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金湖凹陷戴南组是金湖地区隐蔽圈闭勘探的有利层系,但前人对其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对古地貌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严重制约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根据地震资料和测井数据,利用残余厚度镜像法对金湖凹陷三河地区戴南组一段地层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分析了古地貌单元与沉积体系展布特征、油藏的形成及分布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勘探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实际工作总结,提出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必须在层序地层学综合研究的框架下统一运用各种相关的地质与地震技术,认为隐蔽油气藏的目标预测和评价可分为工区选择、目标层段确定、圈闭预测及含油气性评价等步骤,并讨论了各阶段的地质-地震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该方法在金湖凹陷戴南组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2013年5月8日,《高邮凹陷戴南组隐蔽油藏勘探技术》在京通过成果鉴定,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针对高邮凹陷戴南组隐蔽油藏成藏机理、区带优选、隐蔽圈闭识别描述等关键技术难点开展攻关研究。以断裂-流体运聚理论模式为基础,确立了"它源型"隐蔽油藏疏导效能的评判体系;通过岩性圈闭形  相似文献   

4.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邵伯西地区戴南组隐蔽油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薄永德  贺向阳 《石油物探》2004,43(2):159-162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高邮凹陷构造圈闭越来越少,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寻找岩性圈闭成为勘探工作的重点,高邮凹陷汉留断层下降盘戴南组(E2d)是实施隐蔽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域。从物探角度出发,对邵伯西三维工区进行了精细层位标定和解释,利用Jason软件对汉留断层下降盘E2d段的岩性圈闭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了各个砂体的厚度,预测了相应砂体的孔隙度,并应用Landrnark软件的属性提取、相干体切片以及三维可视化等多种技术,从平面和空间上对预测结果加以印证。最终落实了井位。  相似文献   

5.
金湖凹陷戴南组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湖凹陷所发现的戴南组油藏,油源均来自其下伏的阜四、二段烃源岩,为典型的他源油藏,分析认为成熟烃源岩的分布范围、有利储盖组合及断层封闭性是金湖凹陷戴南组成藏的主控因素。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了3种戴南组油气成藏模式,较好地指导了金湖凹陷戴南组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震、钻井、录井及测井等资料,建立了高邮凹陷第三系至白垩系泰州组层序地层框架,划分出2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儿个三级层序,将戴南组划分为SⅢ5、SⅢ6、SⅢ7共3个三级层序和8个体系域。通过地震精细解释。研究区无有效的构造圈闭;利用地震反演技术.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预测.落实了13个岩性圈闭。并通过钻探证实了岩性圈闭的含油气情况。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北凹陷隐蔽圈闭的主要类型为岩性型和地层型。在对这两种圈闭的形成因素、条件及其特点进行论述的同时,着重根据台北凹陷内各区带的砂泥组合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匹配关系对符合隐蔽圈闭条件的区带作一评判。由于隐蔽圈闭的形成对地质因素要求极其严格,几乎是缺一不可,所以大部分区带都难以形成这种圈闭。在分析了台北凹陷的沉积、构造发育史的基础上指出,在葡萄沟段有可能形成岩石侧变圈闭;在胜北、温吉桑及十三间房等构造带有些形成地层型圈闭;在近物源区有可能形成古河道砂岩岩性圈闭及透镜状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8.
在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层序地层划分基础上开展精细沉积相研究,分析隐蔽圈闭的形成条件和圈闭类型,指导隐蔽油藏勘探.研究认为流沙港组具有多期构造运动、多次湖平面变化、多方向物源、多沉积相类型、砂岩体积分数适合等形成隐蔽圈闭的有利条件,主要发育2种隐蔽圈闭类型,即构造背景下的断层-岩性、砂岩上倾尖灭等岩性圈闭类型和无构造背景的近岸水下扇、滑塌浊积体、湖底扇、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及远砂坝等纯岩性圈闭类型.在涠西南凹陷的钻探实践中,以上类型圈闭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9.
隐蔽油藏(尤其薄砂体中的隐蔽油藏)是目前我国东部油田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其岩性圈闭预测难度很大,导致其滚动勘探开发难度也较大,本文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DT油田戴南组隐蔽油藏类型及成藏机理进行了综合研究,同时通过应用全三维地震解释方法及约束反演等技术实现了精细构造成图以及储集层横向预测,该项研究有效地指导了DT油田戴南组隐蔽油藏的滚动勘探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与应用初探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是层序地层学框架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应以信息集成系统为平台,分为基础资料整理、区域综合评价和目标预测3个阶段进行。基础资料整理应建立信息平台,以实现多源数据和成果的集成化管理;区域综合评价可分为区域性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建立、沉积体系和隐蔽圈闭特征研究、隐蔽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隐蔽油气藏空间分布预测和评价等步骤进行,以阐明隐蔽油气藏的类型、特征、形成条件和空间分布;目标预测分工区选择、高精度层序格架对比、隐蔽圈闭识别和描述、隐蔽圈闭合油气性评价等步骤进行,以识别和评价隐蔽油气藏并最终提供钻探目标。信息集成系统可基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COM GIS)开发,并具备油气勘探成果信息和多学科数据的集成化管理、研究成果的综合表达与应用及海量数据的挖掘等功能。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戴南组的隐蔽油气藏研究表明了综合勘探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金湖凹陷烃源岩及已发现的油藏原油物性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油气运移方式及油气聚集的规律。研究得出金湖凹陷地面原油物性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运移系数可以反映油气侧向、垂向运移的程度,定量地得出主要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廊固凹陷古近系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隐蔽油气藏是廊固凹陷重要的勘探方向.该区古近系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广,纵向上含油层系多,主要发育岩性尖灭、岩性透镜体等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该文立于层序地层学的成果分析了全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按构造带分析了主要的成藏规律:陡坡带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的的有利部位,并发育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洼槽带的生储条件较好,是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发育的最有利部位;缓坡带受断层控制,主要形成断块-岩性型油藏,在构造主体和沿主要油源断层纵向形成复式聚集带.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惠州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结果来看,岩性油气藏大多分布在SQ2~SQ4等3个层序中,分析总结这3个层序中的典型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油气运移通道等,建立该地区的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指导惠州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惠州凹陷的烃源岩主要有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其中文昌组烃源岩对岩性油气藏成藏贡献较大;岩性砂体的发育受到沉...  相似文献   

14.
冀中坳陷古近系地层岩性油藏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冀中坳陷是渤海湾断陷盆地中的富油气坳陷之一,其地层岩性油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对冀中坳陷古近系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坳陷发育3套区域性烃源岩、7种沉积体系、多期构造运动及多次沉积间断,为地层岩性油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按照圈闭成因及其几何形态,将冀中坳陷古近系发育的地层岩性油藏划分为岩性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3种类型。地层岩性油藏主要富集在沉积洼槽带和斜坡带中低部位,并围绕生油洼槽呈环带状分布。根据冀中坳陷古近系地层岩性油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运用综合分析方法预测出了其有利勘探区带和方向,经钻探新发现了4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地层岩性油藏,勘探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有关定义及勘探实践.对南阳凹陷隐蔽油气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成因隐蔽油气藏和技术隐蔽油气藏的概念,将低阻油气藏、易伤害油气藏列入技术隐蔽油气藏的范围。针对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勘探思路.对南阳凹陷下一步勘探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发育广泛,资源量巨大,但分布规律复杂.在研究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点与规律.结合油气来源、生储盖组合方式等地质要素及时空匹配关系,将东营凹陷砂岩岩性油气藏归纳为深凹带沙三段中、下亚段"自生自储",深凹带沙三段中亚段"下生上储",斜坡带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旁生侧储"及断裂带沙三段上亚段、沙二段"下生上储"4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岩性油气藏是目前吐哈盆地胜北洼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也是近期增储上产最为现实的油气藏类型。胜北洼陷岩性油气藏勘探刚刚开始,有必要结合构造油气藏勘探成果,系统分析洼陷基本成藏条件,明确近期岩性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胜北洼陷侏罗系发育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和中侏罗统七克台组湖相泥岩等烃源岩系,油源条件好,油气资源丰富;侏罗系及其以上发育7套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主要为中侏罗统的构造、构造-岩性油气藏、上侏罗统和白垩系的浅层次生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期为燕山期和喜山期。在目前构造油气藏勘探程度相对较高的形势下,围绕古构造背景开展岩性圈闭识别、描述、优选与评价,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是近期的主要勘探方向,其中葡北东斜坡、葡萄沟北坡、洼陷中央胜北构造及其南翼等地区是近期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8.
辽河西斜坡鸳鸯沟地区岩性油气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河西斜坡鸳鸯沟地区构造油气藏勘探难度日益增大,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以层序地层学研究为基础,依据层序、古地貌控砂理论,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寻找砂体发育区,对鸳鸯沟地区岩性油气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鸳鸯沟地区砂体主要受古地貌控制,砂体为河道多期叠置、厚度大。储集体为扇三角洲,发育3 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物性较好,有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不同时期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断陷期主要形成各种类型岩性及与之相关的复合油藏,主要包括透镜体油藏、构造-岩性油藏、上翘尖灭油藏、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了以地层油藏为主及与地层控制因素有关的岩性和构造油藏,主要包括地层不整合、断层-岩性油藏、地层超覆-断层油气藏、受地层不整合控制的断层-岩性油藏及地层油藏。不同的隐蔽油气藏聚集了不同类型的油气,北部陡坡带外围断陷期形成的受构造控制的沙河街组三段地层-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的以地层为主的圈闭中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的油气;内侧靠近生油中心的沙河街组三段透镜体岩性及其他与岩性相关的油藏、沙河街组三段上部断层-岩性等油藏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油气分布特征受控于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及成烃与成藏要素的有机配置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