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韩璐 《包装工程》2023,44(22):309-321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分析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符号特征,旨在探索少数民族刺绣图案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转化路径,从符号学视域为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阐释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方法 通过在黔东南苗族地区使用田野调研、文献资料收集、设计实践等方法,对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工艺、纹饰、色彩等方面的代表性符号特征进行探讨分析,运用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从语构学、语用学、语义学等层面解读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之间的符号关系,以现代设计实践为方法,从代表性符号元素中提取设计因子,并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进行设计转化。结论 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艺术特征鲜明,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审美风尚,从语构、语用与语义等维度对其工艺、纹饰和色彩的符号学要素进行提取衍生,探求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元素设计转化与创新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不仅能够使现代设计产品蕴含民族文化特色,而且有助于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宋文娟  张绣亮  王坤茜 《包装工程》2018,39(18):220-224
目的探究东巴文化中的女性符号的形式与意义及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方法通过研究东巴文化中的女性文化现象,分析作为女性符号的主要形象,归纳代表女性元素的文化符号,分别阐述作为主要女性符号的文字符号、造型符号及色彩符号的形式与意义。运用符号隐喻的修辞方法,以女性包具为设计对象,探索设计路径,提炼女性造型符号与色彩符号,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女性包具的产品设计中。结论基于对东巴文化女性文字、造型、色彩符号的研究,分析了符号隐喻修辞的具体运用方法,将象征女性勤劳意蕴的"披星戴月"造型符号与"黑白蓝"色彩符号应用于现代女包设计。从符号学的角度拓展设计途径,指导设计实践,对于创新具有女性文化内涵的产品设计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邵宇  晏婷 《包装工程》2022,43(10):378-385
目的 以现代设计的角度解析粉彩团花纹饰,探索其传承创新的可能性。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并启发传统纹饰研究,促进传统纹饰在当代设计中的多元融合,给当下设计提供传承与创新理论支持。方法 研究“一带一路”的传统文化艺术源头,以景德镇粉彩纹饰为切入点,用现代设计的法则解析粉彩团花纹饰的形成。对馆藏的典型粉彩团花纹饰举例说明,分析其纹饰在艺术性、功能性及思想性上的独特之处,为传统纹饰在当代设计的创新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探索。结论 “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中国传统纹饰艺术不仅有历史考古与文化收集的价值,也有审美的价值。通过设计角度的解构和分析粉彩团花纹饰的基本特征、文化意义、艺术审美和传承载体等,有利于进一步解读“一带一路”源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促进传统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意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陈剑锋 《包装工程》2022,43(12):313-315
目的 探索现代包装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借鉴。方法 从民间美术的发展史开始,结合其代表性形式,深入探讨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发现两者不仅存在相似性和融合性,还有着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民间美术艺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和源泉,为包装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从民间美术中的代表性元素、色彩、符号等角度展开论述,挖掘两者融合、共促的方向路径。结论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民间美术元素,不仅能够丰富包装设计的表现形式,还能够反映地域独特的文化艺术,使产品更富有文化气息与艺术气息。  相似文献   

5.
探讨Charles Morris的符构学、符用学与符义学在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设计开发、传播推广4个设计流程中的作用。Morris三元论是分析和研究艺术符号的重要工具,强调通过形成各种文化符号传播文化。调研茶颜悦色概念店,提取概念店空间设计中的文化符号,详细分析其符号,总结实际应用案例展现文化符号、符号学3个分支与现代设计手法的融合手法。这种结合创造出富有深度和内涵的设计作品,不仅体现传统美学价值,还更有效地传达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运用符号学研究店面空间设计,可为今后商业空间设计手法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6.
龙丹  王爱红 《包装工程》2024,(8):401-408
目的 在“三叶虫”化石图像符号元素的形成-提取-转化-运用这一路径中,形成独特的装饰图案,并将这一图案元素运用在现代陶艺装饰创作中。方法 运用图像学、符号学、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使非再生资源得以“活态化”传承与发展。结果 探讨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如何将“三叶虫”化石图像符号作为装饰技法与艺术表达相互融合,从而产生内在的关联,从技艺层面,分析三叶虫化石图像符号转化的表达方法路径;从艺术层面,探寻如何塑造两者装饰设计表达的兼容性、艺术性;从实践案例层面,通过对三叶虫化石进行田野考察,获取关于其形象和结构素材的信息,将这一素材进行艺术升华创作,分析创作过程,再对个案艺术家的陶艺作品创作形式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创作语言表达路径;从价值层面,分析三叶虫化石图像符号与现代陶艺的创作路径,从而得出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价值取向。结论 得出延续现代陶艺传统技艺的创新表达方式,从而保护非再生资源,避免生态资源过度挖掘。  相似文献   

7.
王宇 《包装工程》2019,40(14):300-303
目的 探究中国传统纹样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应用途径,推动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从中国传统纹样的类型与艺术特点入手,结合纤维艺术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拓宽艺术设计内涵方面的作用,并根据相关案例阐述纤维艺术在设计思维、符号元素、装饰技巧、创新设计等方面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借鉴,总结中国传统纹样在纤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经验。结论 纤维艺术设计自传入伊始,在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而传统纹样则是凸显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最为关键的要素,在现代纤维艺术设计中传统纹样依然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设计师应善于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8.
曹权玺 《包装工程》2022,43(14):264-271, 286
目的 探究传统漏窗元素在现代家具中的设计应用形式与设计原则。方法 对漏窗元素的题材类型、功能形式、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象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可拓符号学理论来分析漏窗符号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路径,并从文化的象征性、图案元素的重构以及家具设计主题的统一性出发进行设计创新。结论 基于可拓符号学理论的漏窗元素系列现代家具的创新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可以为现代家具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对拓展现代家具的设计创新路径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彭国华  刘凯雄 《包装工程》2020,41(16):285-293
目的唐陵石刻艺术作为唐代雕刻技艺最完美的诠释,是唐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极具文化内涵和学术研究价值,其石刻纹样更是强化了石刻的审美视觉效果,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将它传承和发扬光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网络资料和实地考察对唐陵文化进行深入分析,运用符号学原理,选用唐陵石刻艺术形式为设计载体,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提取设计纹样因子,并进行设计演化作为设计初始模型,然后以形状文法进行推敲,设计出极具现代审美和具有唐文化底蕴的新图形,最后应用于畅游唐陵APP界面设计案例中,验证其可行性。结论将唐陵石刻纹样艺术以一种新的设计形式展现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石刻文化艺术,不仅可以提升现代设计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纳西族的色彩艺术是纳西民族意识形态的显性表现,是具有物质与意义双重性的符号系统。研究纳西族色彩艺术符号,从色彩的多元构形形式与具体实用价值入手,分析归纳了文字色点的表意价值、绘画色线的审美价值、服饰色面的标示价值以及建筑色块的信仰价值,探索了民族艺术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有效地将AI生成技术应用于澳门文创产品的设计之中。方法运用查尔斯·莫里斯符号学理论,以澳门城市大学校园文创为例,从语义、语形、语用三个维度分析其文化符号,并结合AI生成工具Midjounery以构建文创设计理论框架。首先,从语义维度梳理文化符号中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其次,从语形维度选取文化符号并提取其形式;然后,运用AI生成工具Midjourney对提取的符号进行智能生成,创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多样化效果;最后,将智能生成的符号元素与产品形式相结合,从语用维度实现基于澳门葡式铺装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设计。结果 本文构建了“符号释义—形态呈现—AI生成应用推广”的设计逻辑,以校园文创为例进行设计应用并验证其可行性。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了将AI生成技术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促进地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以及学科交叉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杜鹤民  蒋俊杰  谢君沂 《包装工程》2020,41(16):266-273
目的研究清代南京云锦补子纹样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其典型特征的提取与创新,实现传统云锦补子纹样与当下审美的融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方法首先,对清代南京云锦中的补子纹样进行收集整理,从文化内涵和图形及色彩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其次,以南京云锦老虎补子纹样为例,对其图形及色彩构成要素进行解构,提取和归纳其图形因子及色彩因子,并结合现代审美,寻找二次开发创新设计的方向;最后,从产品形态语意、文化内涵的角度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目标产品,使其形成契合虎纹样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结论清代云锦补子纹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产品文化形态语意对其进行符合现代审美的二次设计开发,能够丰富产品背后的中国文化内涵,传播和推广南京云锦艺术,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产生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维尚  阳倩 《包装工程》2021,42(10):260-266
目的 探究吉祥文化符号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方法及设计策略.方法 从吉祥文化的分类及寓意特征入手,阐述吉祥文化在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设计思想;根据吉祥文化符号创意来源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分类,总结出吉祥文化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融合的意义,从形、意、境三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与论述.结论 吉祥文化与文化创意产品之间产生的碰撞、交融与转化是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寻求突破的道路.在深入挖掘吉祥符号内涵寓意的基础上巧用吉祥符号内涵寓意,以形、意、境为切入,找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结合点.设计出富有生命力和吉祥特色的作品,丰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深层内涵和创意表现,促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建罡  郑勇  王宁 《包装工程》2021,42(24):306-313
目的 研究新媒体交互语境下传统工艺文化IP与衍生文创产品在当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归纳并总结新媒体设计在传统工艺文化IP的传承和发展中的价值,探究针对传统工艺文化及衍生文创产品的推广新模式。方法 从传统工艺文化IP及衍生文创产品在新媒体时代的痛点入手,梳理传统工艺文化的美学特点与推广诉求及相对应的新媒体推广模式。分析新媒体交互设计在文创推广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对于传统工艺文化及衍生文创产品在弥合审美时差、展示传统工艺文化魅力、扩大消费受众群体等方面的独特价值;结合当下IP联名等推广新模式,讨论新媒体交互推广在未来的前进方向。结论 新媒体交互语境下的文创推广新形式应顺应当下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发展,在充分展示传统工艺文化与衍生文创产品的艺术美感与历史源流的同时,迎合赛博空间的用户需求,从而有效地提升推广效率,助力传统工艺文化及衍生文创产品摆脱推广桎梏,实现传统工艺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有机传承。  相似文献   

16.
闫静莉  李少波 《包装工程》2020,41(18):294-301
目的 针对现代文创产品设计趋向地域性、独特性的发展方向,归纳整理蒙古族传统哈木尔纹样的艺术特征,探析其实践应用于文创产品再设计研究的创新。方法 以实用、适用与审美的统一为标准,归纳哈木尔纹样的艺术特征、形态特征、构图格律、色彩分析;将饱满浑厚、刚劲有力的造型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特征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相结合进行深入推敲。以传统纹样古为今用的传承、创新、传播为视角,分析、整合具有蒙古族地域特色的哈木尔纹样文创产品的再设计创新。结论 借助哈木尔纹样的艺术特征结合实践设计案例,从“传统、生活、材质、科技”四个方向论证哈木尔纹样之美与地域性文创产品设计是有机统一且紧密结合的。这既增加了内蒙古地区文创产品设计的民族特色化,又通过再设计对哈木尔纹样进行了开发和保护,推动了传统纹样在发展中的继承。  相似文献   

17.
李娟  陈香 《包装工程》2020,41(8):160-165
目的针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同质化、地域性文化元素识别性特征较弱以及文创产品与用户、市场需求脱节等现状,围绕传统文化正确传承与产品设计创意创新2个重点,寻找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出路,激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创新潜能。方法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从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3个维度对无锡博物院馆藏文化以及现有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提取地域特色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文创产品设计中。结论总结出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产品设计方法要素,提出一种符合地域性文化应用方式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即"提取语义—解剖语构—改善语用",以达成博物馆文创产品内容创新、功能创新以及设计创新。以无锡博物院泥人"阿福阿喜"为例导出产品设计,为地方性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杨剑威  彭敏  王毅 《包装工程》2019,40(4):151-156
目的 通过研究陕西皮影文化内涵和视觉符号的构造方式,使人了解陕西皮影头茬造型的艺术特点,将其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与现代消费需求和产品设计相结合,创造独特的、趣味的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的传与承。方法 以陕西皮影头茬的符号特征为研究重点,对皮影人物的头部造型进行梳理、归类建立起符号库,并利用移动APP端进行人物形象采集、编辑和转换,最后结合3D糖化打印技术进行打印,输出具有观赏性、独特性、文化性、趣味性的文创产品。结论 新的皮影文化符号的输出和传播方式能避免市场同类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强消费者与产品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迎合当下创新求异的趋势需求,为皮影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