视我国面临的潜在的石油危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未雨绸缪,提早采取应对策略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石油价格变动与经济起落息息相关,高油价给各国经济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本文在判断2007年国际油价走势的基础上,运用IPAC-SGM模型测算3种油价情景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当前高油价尚在中国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4.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China's oil demand has risen steeply. In 1990, it was only about 25% higher than that of 1978, the year economic reform was introduced. By 2008, it had reached 396.0 million tons, roughly four times the 1978 level, making China the second largest oil user worldwide. The country became a net oil importer in 1993, and between 1993 and 2008, its net import dependency—a yardstick for energy security—soared from 7.5% to 50.0%. China's increased demand for oil has made the country a global energy player of critical importance. Although the literature on the global implications of China's oil use has proliferated, relatively few studies have attempted to examine “how China uses oil.” Hence, this study covers every oil-consuming facility and sector in China, exploring the patterns of, and factors involved in, oil demand by power plants, oil refineries, heat plants and, gas-works, and industrial, transport, agricultural, household and commercial sectors. It concludes that in virtually all sectors in China, oil demand will grow, with transport and industry leading the way.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头10年世界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重心东移,转向东亚—南亚弧形地带,其中中国和印度成为领跑者,这一趋势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和印度占世界GDP的份额分别从2000年的3.72%和1.49%上升到2010年的9.34%和2.44%。2000~2010年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67%,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为11.54%和5.18%。2001~2010年间,北美、日本的石油进口量呈下降趋势,欧洲呈微弱增长态势;而同期中国石油进口量年均增长率达16.29%,印度2000~2009年间石油进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32%。2000~2010年间世界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4.84%,2010年煤炭占基础能源的30%;而中国10年间煤炭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3.21%,2010年煤炭占基础能源的70.3%。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能源构成不合理的问题相当突出,必须加大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坚决扭转煤炭占能源构成比例持续升高的局面。与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重心东移相应的是中美两国战略思维的变化。美国战略重点东移、"重返亚洲"的目的是遏制中国,这不过是冷战时期围堵的老思维;但美国同时又必须与中国合作,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而中国必须看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形成新的战略思维,改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以改革促稳定,以结构调整保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能源安全要重视内部因素 强调政策体制保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新华 《中国能源》2003,25(5):4-14
中国在2002年又创了石油进口的新高。按目前的趋势,中国将在今后一两年内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的来源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中东地区。能源安全因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和国防安全而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中国缺少对能源安全的全面认识和系统组织。最近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在中国的能源界兴起了能源安全讨论的热潮。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的各部门正在经受着应对“非典型肺炎”这样的社会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把两者表面上毫不相关的事情结合起来,就会引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在能源安全方面有没有形成系统,长远的机制?本文认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从国内因素开始,即只有采取强力有效的措施和系统化的组织,中国才能应对新的能源安全挑战。在着重分析国内影响能源安全因素的基础上,本文为中国建立长期、全面、有效的能源安全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impacts of global oil price shocks on the whole metal market and two typical metal markets: copper and aluminum. We applied the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jump intensity (ARJI) model, combining with the generalized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GRACH) method, to describe the volatility process and jump behavior in the global oil market. We separated the oil price shocks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rts, to analyze whether oil price volatility had symmetric impacts on China’s metal markets. We further used the likelihood ratio test to examine the symmetric effect of oil price shocks. In addition, we considered the jump behavior in oil prices as an input factor to investigate how China’s metal markets are affected when jumps occur in the global oil market, in contrast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 paying little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crude oil price shock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China's metal markets and the impacts are symmetric. When compared with aluminum, copper is more easily affected by oil price shocks.  相似文献   

18.
邓向辉 《中外能源》2012,17(5):18-24
利比亚石油资源丰富,石油探明储量为464×108bbl,位居非洲第一位,生产的石油主要用于出口.中利石油合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形成以石油工程服务为主、石油贸易与区块勘探开发合作逐渐起步的局面.随着战后利比亚新政权的建立,中利石油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大于机遇.中非传统友好关系和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为中利石油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雄厚的资金和成本优势是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利比亚石油生产的竞争优势.利比亚石油生产短期内难以恢复、来自西方国家的竞争加剧以及利比亚战争后混乱的国内局势等问题是中利石油合作的不利因素.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利石油合作,建议双方开展一揽子合作,注重帮助利比亚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民生;通过联合参股方式,加强与当地石油企业、欧美石油公司的合作;在利比亚重建过程中发挥中国技术和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等优势;加强对利比亚国内局势的研究和了解,及时提供事态预警.  相似文献   

19.
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crude oil importer and consumer. The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na's oil consumption, which cannot be assessed adequately through only checking China's trade data of crude oil. Based on a global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we examine crude oil embodied in China's trade during 1995–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approximately one fifth to one third of imported oil in China is re-exported through producing commodities and services for satisfying final consumption outside China. We show that China is playing a role as a transit hub of crude oil from extraction locations to global consumers, particularly those in advanced countries. Foreign consumers actually benefit from China's global seeking of natural resources, a fact that is usually overlooked by critics of China's oil thirst. In addition, we show that China's oil import dependence assessed from the consumption side is greater than when assessed from the production side, shedding new light on the discussion of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