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潮湿雏形土不同培肥技术的试验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物理、化学与生物技术相配套的培肥技术体系。试验表明,有机无机相结合是沙区土壤培肥、改良的有效途径,因为有机肥施用增加了土壤生物的活性,无机肥促进了生物生产量的提高。以氮磷钾有机肥效果最好,其次是氮磷配施有机肥;无机肥料施用以氮磷钾配施培肥效果最好;禾本科与豆科作物的间套轮作可有效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提高土壤有机质与有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期培肥试验田不同处理土壤的比重、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等物理性质的系统分析,企图揭示在长期培肥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未进行培肥作用的土壤(对照)小区仍维持着原来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该试验小区土壤所具有的是最基础的物理性质,其它不同培肥处理的土壤比重和容重均随有机质积累而明显减小,孔隙度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升高。不同培肥措施都明显地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特别是增加了>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逐渐地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在常年休闲过程中土壤结构性能明显地被破坏。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作物根茬留田可以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促进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从而更新土壤中已渐老化的腐殖质,保持地力常新。这种培肥效应,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增强土壤的保持水土和保肥供肥性能,增加了作物的产量。连续根茬留田还有迭加效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大豆土壤微生物量C、N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大豆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肥、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N、P、K化肥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大豆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C、N,促进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长,增强了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厩肥区、秸杆区、化肥区和无肥对照区四种不同培肥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厩肥、化肥或秸杆还田均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呼吸量;土壤微生物生物质量、土壤呼吸及代谢商等微生物指标均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呈相同的变化趋势;BIOLOG生态盘测试亦揭示了培肥管理措施能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6.
土壤酶在土壤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学催化剂的作用,其活性的强弱直接与土壤肥力因素密切相关,各种有机培肥措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酶的活性。在土壤有机培肥研究中,可以把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直接研究各种酶类的活性变化,对于揭示土壤有机质转化的过程、方向及规律,土壤养分形成机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玉米田间试验,研究了营养型土壤改良剂(以下简称改良剂)的增产效果、土壤的改良效果和后茬作物的残效,结果显示: (1)亩施25-75kg改良剂时,玉米产量明显增加; (2)施用改良剂提高了养分的利用效率; (3)施用改良剂可以培肥土壤,调节土壤的pH; (4)增加后茬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8.
自1973年10月起在麦稻稻三熟制下连续进行了26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配施N肥和猪厩肥可以实现谷物的持续增产,保持土壤有机质的持续增长,并培肥土壤,有机质达到60g/kg的高水平。稻田土壤的有机质数量演化可以幂指数方程表示。土壤N素平衡有余,全N大幅度增加,而有效N的增长差距巨大。全K和速效K显著下降,缓效K变化不大。全P在平衡或盈余时有效P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尿素为氮源,采用土壤好气培养试验,研究了砖红壤区橡胶林短期内不同培肥方式下土壤硝化作用特征。结果表明,尿素加入胶园土壤后即迅速水解,加入橡胶树行间未经培肥区土壤(a)中4天水解99.0%,生成的铵态氮14天后开始较强的硝化作用,最大硝化率为46.2%,培养63天后NH4 -N含量仍保持在63.2 mg kg-1的较高水平;而尿素加入经有机无机肥培肥土壤(c)中1天水解99.8%,加入单用化肥培肥的土壤(b)中4天水解98.6%以上,水解生成的铵态氮培养至第4天即开始较强的硝化作用,14天基本硝化完全,最大硝化率都在99%以上,使得培肥区土壤中的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潮土钾素肥力培肥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设计不同施钾处理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的影响在不同的土层深度表现不同。连续12年施入秸秆、钾肥、秸秆加钾肥(年施K2O≥150kg hm-2)对培肥耕层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有积极促进作用,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耕层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但对耕层以下土壤培肥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较详尽地介绍了降雨侵蚀力因子的各种算法,并通过在流失量监测中的应用作了选用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算法均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新算法适用范围较广、监测精度较高和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了砂质潮土一次性施入不同数量有机肥对数年小麦的产量效应、产量构成、品质、水分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变化和影响 .结果表明 ,有机肥不仅能显著增加当季小麦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 ,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而且有较长的后效 .小麦产量与有机肥用量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由二次曲线回归效应转变为直线相关 ;小麦粗蛋白质、干湿面筋含量与有机肥用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耕种条件下,通过粮豆轮作,基本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平衡,但其活性有机质含量、腐殖酸总量及胡敏酸含量却在不断下降,单施化肥,开始时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以后随耕种年限的延长,基本可以维持在较低水平,活性有机质、腐殖酸总量、胡敏酸和胡敏素含量降低,富里酸含量提高;施用有机肥处理,特别是施用高量有机肥,有利于提高胡敏酸和胡敏素比例,而减少富里酸的生成,培肥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综述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内外遥感监测土壤盐渍化发展情况作了介绍,对土壤盐渍化及其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数字图像处理将成为区域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的主要手段,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应将遥感琢遥感图像处理的最新成果充分运用到盐渍土监测研究中,为盐渍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15.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a climatic water budget model, and the STATSGO database were used within a GIS environment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s of hydrologic soil properties on soil moisture and thermal emission in western-central Kansas for a dry year, 2000. Two important variables, water-holding capacity (WHC) and hydrologic soil group (HSG), were controlled in our water budget experiment to evaluate their impacts on soil moisture content (SMC) changes throughout the period. Results showed that HSG affected drought detection and occurrence very little, but WHC variations explained most local variation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As a strong indicator of relative soil moisture deficit, the Standardized Thermal Index (STI) patterns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WHC. Generally, the earlier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drops below 40%, the earlier the STI reaches a threshold value of 0.2 or higher. Vegetation responses to thermal detection lagged behind the STI by up to 8 weeks, which was computed by comparing the STI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eviation from a 10-year mea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g-times was not apparent, but lag-times were correlated with a WHC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6.
不同含水量黄棕壤反射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光谱辐射仪(MSR~16R)对自然条件下不同水分含量黄棕壤光谱特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可见光部分(460~710nm),土壤含水量与光谱反射率相关性差,而在红外部分(760~1650nm)土壤含水量与光谱反射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模式方程拟合度都在0.86以上,因此通过测定土壤光谱反射率来推算土壤含水量是可行的。应用地面光谱测量试验的结果,本文讨论了由地面光谱测量来推算土壤含水量向由卫星遥感影像反演土壤含水量过渡的可能性,进而对采用TM遥感影像对黄棕壤分布区土壤水分状况实施遥感监测的可行性作了一些探访。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的水分测量,基于高频电容原理,研制了一种能够自动、连续监测土壤剖面动态含水量的水分传感器。通过实验,建立了传感器数学标定模型,并对传感器进行了相关性能测试。通过对比分析土壤水分实际值与传感器测量值,结果表明:传感器最大绝对误差为-5.10%。传感器测量水分梯度变化明显,可用于土壤剖面不同深度水分的测量,具有低成本、低功耗的特点,可应用于农林业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8.
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受太阳和月亮等天体引潮力的作用,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都会产生周期性变化。作为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的土壤,在引潮力作用下,不同土层含水量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在干旱地区往往难以观测,在土壤相对湿润的环境条件下,使用高灵敏度的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可以捕捉到该现象。阐述潮汐现象的相关理论,建立土壤墒情潮汐模型,分析土壤墒情潮汐现象,利用频域反射原理传感器对土壤墒情进行多年监测实验,从大量的采集数据分析,发现疑似土壤墒情潮汐现象,为避免该现象对土壤墒情监测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文中试验结果并不深入,方法、仪器、地点、环境都可能对试验结果有影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旅  彭宏  胡劲松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1):1929-1931,1963
数据分类是数据挖掘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判定树归纳分类是数据分类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应用广泛.工程建设需要对工程用土进行分类定名,在土工试验中土的分类定名相当烦琐,而且土的用途或工程性质不同适用分类标准也不同,手工进行土质分类定名容易出错.将判定树归纳分类法应用于土质分类定名工作,介绍了判定树归纳算法,根据最高信息增益构建土质分类的预测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数据分类实例.  相似文献   

20.
USLE/RUSLE模型中植被覆盖因子多光谱影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各个土壤侵蚀模型中,准确确定植被覆盖影响因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以往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对植被盖度值的确定通常是通过对地表植被覆盖类型或借助植被指数进行分级赋值,这些方法存在着分类标准的不确定性和较大随机误差。本文针对水土流失方程中植被盖度确定问题,利用多光谱数据,使用改进型植被指数分析及混合像元线性分解方法,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对土壤侵蚀模型中植被因子进行了遥感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这种方法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