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周鹏 《景德镇陶瓷》2014,(4):J0005-J0006
现当代青花山水的发展产生了蔚为壮观的艺术繁荣景象。本文将重点针对现当代青花山水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审美内涵作深度分析,结合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家及作品的不同特征,来对这一时期青花山水的发展历程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清康熙时期是景德镇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青花山水瓷画充分吸收了清初山水画“尚古”之风的审美特征,在意境上达到了这一时期文人画的水平。研究解读这些青花山水瓷画的审美特征源流内内涵,对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清代青花山水瓷画的艺术发展和审美特征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明末期民间青花山水中特有的大写意画风的探析与思考,意在总结当时社会背景下民间艺人的思想上笔法上等所表现出来的青花山水艺术特征,从它的出现原因到对大写意艺术特征表现形式做出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明末期民间青花山水中特有的大写意画风的探析与思考,意在总结当时社会背景下民间艺人的思想上笔法上等所表现出来的青花山水艺术特征,从它的出现原因到对大写意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做出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程明 《陶瓷研究》2022,(2):122-124
本文主要探究当代青花山水的发展,通过对当代青花山水创作过程中所遇困境,对当代青花山水艺术群落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追问这一时期创作所遇难点,结合当代青花山水画创作手法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分为三个章节:一章当代青花山水发展概况和本体表现性语言,二章探究当代青花山水的创作困境,三章分析当代青花艺术群落创作方式。结合瓷本表现性语言,探讨当代青花山水创作手法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探讨、研究、总结这些问题才能使当代青花山水获得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李琍 《景德镇陶瓷》2014,(4):J0011-J0012
本文探讨了青花装饰艺术与佛学艺术的结合,研究青花及其独特的魅力,在以青花为元素佛学艺术为根本画作于陶瓷作品上表现的艺术,展现青花的恒久魅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杨烨 《江苏陶瓷》2023,(3):72-73
景德镇青花山水的历史上溯李唐,下至明清,历经千年发展,各个时期有其独特的风格面貌和艺术特征,从原料到工艺再到技法都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时至今日,材料精良、工艺完善、艺术多样,青花山水自成体系,成为当代陶瓷艺术中的集大成者,本文试从其历史发展脉络着眼,探讨青花山水在当代的多样性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8.
高扬 《佛山陶瓷》2014,(7):40-41
青花瓷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青花瓷是以含钴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在瓷器的半成品坯体上进行彩绘装饰,然后再罩上一层青白釉入窑经1300℃高温烧制而成,呈现出蓝色纹饰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中,山水题材占据了作品数量的多数,因其淡雅秀美、灵动隽永,体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趣味,青花山水题材长期盛行而不衰。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青花山水题材创作,阐述了青花山水题材的绘制技法创新与审美。  相似文献   

9.
康熙帝对山水画方面颇有造诣,其审美趣味及对陶瓷艺术的喜好对青花山水瓷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影响下,康熙青花山水达至发展巅峰时期,显现出与前所不同的突出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王立民 《中国陶瓷》2006,42(9):73-74,85
青花山水艺术与中国水墨画以笔和墨写意,表现的特点反映着中国人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艺术思维方式,表明了中国人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方式对世界的把握。现代青花山水艺术和中国水墨画具有承传中国文化精神的特性,同时也反映了特有的民族审美标准。主要就现代青花山水借鉴水墨画的笔墨营造意境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50年代,在荷兰的代尔伏特,首先出现了模仿中国明代青花瓷的釉陶产品,并大获成功。又经过了一段时间,代尔伏特陶从纯粹模仿中国的外销瓷,逐渐转变为自己创作中国风格的作品。与此同时,在代尔伏特陶的影响下,欧洲各地的窑场纷纷开始生产蓝白两色的中国风格釉陶,中国风设计从此真正开始。通过对代尔伏特陶典型作品的分析,以明确中国风设计在陶瓷领域中的表现特征。并可以从整体上把握17—18世纪整个欧洲中国风设计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德化白瓷素以质地坚硬、色泽莹润、工艺精良著称。早在宋元时代,德化白瓷表面就已经采用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透雕、衣纹对器型进行装饰处理,以达到简洁、质朴、原生态的艺术效果;进入明代中晚期以来,德化白瓷装饰接受了外来的表现风格,以釉下青花和新彩为陶瓷装饰的主流,并保持人物塑像以衣纹装饰为主的装饰特征。特色开片釉装饰的出现,使德化白瓷在保留其特色的前提下,大大增强其视觉艺术效果,是继承和创新德化白瓷的装饰手法,对于发扬德化白瓷传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陶瓷与茶文化的联系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茶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唐、宋、明为其重要时期,唐代的青、白碗盏对烹茶文化,宋代黑釉盏瓶对斗茶文化,明代紫砂、青花瓷对泡茶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唐、宋、明代的陶瓷器皿分别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将茶文化提升到艺术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论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制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鸿喜 《陶瓷学报》2001,22(2):84-94
论述了景德镇传统手工圆器制瓷工艺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对景德镇陶瓷发展及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做出的积极贡献,论证了传统手工圆器制瓷与明代民窑青瓷绘艺术风格的关系;同时阐述了学习、继承传统的手工圆器制瓷对当代生活陶艺的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景德镇的青花瓷大规模出口外销,青花瓷器型与纹饰的多样性正是与"海上丝绸之路"诸多沿线国家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沿线国家的审美情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德镇外销青花瓷的样式与制瓷工艺。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景德镇青花瓷的艺术特征正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本篇将以元明至清初时期的景德镇青花瓷外销为例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廖志丹 《中国陶瓷》2012,(4):72-73,76
清康熙时期是青花山水瓷画发展的巅峰时期,康熙之后的清代中后期,青花山水瓷画出现了显著的衰退,釉上彩瓷的发展与社会审美思潮的变化、复古倾向与山水画水平的下滑等是清代中后期青花山水瓷画艺术水平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明中期民窑青花瓷中的一类特殊品种—饰"弧形点彩"青花瓷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方法,探讨了其青花料的组成特征、原料来源,重点分析了有别于普通彩绘处的"弧形点彩"表面晶斑的组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明中期民窑青花组成具有"高锰低铁"的特征,所用原料应为国产钴土矿;表面晶斑的主晶相为锰尖晶石;该装饰方法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开创了中国陶瓷的新风格,而且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陶瓷审美观念,它是在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的硕果。本文分析了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深入挖掘了其所折射出民族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景德镇元明清三代青花瓷胎的主量、微量化学组成的系列数据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从而研究它们之间的分类关系,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的信息,这些信息为研究景德镇古青花瓷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