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贵州普安铅厂泥盆纪主要发育中晚泥盆世的地层。区内出露有硅质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以碳酸盐沉积占主导地位。地层总厚1056米,由碳酸盐角砾岩、泥灰岩、灰泥岩、砂屑生物屑泥粒岩和粒泥岩、礁灰岩、含石英粉砂质泥岩、硅质泥岩和硅质岩等组成,碳酸盐岩共占83%左右。剖面上微体生物竹节石类发育,硅质放射虫和硅质海绵骨针依稀可见。区内各地重力流沉积屡见不鲜,计有碎屑流沉积、高密度浊流沉积和少量颗粒流沉积。罐二段发育深水丘状生物礁。 铅厂中晚泥盆世以深水沉积为主,包括盆地相、盆地边缘相和下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2.
基于岩石学、地球物理、地层学等岩相标志研究,识别并划分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跌积边缘型斜坡和沉积边缘型斜坡。跌积边缘型斜坡主要分布在塔中Ⅰ号坡折带中—东段,发育有滑动、滑塌成因的角砾岩和巨砾岩,缺乏正、逆粒序,无分选性,无定向性;沉积边缘型斜坡主要分布在中—西段,发育有岩屑流成因的角砾灰岩、浊流成因的泥粒岩,角砾灰岩呈中块状,分选性极差;泥粒岩底部具冲刷面构造,下部可见正粒序,向上过渡为平行纹层或水平纹层,发育有不完整的鲍马序列。不同斜坡类型控制的台地边缘相带差异性表现为:前者水体浅,相带窄,镶边明显,礁滩成群成带分布,垂向加积作用明显;后者水体较深,相带宽,弱镶边,以丘滩为主。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粤中地区三水盆地古近系布心组湖相碳酸盐岩的岩性、物性、源储配置关系等储层要素,综合运用测录井资料、岩芯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开展岩性及含油气性分析; 结合孔渗分析、微米CT扫描等资料,开展物性分析; 再结合布心组烃源岩资料,开展源储配置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三水盆地布心组碳酸盐岩主要有泥灰岩、云质泥灰岩、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生物灰岩等岩石类型,岩性总体较细; 碳酸盐岩分布于湖盆两侧斜坡的滨、浅湖区域,总体表现为以湖盆缓坡为基底的泥岩与碳酸盐岩间互沉积; 碳酸盐岩孔隙度为2.8%~9.6%,渗透率一般小于1 mD; 较致密储层内发育有由裂缝、微米级基质孔隙、少数溶蚀孔组成的储集空间,组成基质孔-裂缝型、溶蚀孔-裂缝型两种孔隙结构; 孔隙、裂缝中普遍含油,油气显示活跃,一般具有油迹—油斑显示级别; 浅湖—半深湖形成的暗色泥岩总有机碳为1%~2%,高丰度的暗色泥岩与碳酸盐岩相互叠置,形成良好的互层型源储配置关系; 储层初步评价表明,分布于浅湖的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生物灰岩的方解石矿物含量高,分布较连续,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源储配置关系好,为潜在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东营凹陷南部缓坡坡折带类型和特征,明确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规律,利用地震、钻/测井、岩心及分析化验等地质资料,确定了坡折带发育位置,研究了坡折带与碳酸盐岩沉积的关系,建立了缓坡背景下碳酸盐岩沉积模式,认为碳酸盐岩沉积受到坡折带、物源体系、湖平面的联合控制.研究结果表明:低位体系域时期,湖平面低,碎屑物源供给充足,...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纪末端变陡缓坡沉积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以南地区,奥陶纪时南有秦岭深水海槽,北为中央隆起南延段,其间地势平缓平距可达100km,为一末端变陡的碳酸盐缓坡。当处于高海平面时期,由于气候温暖潮湿,大气降水丰沛而且与广海连通性好,海水循环亦好。这时的整个缓坡环境发育泥晶灰岩、生屑灰岩、砂屑灰岩、粉屑灰岩、球粒-团粒灰岩,间有生物礁、风暴岩等沉积。当处于低海平面和极低海平面时期,气候越来越料热干旱,雨量减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平面降低,缓坡与广海的连通受阻、海水循环受限,这时区内总体上以发育泥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为主,少量颗粒泥粉晶白云岩、泥粉晶颗粒白云岩、风暴岩等沉积,潮缘及浅缓坡的局部洼函内因CaCO4甚至NaCl过饱和,也可发育含膏质白云岩以至盐岩。缓坡以南的斜坡区则发育重力流成因的砾屑灰岩和巨角砾灰岩以及浊积岩等沉积。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钻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陆丰凹陷东部缓坡带文昌组层序地层格架、坡折带类型及层序样式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古近系文昌组自下向上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代表了一个由弱到强再变弱的完整裂陷旋回.陆丰凹陷东部缓坡带文昌组层序构成样式划分为3类6种:斜坡型(平缓斜坡型和翘倾斜坡型)、挠曲型(先存潜山挠曲型和沉积地形挠曲型)和断阶型(二级断阶型和多级断阶型),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层序地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断陷时期,断裂活动弱,陆丰凹陷缓坡带总体表现为平缓的斜坡地貌特征,坡度约0.8°~2.0°;断陷强烈期,岩浆作用活跃,同沉积断层差异性活动,形成二级和多级断裂型以及岩浆底辟改造斜坡型坡折带,在深湖背景下发育众多低位砂及高位滑塌砂体,地震反射以丘形为特征,钻测井显示厚层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弱断陷期,受控于断层活动减弱以及前期的岩浆底辟活动的影响,整体在缓坡带发育差异明显的多种层序样式,缓坡带北段发育先存潜山型挠曲坡折带(坡度约3.8°~6.0°),控制发育厚层S型地震前积的低位扇体,是研究区有利的勘探目标;断陷衰弱期,断裂活动近乎停止,大部分同沉积断层停止活动并转化为地形挠曲坡折带,辫状河三角洲推进距离远,整体为一套富砂沉积,可见红色泥岩夹层.  相似文献   

7.
早石炭世,桂林及其附近地区存在一组NE-NNE向的同沉积基底断裂。在断裂下降一侧,沉陷为海水水体较深的台沟,沉积有硅质岩、黑色页岩或炭质页岩组合类型;而在断裂相对上升一侧,则形成覆水较浅的碳酸盐台地,沉积有石灰岩和白云岩组合类型。在台地与台沟交接部位形成台地前缘斜坡相带。桂林南边村一带处于台地与台沟过渡地带的台地前缘斜坡相带,该区碳酸盐重力流沉积比较发育。按照碳酸盐重力流沉积物的沉积构造和岩石结构所反映的沉积物流动支撑机制,可以将本区的碳酸盐重力流划分为碳酸盐浊流沉积、碳酸盐颗粒流沉积和碳酸盐碎屑流沉积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对山东平邑盆地柏林剖面古近系卞桥组一段19件湖相碳酸盐岩样品的岩性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主量和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邑盆地古近系卞桥组一段的岩性从地层底部到顶部整体变化依次为粗碎屑岩、核形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颗粒灰岩、泥晶灰岩/泥灰岩。碳酸盐岩δ13C值主要为-3.5‰~-2.5‰,平均值为-2.9‰; δ18O值主要为-8.5‰~-6.5‰,平均值为-7.6‰; 碳氧同位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平邑盆地在古近系沉积时期是水体停留时间较长的封闭性湖泊系统。碳酸盐岩Sr/Ba值主要为0.25~31.55,可以认为平邑盆地古近系沉积时期水介质主要为咸水环境; Mg/Ca值主要为0.004 2~0.011 9,结合氧同位素组成,反映平邑盆地古近系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变化经历了潮湿环境→半干热环境→干热环境3个阶段。根据岩性序列垂向演化及薄片特征,可以推断出平邑盆地在古近系卞桥组一段沉积时期,湖盆水动力随着地层变新而减弱,湖盆水体逐渐由高能转入低能环境。  相似文献   

9.
针对黔南-桂中凹陷泥盆系发育的台盆沉积体系,利用露头剖面、钻井资料和古生物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泥盆系台盆沉积体系发育特征.研究表明黔南-桂中凹陷泥盆系呈现碳酸盐岩孤台和深水台盆相间分布的沉积格局,主要发育五种台盆类型:泥岩-陆屑浊积岩型、泥岩-泥灰岩型、泥岩-硅质岩型、硅质岩-灰岩型、硅质岩(泥岩)-火山岩-火山碎屑浊积岩型.层序地层分析后认为,其层序界面一般表现为岩性转换面,少数表现为冲刷侵蚀面,层序发育完整、连续性好,能很好地反映海平面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和测井分析,在柴西南古近纪发现浊流和碎屑流2种重力流沉积。碎屑流以湖底扇的形式发育于山前滨浅湖带;浊流以浊积扇形式发育于半深湖中,这2种重力流在盆缘交替沉积。该区重力流沉积分为陡坡欠补偿型和缓坡过补偿型,前者形成近岸湖底扇+碎屑流—浊积扇沉积组合,后者形成扇三角洲—浊积扇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11.
特征不同的两种扇三角洲相识别与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构造背景、海平面升降变化、沉积特征等的研究,在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组中识别出特征明显不同的两种海洋扇三角洲相.靠山型扇三角洲相紧邻高地物源区,发育于盆缘断层下降盘坡度较陡的斜坡区,沉积物往往很粗,分选较差,粒度概率曲线多呈弧形或一段式斜线形,常见重力流成因的递变层理和块状层理,表明沉积水动力以重力流作用为主,兼有牵引流作用.靠扇型扇三角洲相以紧邻陆上冲积扇为特征,通常发育于盆缘断层下降盘坡度相对平缓的斜坡区,沉积物一般较粗,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以两段式和多段式为主,常见牵引流成因的各种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砂纹层理,表明沉积水动力以牵引流作用为主,兼有沉积物重力流作用.靠扇型扇三角洲相砂体的储集性能优于靠山型扇三角洲.盆地边缘斜坡较陡和海平面较高,有利于靠山型扇三角洲相的发育;当盆地边缘斜坡较平缓和海平面相对较低时,则有利于靠扇型扇三角洲相的发育.随盆缘斜坡坡度和海平面升降变化,这两种扇三角洲相可以互相演替.  相似文献   

12.
辽中凹陷锦州区块东营组发育三角洲滑塌浊积扇、远岸水下扇和近岸水下扇等重力流沉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沉积体系分析,探讨了各类水下重力流沉积的形成条件,建立了相应的发育模式,分析认为:物源系统、坡折类型和湖平面变化的耦合关系决定着沉积体的基本特征,包括类型、层序位置、发育部位和规模大小等.进一步研究表明,各类重力流沉积内部构成差异明显,坡折类型及组合样式对其控制作用明显,表现为:坡折组合的规模和复杂状况决定了砂体平面展布的分异状况;坡折带的类型和坡度决定着沟道体系的发育情况;坡折下方微地貌构建的次级坡折带控制着砂体的分配,尤其是优质砂体的富集位置.沟道化是断陷湖盆重力流沉积的一大特色,探讨了其有别于经典海相重力流相模式的原因.对岩性圈闭的勘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源岩油气理论和“进源找油”思想,创建提出了陆相页岩油“六定”思路(定背景、定源岩、定储层、定区带、定资源、定甜点)勘探流程,剖析其地质特征及与常规勘探流程的显著差异,并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段为例进行了论述。按“六定”思路地质评价认为,歧口凹陷在古近纪湖盆扩张和咸化环境下,半深湖—深湖、滨浅湖—湖湾相区分布广泛,发育了多个斜坡构造带,页岩油形成和聚集背景有利。沙一下亚段暗色泥岩、油页岩、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主体处于成熟生油阶段,生烃条件好。受内、外物源共同控制,沙一下亚段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多期重力流沉积粉—细砂岩和泥—微晶白云岩储层,平均厚度为12.7~70.0 m,叠置发育,连片分布,整体呈低孔、特低—超低渗。沙一下亚段源储一体,发育4类源储配置,源储叠合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宽缓斜坡的中—低斜坡区和中斜坡区,纵向上浊积席状砂岩油层与白云岩油层叠置分布,并与高斜坡及裂缝带砂岩常规油藏横向连片。两类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合计中值为5.86×108 t,剩余资源占比大于60%,埋深适中,勘探潜力较大。沙一下亚段已有多口探井钻获工业油流,页岩油富集受构造、微相、成岩共同控制,发育致密砂岩、白云岩2类甜点体和4个甜点段,歧北低斜坡、歧南斜坡、板桥斜坡、歧北中斜坡是歧口凹陷近期勘探的有利甜点区。基于“进源找油”思想提出:需高度重视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贡献和分布研究; 应开拓一些“非常规思维”,探源岩(区)挖潜力、究储层找甜点、常规非常规结合立体综合勘探; 要持续探索和重点攻关页岩油甜点区(段)识别和评价方法技术,解决选区评价面临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4.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是中国海上重要的油气生产区之一。2001年钻探的Y1井,在西湖凹陷主力油气层之下钻遇了一套厚360m、以泥质岩为主的中—下始新统地层,命名为宝石组。宝石组沉积于西湖凹陷断陷初期。根据岩芯、测井、录井、古生物等资料,分析Y1井宝石组沉积背景,并通过地震相及井-震结合分析,确定西湖凹陷宝石组的平面沉积展布。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宝石组为近海湖泊沉积背景,发育河流、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扇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河流相发育于西斜坡北部,表现为低连续变振幅亚平行席状地震相;三角洲相发育于西斜坡及其与中央深洼带的过渡带,现为楔状或充填状的前积地震相;扇三角洲相发育于凹陷东部断坡带,表现为杂乱楔状地震相;滨浅湖相发育于凹陷大部分地区,主要为中—好连续中振幅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半深湖相发育于中央深洼带部分地区,地震剖面上为连续性较好、振幅较强的席状反射。通过地震剖面的构造沉积充填分析,西湖凹陷宝石组发育水下高地型和半地堑型两种沉积充填样式。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带坡道转换的浊流沉积特性,采用带3°坡道转换的长15 m的水下重力流实验水槽,以连续入流型浊流为对象,进行4 L/s相同入流量、不同入流体积分数的5次浊流沉积实验。结果表明:入流体积分数为0.006时,除入口0.2~0.6 m范围外,下游未出现明显沉积物波;入流体积分数为0.02时,浊流在整个斜坡上形成沉积物波并随水流方向往下游缓慢迁移。沉积物波的迎流面平缓而背流面较陡;波峰的平均粒径沿流向减小,同一沉积物波上波峰的颗粒物粒径大于两边波谷,较长的迎流面的波谷颗粒物平均粒径大于较短的背流面波谷颗粒物平均粒径。  相似文献   

16.
南盘江地区二、三迭纪碳酸盐角砾岩分布广泛。据角砾灰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围岩地层的组合关系,该角砾岩主要属岩屑流和浊流沉积的深水碳酸盐岩。东吴运动形成了本区多方向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台地和断槽区的岩相和地貌分异十分明显,为碳酸盐重力流发育创造了地质条件。碳酸盐角砾岩的沉积模式是当时古构造地貌环境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7.
英西湖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与含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典型湖相碳酸盐岩的储集特征,本文采用大量岩心、岩石薄片、成像测井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系统对研究区干柴沟组(E_3~2)的储集空间类型、成因机理及其含油气性进行分析.认为英西湖相碳酸盐岩形成盐间与盐下2套含油气组合,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晶间孔,另外还发育溶蚀孔洞、构造角砾孔洞以及裂缝;构造缝的发育对应于喜山期三次幕式构造运动,多类型成岩缝由纹层状岩性差异成岩所形成,裂缝既是储层改造和油气运移的通道,同时与晶间孔和溶蚀孔洞又保证了油气藏的高产富集.研究结果表明:1)英西湖相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主体类型是准同生成因的白云石晶间孔,晶体大小为1~2μm,孔径多分布在424~750nm,面孔率为5%~8%.湖相碳酸盐岩溶蚀作用较弱,仅在白云石晶间孔基础上因有机酸微弱溶蚀形成扩溶孔,扩溶孔孔径一般小于1μm,大小多分布在540~990nm;2)研究区同时也发育一定规模的盐溶孔洞、构造角砾孔洞和裂缝.盐溶孔洞由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形成,表现为沿层理面溶蚀和分散状石盐(石膏)颗粒溶蚀2种,主要分布在盐间含油组合.构造角砾孔主要分布于盐间滑脱断层带,由断层活动作用控制形成;3)构造缝与成岩缝均大量发育,构造缝以小缝和中缝为主,宽度大多分布在2~3mm以内,成岩缝包括层间缝、收缩缝和缝合线等3种类型,缝宽大多为微米级,其中层间缝是湖湘碳酸盐岩源内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4)晶间孔普遍含油,是油气成藏的基础.扩溶孔、构造角砾孔和盐溶孔洞增加了储集空间类型,增强了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及的碳酸盐岩岩屑流分布于黔南地区下三迭统罗楼群中,主要发育在Ⅱ、Ⅲ岩性段。碳酸盐岩岩屑流具有以下特征:(1)角砾岩为块状,具有清楚的边界。底面平整或波状,下伏层无碎裂现象。(2)砾石成分复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斜坡沉积经破碎搬运而来;另一类来自台地或台地边缘沉积。(3)大小混杂,分选磨园均差。(4)角砾岩层呈现粗糙的递变。(5)横向分布有限,但可伸入盆地数公里或10余公里,呈席状、沟槽状或透镜状,被盆地相沉积包围,所以,赋存碳酸盐岩岩屑流的地方,是斜坡坡脚或盆地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19.
物理和数值模拟是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研究的有效手段.利用实验室中不同类型水槽(水池)可模拟不同条件下的重力流沉积过程、海底地貌与重力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并据此展开相应的数值模拟分析,从而实现深水重力流沉积过程的定量分析.基于我国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目前所取得的地质认识,展开关于白云凹陷珠江组重力流流体转换过程和浅层富含生物碎屑的重力流沉积过程模拟、琼东南中央峡谷内浊积水道沉积过程模拟,有助于揭示深水区砂体的展布规律以及储层构型特征,指导南海北部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英西下干柴沟组上段(E32)碳酸盐岩油藏成藏过程及分布规律,开展了岩心描述、分析化验、储层特征分析、构造分析等研究。研究认为:英西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一套半深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明显混积特征;储层储集空间为广泛发育的晶间孔,以及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及角砾间孔;油气的持续充注、盐岩盖层的封盖以及储层致密导致该套储层广泛含油,晚喜山构造运动使该套地层“由凹变隆”,并形成了复杂裂缝系统,同时导致油气重新调整和汇聚,形成了现今油藏的“广覆分布、局部甜点”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