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无线宽带技术,对制约宽带网络接入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介绍无线宽带技术在运营商接入组网中的应用。针对管线资源覆盖不足的农村和远郊地区,利用运营商无线基站的广覆盖能力,将无线宽带技术作为有线宽带技术的补充,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覆盖和最后一百米的入户问题,有效拓展宽带网络,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室内无线信号覆盖需求,运营商通常采用新建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方案,然而由于无线和有线专业分工细化,各自规划和建设,存在多次进场施工的情况,带来楼宇物业协调难度大、光缆施工难度大、信号覆盖受阻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对一种基于对扩展型皮基站进行改造实现5G和家宽融合的方案进行了研究。该方案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现网存量光缆资源,以低成本的方案实现室内5G和家宽信号的同时接入,一方面可提升网络建设效率和节省建设成本,另一方面5G和家宽融合也有利于智慧家庭业务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潘琴 《西部广播电视》2014,(11):149-150
基于现有的有线电视承载网,笔苦探讨了如何通过光接入的PON技术和IPoC产品,实现PON+IPoC组网方案,其中包括PON网络实现IP业务传送、IPoC技术解决最后一百米的接入问题,最终实现双向业务的传输,为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提供接入网全程的整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TD Femto系统是移动蜂窝网在室内覆盖的补充,借助固定宽带接入技术为室内环境提供移动业务,Femto系统可以将无线宽带与固网宽带有效结合,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从而解决TD网络室内覆盖不足的问题,主要对Femto系统及其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介绍,并针对某移动运营商的TD Femto试点建设组网方案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三网融合相关政策的出台,广电网络运营商面临IPTV、直播卫星和OTT TV的多重竞争压力,如何保证新增有线电视用户的同时现网用户不流失,是广电网络运营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吉视传媒现有双向网络及技术平台环境,在高清交互媒体数字电视平台基础上,依托互动电视内容资源和视频存储的中心优势,底层IT资源采用虚拟化方式对OTT平台进行规划与建设,提出采用当前流行的云计算技术进行处理,将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和无线WiFi覆盖两种技术结合,使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从固定网络向无线覆盖延伸,服务从单一的电视机终端向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拓展,形成一个新的收视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6.
网络运营商急需面向三网融合承载综合业务的EoC系统,进行双向化改造并满足其三网融合业务的运营需要,为了评估EoC系统的性能,运营商委托广播电视规划院对许多EoC系统结合实际应用进行了实验室仿真测试工作。本文通过对EoC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的探讨,结合仿真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一些问题解决建议,阐述了EoC系统是适用于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的主流接入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7.
LTE无线路由器组网是解决LTE无线网络室内覆盖及网络融合的技术,其能够提供高速率宽带服务,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融合手段,文章首先介绍了引入LTE无线路由器组网的背景,然后介绍LTE无线路由器组网的网络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的室内分布系统、家庭基站和LTE无线路由组网的特点,突出LTE无线路由器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杨尔强 《有线电视技术》2013,20(6):26-27,32
本文结合目前有线电视双向HFC网络发展的现状,针对三网融合带来的竞争,适应网络终端的无线WiFi接入,对有线电视网络WiFi接入方案及业务承载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WiFi接入网的规划建设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吴志芳 《通讯世界》2017,(14):10-11
为了实现移动数据业务服务需求,顺应市场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移动运营商必须不断升级网络,然而在现阶段的多标准的网络中,专有平台造成网络升级难以开展,力求为用户提供低价的无线宽带互联网接入,则无线接入网必须满足多方面的要求.C-RAN的出现能够解决网络升级问题,故对传输接入组网方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孙杰  李冰  李望  李婷  马松  刘田 《电讯技术》2019,59(5):519-525
针对行星表面有人探索任务对高速无线通信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构组网思想的网络体系架构,并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设计。该架构采用“三网两体制”的设计思路,将整个网络分为高速传输网、多媒体接入网、覆盖扩展网三个组成部分,三层网络分别完成高速骨干传输、多节点多业务接入、覆盖范围灵活改变的功能。根据三个网络不同的节点处理能力和传输需要,设计了高速传输体制、灵活接入体制两种传输体制,及基于无线多跳的覆盖扩展技术、多子网通信切换技术、多体制融合技术等关键技术。该网络架构具有裁剪灵活、协议开销小、支持业务类型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刘玮 《电信技术》2010,(3):43-45
综合室内分布系统是多系统、多运营商网络共用共享的一种室内组网方式。基本思想是通过合路器将不同制式系统的信号合路后通过共用的天馈系统,实现多系统信号在室内的共覆盖,可分为收发共用传输和收发分路传输两种方式。采用多系统接入综合分路平台POI,通过对不同制式系统之间的频段隔离和载波功率的相互抑制实现室内制式系统的共覆盖,对后来接入的系统可采用后端馈入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通信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移动用户的飞速增加,在大中城市的室外地区已经基本可以做到无缝覆盖。为了提高网络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增加话务量,室内覆盖越来越成为网优的重点。本文主要论述了一种无线信号覆盖的接入系统,和现有的EOC设备相结合,利用CATV同轴电缆实现无线信号入楼或者入户的深度覆盖,提供了更好的室内移动通信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三网融合环境下有线电视网络接入网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有线电视网络现状及特点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后,探讨了基于DOCSIS的双向HFC网络、基于EPON+EOC技术的接入方式、基于EPON+EOC技术的接入方式等三种三网融合环境下有线电视网络接入网方案。通过对接入方案功能特点的分析研究,努力寻求建设适应有线电视现有特性的三网融合网络改造方案,以推动有线电视网络快速稳健运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探讨了无线接入多样化情况下,核心网在四网协同组网演进中的阶段性分析,可分为三大阶段:GSM/TD-SCDMA核心网融合组网,完成GSM/TD-SCDMA的共接入;PS域完成GSM/TD-SCDMA/WLAN的融合组网,并积极向SAE演进,实现GSM/TD-SCDMA/WLAN/LTE的共接入;IMS网络真正成为接入无关的融合核心网控制网络。  相似文献   

15.
分析当前室内分布系统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分布系统技术方案出发,介绍POI(多系统接入平台)类型和技术指标要求,详细分析基于POI的多运营商LTE MIMO(多输入多输出)组网方案及LTE SISO(单输入单输出)组网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性能对比分析,提出各方案应用场景以及在不同场景的可覆盖范围。最后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给出多运营商共建共享室内分布系统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鹏  王乐莺  颜斌 《中国有线电视》2014,(10):1172-1175
FTTH光纤到户入户网络,按运营商的接入方式可分为公用网络和专用网络,公用网络即光纤到户国标中建设方投资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小区入户通信设施,由电信运营商与广电共同接入,专用网络是广电投资建设的入户网络,主要介绍了公用网络和专用网络的链路传输指标、组网模型以及组网实例。  相似文献   

17.
目前运营商WiFi网络部署已从热点部署向热区乃至无线城市部署的方向发展,覆盖区域由室内热点扩展到热区.首先描述3G网络、WiFi网络现状,然后对集中控制型WiFi组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探讨通信运营商利用路灯杆实现室外热区WiFi无线网络部署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面对通信运营商咄咄逼人的气势,不得不进行光纤到楼、到单元,从而稳步实现光纤入户接入的必由之路.本人认为现阶段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必须做到光纤到单元(即多单元楼道),才可以进退自如,才能为以后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3G网络的快速建设,以及三网融合的推进,如何进行室内网络覆盖,更好地为室内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迫切解决的问题,因为室内通信的业务量比重正在加大。而家庭基站(Femtocell)无疑是解决室内覆盖的很好选择,它通过宽带接入(如DSL、有线电缆、光纤)连接到运营商的网络,可以将2G,3G,Wi-Fi整合于一机,可转换3G用户室内的ADSL或光纤上网带宽为无线3G信号,适用于家庭及办公室环境。  相似文献   

20.
张艳 《电信科学》2021,37(10):143-151
随着5G技术在2B用户组网应用的逐步推进,固移协同组网、DICT技术相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了从5G网络无线接入到2B用户站点或云内系统的固网段专线,应用固网STN专线、OTN专线,并应用3GPP定义的5G网络切片,比较了5G切片专线组网5G-STN、5G-STN入云、5G-OTN 3种实现方式的组网特点,以及提供的端到端特定网络能力。将固移协同组网方案应用于运营商网络测试,验证了5G切片专线组网技术,驱动5G切片专线组网技术的落地实施,加速推动“5G+”与实体经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