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乙二醇-水溶液及加入微量添加剂(表面活性剂)为工质,进行池式沸腾传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表面活性物质对乙二醇-水溶液的沸腾传热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表面活性物质强化乙二醇-水溶液沸腾传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添加剂对乙二醇—水溶液沸腾传热的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二醇—水溶液及加入微量添加剂 (表面活性物质 )为工质进行池式沸腾传热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表面活性物质对乙二醇—水溶液的沸腾传热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表面活性物质强化乙二醇—水溶液沸腾传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选择水、乙二醇-水、乙二醇-乙醇-水溶液及加入微量添加剂(表面活性剂)为工质,进行池式沸腾传热试验。研究添加剂的加入对乙二醇二元、三元混合物沸腾传热膜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表面活性物质对水、乙二醇-水等溶液的沸腾传热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对乙二醇-乙醇-水溶液有一定的强化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表面活性物质强化水、乙二醇-水溶液沸腾传热的主要原因是添加剂的加入导致了纯组分及混合物气泡脱离频率增加,脱离直径变小;同时,添加剂的加入也增加了汽化核心数。而汽化核心数的增加是表面活性物质强化水及乙二醇-水等混合物沸腾传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三相流沸腾传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三相流沸腾传热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研究了三相流沸腾传热特性,提出了三相流沸腾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固体粒子的存在,强化了沸腾传热,三相流沸腾传热系数是相同条件下汽-液两相流沸腾传热系数的两倍。固体粒子的存在,能有效地防止和清除传热壁面上的污垢。  相似文献   

5.
王补宣  贺建刚 《化工学报》1989,40(4):507-511
报道对两种国产高聚物添加剂的极稀水溶液在较高流速下核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结果,包括强化效果及其持久性.  相似文献   

6.
测度了甲醇在9根第二代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JK-2管)、1根第一代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JK-1管)和1根光滑管上的单管饱和池沸腾传热系数,结果表明,JK-2管比JK-1管能更有效地强化甲醇的池沸腾传热。提出了一个简化的池核沸腾强化传热机理,并导出了相应的池核沸腾强化的传热关联式,该关联式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固体颗粒引入垂直列管热虹吸再沸器中,形成内部自然循环固相强化沸腾传热,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考察了固相种类、直径、加入量对有机物系沸腾传热的强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固相强化后,传热系数较相同条件下汽液两相沸腾传热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8.
多孔表面强化沸腾传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多孔表面用于强化沸腾传热的研究工作。即介绍了多孔表面的形成和结构表征方法、多孔表面的沸腾传热性能以及描述多孔表面沸腾传热机理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同时分析了影响多孔表面沸腾传热性能的因素,探讨了多孔表面强化沸腾传热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双组分互溶混合物的池沸腾传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俊杰  李永成 《化工学报》1992,43(2):230-235
通过对沸腾时汽泡生长规律的分析,从两相界面传热传质类似律出发,推导出双组分互溶混合物的池沸腾传热式,由此预测的结果与已有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同时提出了探讨电解质水溶液的池沸腾传热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加入不同种类和体积分率的惰性粒子,在垂直管中进行了水的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了三相流沸腾传热特性。实验中预先对水加热,采用了沸点进料。实验发现,传热膜系数随热通量、液体流量的增加及粒子体积分率的增大而增加。对于不同粒子,这种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但不同粒子对沸腾传热的强化效果不同。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固体粒子的存在,强化了沸腾传热,三相流沸腾传热系数是相同条件下汽液二相流沸腾传热系数的1.3—1.7倍。  相似文献   

11.
汽液固三相流化床沸腾传热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李修伦  刘绍从 《化工学报》1993,44(2):224-229
对垂直管内汽液固三相流化床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沸腾传热的计算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固体粒子的存在,强化了沸腾传热.传热系数比汽液两相流提高2倍左右.沸腾过程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煤油在内螺纹管中流动沸腾强化传热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石油化工过程中沸腾传热设备技术改造的需要 ,在 3× 1 0 5Pa (绝对压力 )的条件下 ,对煤油在垂直内螺纹管中的上升流动沸腾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 ,将实验结果同煤油在光管中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 ,内螺纹管中的沸腾换热系数是光管的 1 6~ 2倍 ,并且可在小温差条件下实现流动沸腾传热 .提出了煤油在内螺纹管中的流动沸腾换热系数的关联式 ,并对煤油在内螺纹管中的流动沸腾特性和强化传热机理进行了分析 .  相似文献   

13.
沸腾传热强技术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旨腾传热强化技术的方法,对影响沸腾传热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几种典型的工业用传热强化管理及其性能做了介绍,最后对强化沸传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沸腾传热强化技术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沸腾传热强化技术的方法,对影响沸腾传热强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几种典型的工业用传热强化管及其性能做了介绍,最后对强化沸腾传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垂直管内三相流化床沸腾传热特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三相流化床沸腾传热的特性和影响传热系数的诸因素。在传热过程中,由于固体粒子的存在,强化了传热。以玻璃球粒子为固相的三相流化床沸腾传热系数,是相同条件下汽液两相流沸腾传热的二倍。以铜粒子为固相的三相流化床沸腾传热系数,是相同条件下汽液两相流沸腾传热系数的3倍。  相似文献   

16.
添加剂对流动沸腾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思勤  邱动仁 《化工学报》1995,46(1):81-87
研究了添加剂对垂直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的影响,选用W/O型聚丙烯酰胺(简称PAM)和十八烷胺(简称ODA)为添加剂,研究添加剂水溶液的性质、添加剂浓度、流速、热通量、聚合物分子量等因素对流动沸腾传热的影响.采用X光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试了添加剂分子在管壁上的吸附情况,并对壁面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W/O型聚丙烯酰胺和十八烷胺都具有强化流动沸腾传热的性能,而且有最佳浓度范围。PAM还具有减阻性能,因而可提高流速来强化流动沸腾传热。  相似文献   

17.
水平椭圆多孔管外降膜沸腾传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仲言 《化学工程》1990,18(3):35-40
将椭圆截面多孔表面管用于强化水平管外喷淋式降膜沸腾传热过程,研究了强化传热机理,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该传热过程的影响,并将实验数据拟合成数学关联式。实验结果表明,椭圆截面多孔表面管能够显著地提高水平管外喷淋式降膜沸腾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18.
林清宇  吴佩霖  冯振飞  艾鑫  黄魁  李欢 《化工进展》2020,39(7):2521-2533
螺旋通道因其优越的传热性能在强化传热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近年来,高热流密度下设备的散热问题严重制约着先进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螺旋通道单相强化传热技术已难以满足如此高的散热要求。由此,学者们开始探索以螺旋通道和流动沸腾传热相结合的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但由于螺旋通道特有的结构导致管内工质会受离心力的影响产生二次流,使得流动沸腾的情况较直通道更复杂,因此许多学者研究螺旋通道流动沸腾传热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常规和微细尺度螺旋通道内流动沸腾的研究进展,阐述和分析了质量流率、干度、压力等参数对螺旋通道传热系数及临界工况的影响。指出了实验工况及螺旋通道结构的不同可能是导致结果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重点归纳了研究者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得到的流动沸腾传热实验关联式,并对经典直通道及螺旋通道沸腾传热关联式用于预测螺旋通道沸腾传热系数时的优缺点给予评价,指出今后螺旋通道内流动沸腾流传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T型管管束的沸腾传热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型管管束的沸腾传热性能刘进荣(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呼和浩特010062)沈自求徐维勤(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大连116012)关键词水平管管束T型管沸腾传热强化卧式再沸器1引言水平管管束沸腾传热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制冷等工业部门,如蒸...  相似文献   

20.
颗粒多孔表面强化沸腾传热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振兴 《化学工程》1996,24(4):47-50,53
通过对颗粒多孔层几何结构、沸腾两相流及传热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微型通道薄膜环状蒸发物理模型和沸腾传热机理,建立了颗粒多孔表面强化沸腾传热动力学模型。该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可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