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组成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河南省Hou地区的原料系统研究了滑石、骨灰、ZnO和Fe2O3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利用国产JFY-PS测配色仪进行颜色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烧成工艺条件下,可以在相当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呈色良好的钧瓷釉;少量引入滑石、骨灰、ZnO、和FeO3不会明显改变钧瓷釉的发色;过多引入滑石会导致釉的析晶而使釉的红色变浅;适量引入ZnO有利于釉色明度的提高,增强釉的乳光效果,获得浅紫红色的钧瓷釉,过量引入ZnO则会明显增中釉对短光的反射率而使钧釉紫红色调增强;过多的引入Fe2O3与骨灰都会降低釉对可见光特别是长波光的反射率而不利于钧红釉的呈色;Fe2O3的引入会使釉色偏向紫红。  相似文献   

2.
消息     
商业艺术两兼顾雅俗共赏工艺花石湾红狮牌陶塑人物荣获国家金质奖造型生动传神、胎釉深厚朴实、五彩斑烂的石湾陶塑人物在国内外久享盛名。今年石湾美陶厂的红狮又为石湾陶塑悠久的历史长卷上增添了新的一页。石湾美陶厂十分注重新品种的开发工作,现已成功挖掘、研制出钧红釉、蓝钧、开片釉、结晶釉等五十多种釉料配方。为了打开销路,该厂还多次组织新产品前往港澳举办展销会,“十八罗汉”、“李小龙拳像”、  相似文献   

3.
对于蓝青系列钧瓷釉的呈色机理,中外研究者有多种解释,但莫衷一是的是,其究竟是结构呈色-抑或"乳光蓝色"还是化学着色。本文从结构色、乳光的内涵、钧瓷釉中可能存在的结构色类型分析,结合解析钧釉中存在的化学元素着色方式以及基础实验的经验,探讨了钧瓷釉与乳光、窑变及结构色的关系,从而得出,钧瓷蓝青系列色釉的着色机理,是特殊工艺条件下化学色与结构色的复合着色。多种变价着色元素的存在以及古瓷窑炉温差大、气氛稳定性差的结构特点和釉料组成中元素种类丰富等特点,是其极易色变出现"窑变"现象的本质;"乳光"也只是偶然现象,并非钧釉真正意义上的着色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宜兴清代仿钧(宜钧)样品、宋元钧瓷(古钧瓷)样品以及广州清代仿钧(广钧)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分析了它们的胎釉元素组成,并探讨了它们胎釉配方的特点。分析表明:宜钧、古钧瓷和广钧釉中的助熔剂有所差异;它们呈色元素皆为Fe和Cu;Zn O的加入是促使宜钧和广钧产生类似于古钧瓷的乳光效果的原因之一;三个窑口的胎体成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5.
郭强 《中国陶瓷》2001,37(4):10-13
本文采用仿制实验的方法,用现代陶瓷生产用普通原料和现代窑炉烧成技术,再现宋代钧瓷釉的窑变艺术效果。实验结果证明,钧釉窑变效果的产生,主要与釉料的化学组成而产生的液一液分相结构和乳浊现象,以及釉中铁、铜的呈色有关,而分相结构和乳浊现象及呈色又与烧成温度和气氛相关。  相似文献   

6.
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改变釉料中助色剂的含量。在1260℃采用自还原法制备石湾钧红釉。通过直观分析方法、测量色度分析呈石湾地方特色钧红釉的各个配方效果,获得较佳釉料配比。  相似文献   

7.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分析了宜兴仿钧陶胎釉元素组成,探讨了宜钧胎、釉配方的特点。分析表明,宜钧釉属于钙釉,其Si/Al较大,在10-16之间。酱色釉的主要呈色元素是Fe,蓝绿色釉的主要呈色元素为Cu,并加入了一定量的ZnO,以促进瓷釉分相。宜钧胎体的原料主要是白泥,部分样品可能采用了紫砂泥制胎。不同时期宜钧胎体的主次量元素含量变化不大,这说明宜钧在长期烧制过程中,其胎体的原料配方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钧红釉”是一种名贵的传统高温色釉,产于河南禹州钧窑。最早的传世珍品是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通体紫红的北宋钧瓷,它是“钧红釉”的早期作品,也代表了“钧红釉”的最高水平。“钧红釉”是以铜的化合物作为色剂而制得的釉,除正宗的禹州神垕“钧红”外,尚有石湾、宜兴、景德镇驰誉中外的仿制  相似文献   

9.
还原剂及工艺因素对钧红分相窑变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现代制瓷工艺,选用景德镇附近所生产的陶瓷原料,在梭式窑中烧制的钧红分相窑变釉,基本达到了其深浅不同的青蓝色流纹与紫红色交相辉映的效果,并借助色度计、SEM等手段,主要探讨了还原剂SnO2、Fe2O3及施釉厚度、还原起始温度等工艺因素对钧红分相窑变釉呈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石湾陶釉的特性: (1)石湾陶釉由普通原料制成,以植物灰为主体。石湾称这种灰釉叫“水白釉”(又叫“着使釉”),长期以来被认为“水白釉”为石湾的地方釉,实际上这是一种全国共有的基础釉——当明白了该釉的制作过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采用现代制瓷工艺,选用景德镇附近所生产的陶瓷原料,在梭式窑中烧成,仿制钧红分相窑变釉,基本达到了其深浅不同的青蓝色流纹与紫红色交相辉映的效果。实验中借助色度计、SEM等手段,探讨了Si/Al摩尔比、促分相剂P2O5添加量及着色氧化物CuO和Fe2O3含量对钧红分相窑变釉呈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烧成工艺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洪巍  王淑玲 《陶瓷》2000,(3):27-29
利用河南省神地区的原料研究了烧成温度制度对钧瓷釉呈色的影响,通过对釉色的观察和利用国产JFY-PS测配色仪进行颜色分析,结果表明,在适当的烧成工艺条件下,可以在相当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呈色良好的钧红瓷釉;还原温度的高低是影响钧瓷釉呈色的重要影响因素,较低的还原温度减弱了Cu2O胶粒和Fe^3+显色,使釉的长波反射率降低,相对强化了Fe^2+的显色使用,可以获得不同深浅的葡萄紫浅釉;偏高的还原温度将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钧瓷中分相法呈色的物理光学原理以及烧制气氛对分相小液滴及呈色现象的影响。研究表明:分相釉的呈色机理符合Rayleigh散射及Mie散射规律,控制分相小液滴尺寸及分布状态是获得分相色釉的关键。即当分相小液滴尺寸小于100 nm时,釉层以Rayleigh散射为主,釉色呈蓝色;而分相小液滴尺寸大于入射光波长时,则以Mie散射为主,釉色呈乳白色;同时利用Rayleigh散射和Mie散射,通过合理控制分相小液滴尺寸及分布状态还可以获得红色钧釉。  相似文献   

14.
<正>宋代的钧窑使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氛围中烧成的铜红釉,称钧红。钧红是最早的红釉,其时的釉料装备不行精密、精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别的金属氧化物。因而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彩,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赤色,所以又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成品中,还常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艳丽画面。钧红釉的创制,为陶瓷的装修技能拓荒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的宝石红、霁红,清代的郎窑红、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豇豆红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色彩釉,是清康熙时的铜红。为釉中贵重种类之一。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这种绿色苔点本是烧成技能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斑,反而显得幽  相似文献   

15.
吴植华 《佛山陶瓷》2012,(5):54-55,63
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色彩语言搭配石湾釉彩,以及石湾釉在意、形及釉的特殊效果,以及釉作彩在石湾陶塑中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于去年年底成功地研制出“炉钧釉”瓷,使景瓷这一濒于失传的色釉品种喜获新生。“炉钧釉”是景德镇的传统名贵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名扬中外,后来一度失传。新华瓷厂研制的炉钧釉分“晕炉钧”和“素炉钧”两个品种。晕炉钧呈浓郁的紫红色,素炉钧呈鲜丽的深蓝色。釉面鱼子纹结晶纹理匀称,流畅自然,  相似文献   

17.
浅谈对河南钧瓷与后起之秀铜红釉的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钧瓷,由"钧台"而得名,始于唐朝,成熟兴盛于宋代.由于铜的引入,突破了单一铁还原窑变的青瓷界限.我们综合分析了古钧、仿钧及历代铜红釉64个样品的分析数据,结合工艺试验结果,从化学组成及其他的角度探讨了古今钧釉和历代铜红釉的异同,研究了"钧台窑"胎用原料的源流,其结论:1.光泽柔润似玉,彩色灵活多变是宋代"钧台窑"的独特风格,它是由釉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烧成工艺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古钧釉中磷、钛、硅、铁、钙含量均较高,这是造成釉系液相分相和产生气泡的内因.由于"钧台窑"特点,决定了它的烧成工艺必然是低温、慢速、气氛变化大而快,从而给釉的液相分离和残留气泡及产生多种彩色创造了条件;由于多种液相的分相和气泡的综合光学效应产生了柔润的光泽;由于还原气体成份变化大和快故而产生了灵活多变的彩色.2.釉面平滑光亮,彩色鲜艳纯正单一,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特点.它是因釉内引入了高温熔块,改变了釉的化学组成并采用高温快烧和控制稳定的还原气氛烧成的综合效果,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一种趋势,既有利于批量生产也方便了对铜红釉的理论探讨.3.氧化亚铜和两价铜离子是钧瓷釉的主要呈色因素.铜红釉的呈色是铜铁混合还原的结果,其呈色效果与铜的存在形式和分散度(包括粒度与液-液分相后铜铁的局部富集)有关.4.对"钧台窑"制坯用料的推断从"钧台窑"瓷胎中铁、钛含量的变化规律,结合临汝大峪店、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出土的古瓷胎中铁、钛的化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他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推断"钧台窑"早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大峪店,中晚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反映出古钧瓷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8.
石湾窑变釉釉面色彩变化丰富,五彩渗透,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时出现多种复杂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富于变化。本文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拟定实验配方,分析石湾蓝釉的呈色影响因素。通过影像烧结对其熔融和烧结温度的测定,确定烧制温度,再通过烧制分析研究蓝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认为石英和石灰石的含量是釉面中白色流纹呈现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熔融SiO2与其它氧化物形成硅酸盐结晶呈现出来的;在釉面上喷涂一定浓度的纳米铝也能在釉面上呈现出特殊的白色流纹。  相似文献   

19.
主要探讨基础釉化学组成中各氧化物对结晶釉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中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铁对铬离子呈色有较大的影响,铬绿结晶釉呈色机理为离子着色。  相似文献   

20.
以K2O--Al2O3--CaO--SiO2--P2O5生料石灰碱釉为基础组成,采用三角配料法,在还原气氛下于1 280℃烧成,制备出釉面颜色分别为铜红、铜蓝、蓝紫和灰黑等样品。研究了仿钧瓷组成和显微结构与呈色的关系,分析了Ca3(PO4)2含量对釉面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Ca3(PO4)2含量条件下,SiO2与CaO摩尔比对釉面呈色有显著影响,SiO2与CaO摩尔比在2.5~3.5范围易形成铜红、铜蓝和蓝紫釉面,SiO2与CaO摩尔比在4.5~10.5易形成灰棕、灰黑亚光釉面;基础组成固定时,Ca3(PO4)2含量对釉面呈色和分相结构有显著影响,随Ca3(PO4)2含量增加,釉层中分相尺寸明显增大,釉面颜色由红--蓝(紫)--灰红依次变化。组成是形成钧釉多种呈色的基础条件,分相结构则可能改变其釉的基本色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