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酞菁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有机光电导材料。综述了酞菁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感光元件、LB膜、太阳能光电池、非线性光学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
有机光电探测器因其探测波长的可调谐性、低成本制造、易与柔性/轻质器件兼容等优点,在图像显示、光学通信、生物传感等前沿科技领域备受关注。酞菁类化合物由于具有窄而可调的光学带隙、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较高的光生载流子效率等优点在有机光电探测器核心功能层—光活性层中极具应用潜力,成为近年来被重点研究的一类光敏材料。本文介绍了酞菁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分类,简述了光电探测器的探测原理、器件基本结构和光电特性参数,重点回顾并分析了不同类型酞菁化合物在有机光电探测器光活性层的制备、探测波长的调节、器件功能的整体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影响因素,总结并展望了酞菁类化合物在有机光电探测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酞菁类化合物在光导材料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可作为有机光导材料的酚菁类化合物及其光电导性能。  相似文献   

4.
由于取代方式的不同,使得金属酞菁衍生物数目庞大,结构各异。晶体结构的不同,造成配合物光电性能等多种性质的改变。酞菁类光敏材料研究方法有溶剂调节法,相转移法、溶胶-凝胶法、气相沉积法和真空热蒸发等,这些技术调变了酞菁衍生物的光电导性能,在光动力疗法等领域意义重大。酞菁类气敏材料对某些气体具有选择性高、响应灵敏等特点,可用于气体传感器的制作。建议进一步探讨取代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光敏、气敏机理,以便在分子层次上优化设计分子的结构,改善材料性能,拓宽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酞菁类化合物是典型的近红外染料,依据有机光敏染料分子结构的设计原则,在酞菁母核的外围引入适当的取代基可以合成新型的具有特殊结构、优异光电性能的有机光敏染料。综述了酞菁类光敏染料分子的设计原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取代金属酞菁类光敏染料的分子结构和光伏性能。  相似文献   

6.
具有光电导性能的聚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宇 《山东化工》1999,(3):10-12,20
本研究首先合成了带氨基的酞菁锰,并使之成为重氮盐,通过重氮偶合法首次合成了含酞菁锰乙烯基咔唑单体,使之分别与丙烯腈、4-乙烯基吡啶发生共聚,合成出酞菁锰单体接枝率不同的共聚物I、Ⅱ,经IR、UV/vis、原子吸收法表征确证了聚合物和单体的结构,聚合物I、Ⅱ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成膜性。把聚合物I、Ⅱ及酞菁锰作为光生材料与TPD、TPA、吡唑啉匹配后制成功能分离型的双层光电导体。讨论了它们的光电导性,  相似文献   

7.
两种三芳胺类电荷传输材料的合成与光电导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二苯溴甲烷和对硝基苯甲醛为原料,经过W ittig、还原和U llm ann 3步反应,合成了N,N-二苯基-4-(2,2-二苯基乙烯基)苯胺(Ⅴa)和N,N-二(4-甲基苯基)-4-(2,2-二苯基乙烯基)苯胺(Ⅴb)两个化合物,并且通过IR和MS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以目标化合物Ⅴa和Ⅴb为电荷传输材料,分别以酞菁氧钛、偶氮类化合物为电荷产生材料复配制备的双层光电导体,在白光和红光曝光下测试了它们的光电导性能。结果表明,在白光曝光下,与偶氮类化合物复配时,其暗衰和残余电位低达7.5 V/s,5 V和7.5 V/s,3 V;与酞菁氧钛复配时,其光敏度仅为0.8 lux.s和1.0 lux.s。在红光曝光下,其电荷的保持能力高,暗衰率和残余电位都很低,光敏度低达0.024lux.s。这说明化合物Ⅴa和Ⅴb具有优良的电荷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酞菁钴配合物及其酞菁钴衍生物的不同合成方法及其催化剂、溶剂等,并介绍了酞菁钴及其衍生物在石油工业、化肥工业、电池行业、功能性材料及酞菁染料等各领域的应用。指出研究双核及多核酞菁金属类化合物的合成、开发酞菁金属化合物的绿色化学合成路线,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拥有大环π电子高度共轭结构的酞菁(Pc)核,具备自组装的潜在特征,且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强吸收。经修饰改性的酞菁衍生物被应用于液晶显示、太阳能电池、非线性光学等光电材料中。其中,液晶相行为影响材料性能方面更引人关注。通过修饰酞菁核可以改变液晶相行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修饰是酞菁核中心空腔阳离子配位和外围添加取代基团。经修饰改性的酞菁衍生物柱状自组装趋势明显,盘状中间相易形成,共轭层之间电子的传输能力得到增强,具备了作为光电材料的基本性质。该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酞菁衍生物盘状液晶材料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酞菁核的结构修饰对其液晶性能影响之间的构效关系,最后对酞菁衍生物盘状液晶在高性能材料合成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拥有大环π电子高度共轭结构的酞菁(Pc)核,具备自组装的潜在特征,且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强吸收。经修饰改性的酞菁衍生物被应用于液晶显示、太阳能电池、非线性光学等光电材料中,其中液晶相行为影响材料性能方面更引人关注。通过修饰酞菁核可以改变液晶相行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修饰是酞菁核中心空腔阳离子配位和外围添加取代基团。经修饰改性的酞菁衍生物柱状自组装趋势明显,盘状中间相易形成,共轭层之间电子的传输能力得到增强,具备了作为光电材料基本性质。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酞菁衍生物盘状液晶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总结了酞菁核的结构修饰对其液晶性能影响之间的构效关系,最后进一步对酞菁衍生物盘状液晶在高性能材料合成方面存在缺陷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对高活性聚合物多元醇在PU-RIM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聚合物多元醇对材料生产工艺性能与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类多元醇由于含有大量苯环、丙烯腈等极性基团,可减小材料的热下垂,改善材料的动态热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壳聚糖、胶原蛋白等天然高分子和聚乙烯醇(PVA)、聚乳酸(PLA)等合成高分子止血材料如海绵、水凝胶、气凝胶、颗粒、纳米纤维膜和薄膜等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创伤止血中的应用,重点阐述其止血、凝血、抗菌、生物活性和相容性等相关性能,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简要阐述了近年来二氧化碳的减排、捕获等最新技术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二氧化碳捕获材料的研究状况,如醇胺类吸附剂、离子液体吸附材料、金属化合物材料、陶瓷材料、沸石分子筛材料、碳基吸附材料、硅胶材料等传统吸附材料及复合型材料、负离子选择性吸附材料等新型捕获材料.并对二氧化碳捕获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溶胶-凝胶法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溶胶-凝胶法的原理、工艺过程,并介绍了该方法在发光材料、锂离子导电材料、纳米材料的制备、生物材料、金属表面溶胶一凝胶涂层、杂化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张亨 《中国氯碱》2003,(11):23-25
介绍了PVC功能材料的功能化原理和加工方法。概括了医用PVC功能材料、抗静电PVC材料、导电PVC材料、PVC磁性材料和PVC离子交换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情况。展望了PVC功能材料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提升主要依赖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其中发展高容量的正极材料成为关键。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LLOs)和高镍三元层状氧化物(NCM,Ni≥80%)等高容量正极材料成为了研究热点,其前体的开发对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工业化的角度对共沉淀法制备LLOs和NCM正极材料前体的反应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球形团聚体、单晶和浓度梯度等正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并详细阐述了正极材料中晶面取向调控、掺杂及表界面处理等改性策略的原理及优缺点。文章指出,综合来看单晶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但倍率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浓度梯度正极材料不仅保持了高容量特性,还兼顾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有望突破高容量正极材料进一步发展的技术瓶颈。最后,基于本文作者课题组在高容量正极材料方面的研究,对正极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导电高分子材料导电机理的基础上,对目前最常见的两种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含大型离域π键导电高分子材料、化学掺杂型共轭结构导电高分子材料和新型本征导电高分子材料等本征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并研究了金属及其氧化物、碳系纳米材料、有机组分以及新型导电填料等对填充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导电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其在电子电器材料、生物医学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新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未来的应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介2002年国内外聚氨酯弹性体材料消费状况,着重介绍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几种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如氨纶、铺面材料、防水涂料、密封胶及嵌缝材料、CPU、TPU和MPU。  相似文献   

19.
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新  黄俊彦  吴双岭  孙成伦 《塑料科技》2012,40(12):100-103
综述了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的特点及其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应用,介绍了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特有的保鲜性、抗菌性、高阻隔性等性能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对纳米复合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0.
润滑油添加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钼酸钠 ,二正丁胺 ,二硫化碳为原料 ,合成了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 ,优化了合成反应条件 ,并对产品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熔点测定和钼含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