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地板下送风式相变蓄热电采暖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提出了一种利用定形相变材料蓄存夜间廉价电热,并能控制放热速率的地板下送风式相变蓄热电采暖系统。可有效利用夜间廉价电并提高室内环境热舒适性,搭建了应用此采暖系统的实验房间,测量了系统和室内空气的温度变化,分析了此采暖方式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蓄放热性能较好。白天的电热负荷全部转移到夜间低谷电价时段,白天供热量可借送风量调节,冬季采用该系统供暖可满足热舒适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采用相变材料蓄能的低温热水地板采暖系统形式。建立反映该采暖地板在应用房间中动态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模拟研究不同材料蓄能地板在房间中的热性能;对比研究低温热水型相变材料潜热蓄能式采暖地板与混凝土显热蓄能式采暖地板的热性能差异。分析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和导热系数等因素对该地板采暖房间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变材料潜热蓄能式地板具有蓄热效率高、室内温度波动小和室内平均温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地板下送风式相变蓄热电采暖系统的热性能,有效利用夜间廉价电并提高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建立了分析此系统热性能的理论模型,并得到了实验数据的验证。藉此模型分析了一些重要因素对其热性能的影响,探讨了系统的热设计和控制方法。通过控制此系统的送风扇启停可保持室温在舒适区内,模拟计算了其在北京地区和其他一些采暖地区整个冬季的使用效果,结果验证了此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与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结合的定形相变蓄能地板采暖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白天,由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加热后的热空气通过保温管道输送到相变地板夹层,相变材料(PCM)蓄热;夜间,房间的冷空气进入相变地板夹层,被加热后送入房间,相变材料放热.可行性实验研究表明,此采暖系统安全可靠,能显著提高窒内温度,房间各处受热均匀,热舒适性较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计算机仿真的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节能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成林  杨昌智 《节能技术》2002,20(6):20-22,25
介绍了基于空间热网模型的采暖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程序,并运用该程序对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和对流采暖两种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通过对一个采暖日内两种采暖方式下房间的采暖负荷、室内平均空气温度和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动态分析和比较,证明了在维持房间相同热舒适度的情况下,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采暖负荷比对流采暖系统的采暖负荷小,具有节能性。  相似文献   

6.
定形相变贮能式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作者在北京采暖季节对相变贮能式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该系统采用厚度为2cm,熔点和潜热分别为21.6℃和37J/g的定形相变材料。作为比较,也对普通地板采暖系统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发现:相变贮能式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在实验期间基本上每天开启8~10h,在维持室内温度高于对比试验的情形下,运行费用低于对比试验中的普通地板采暖系统。此外,由于相变材料具有较好的贮热能力,电加热系统的启停造成的室内温度波动较小,变化平缓;试验房间内各壁面温度较高,且波动很小,从而提高了室内的平均辐射温度,这也是地板辐射采暖舒适和节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描述太阳能直供毛细管末端辐射供暖系统,并通过实验对室内热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晴天工况时,毛细管壁面温度响应较快,全天实验房间平均温度比非采暖房间平均温度高4.5℃左右,关闭太阳能集热循环泵3h后,单位面积毛细管供热功率仍能基本满足实验房间的平均采暖热负荷.全天室内热舒适性较好,温度基本达到设计计算要求.实验结果为天津地区低能耗建筑应用此套系统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不同气候地区夏季相变墙房间热性能模拟和评价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利用我们提出的分析相变墙房间热性能的理论模型,并藉该文献提出的两个评价房间夏季过热不舒适程度指标——“累计日室内温度不舒适度”IDCT和“累计日室内综合温度不舒适度”IDC,分析了采用相变墙建筑适用的气候条件,并通过数值方法模拟和评价了相变墙房间在我国不同气候地区的使用效果,说明了相变墙建筑在我国不同地区使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实验与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实验室的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实验情况,通过实验对该系统在连续循环运行模式下对室内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与非采暖房间进行了比较。同时对整个采暖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地板表面温度及室内空气温度动态变化,模拟结果与实验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在连续运行时的系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研究了在一定集热面积和采暖面积比前提下,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在连续运行时的一些系统特性,主要包括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地板进出水温度、房间空气温度、地板换热量以及热舒适性指标,用TRNSYS软件对实验系统进行模拟,得出地板层构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服装热阻对热舒适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为克服太阳能间断性和不稳定性的缺点进而实现太阳能集热与采暖的能量供需调节和全天候连续供热,提出了基于相变储热的太阳能多模式采暖方法(太阳能集热直接采暖、太阳能集热采暖+相变储热、太阳能相变储热采暖),并在西藏林芝市某建筑搭建了太阳能与相变储热相结合的采暖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太阳能集热温度和外界供热需求实现太阳能多模式采暖的自动控制和自动运行。实验研究表明:在西藏地区采用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可以和中低温相变储热器很好地结合,白天储热器在储热过程中平均储热功率为10.63 kW,储热量达到92.67 kW·h,相变平台明显;晚上储热器在放热过程中供热量达85.23 kW·h,放热功率和放热温度平稳,储放热效率达92%,其储热密度是传统水箱的3.6倍,可连续供热时间长达10 h,从而实现了基于相变储热的太阳能全天候连续供热,相关研究结果对我国西藏地区实施太阳能采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发展了一种用于测量相变贮热材料及其构件贮热能力的单水浴法。这种方法使用一个其中盛有一定量水的恒温水浴,将水温从T1均匀加热到T2,利用热流片测出通过水浴各壁面的热损,用消耗的电能扣除热损后即得到加热水所消耗的电能Qw;之后将待测相变材料或其构件浸没在水中,将水浴温度调到T1,并从该温度均匀加热到T2,同时利用热流片测出通过水浴各壁面的热损,消耗的总电能扣除相应的热损后即得加热水和相变材料或其构件所消耗的电能Qw+pom;Qw+pom减去Qw即为相奕材料或其构件从温度T1升高到T2所吸收的热能,即相变材料或其构件在温度区间[T1,T2]上的贮热能力。利用该方法对一种定形相变材料的贮热能力的测试结果与DSC分析的结果相差不到2%,还利用该方法对颗粒状定形相变材料与混凝土共混成型的贮热构件的贮热能力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生物质墙体存在集热蓄热差的热工问题,提出一种以太阳能为热源的集成管道生物质蓄热墙体,通过建立对比实验模型,分别测试墙体系统及室内物理环境参数,研究2种模型存在的热效率差异,并对实验组墙体系统进行供热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集成管道生物质墙体系统具有良好的集热、蓄热性能;管道流系统循环控制策略应适应当地气象条件以优化系统供热效率;集成管道生物质蓄热墙节能率可达79.3%,经济效益明显,在生物质能与太阳能富集地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化学热泵系统在太阳能热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CaCl2/NH3做工质对介绍了化学热泵系统在太阳能热利用中的应用,分析了在不同工作状态时的理论和实际效率。结果表明,化学热泵系统为太阳能的热利用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电制热固体储热系统对可再生能源消纳、能源清洁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电制热固体储热装置的关键参数设计以及经济性分析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提出了电制热固体储热装置投资运行费用计算方法。通过对比不同供暖方式所需费用分析了电制热固体储热装置的经济性。同时研究了谷电利用系数对电制热固体储热装置经济性的影响。最后,采用案例分析验证本文所提经济性评估方法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为用户对电制热固体储热装置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heat pumps for domestic space heating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short-term storage of heat pump output energy in concrete floor panel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ynamic computer simulation of an air to water heat pump, a floor panel energy store and energy flowpaths in a dwelling. The heating plant, controls and building thermal behaviour, were simulated as a complete energy system to enable the study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ubsystems. The model heating system comprised a number of under floor water heated panels installed in ground floor rooms of a two storey dwelling. Supplementary energy was supplied by direct electric heaters situated in most rooms. Heat pump operating periods were controlled as a function of the external air temperature within two prescribed occupancy intervals per day.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dicate that a heat pump system using floor panel storage and emission may be efficiently managed to provide nearly continuous heating with little supplementary energy input. The short-term storage of energy in thick floor panels allowed the heat pump to be operated for extended periods without cycling. Because of this, the seasonal loss in heat pump performance resulting from intermittent operation was less than 1 per cent. Attempting to supply the total space heating load with the heat pump and floor panel system resulted in severe overheating during periods of high solar or casual gain.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 simple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external air temperature was ineffective. This problem was eliminated by reducing the heat pump energy input to the dwelling and supplying about 10 per cent of the seasonal energy demand by direct electric heaters. The influence of floor panel energy storage capac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eating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Concrete panel depths of between 25 and 150 mm were considered. The seasonal system efficiency was found to increase with floor panel thickness, although not significantly with panel depths beyond 100 mm. The extensive use of floor slabs to store energy caused mean floor temperatures to be higher than when using direct electric air heaters only. However, with the depth of under floor insulation considered in the study (75 mm), heating the floor slab increased the seasonal energy loss of the building by only 4 per cent.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Trombe墙冬季供热效率不高、夏季过热等问题,提出一种高效双通道型Trombe墙系统,对该系统在冬季时的热性能和采暖效果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效双通道型Trombe墙热效率是传统Trombe墙的1.6~3.4倍,室内温度相比于传统Trombe墙可升高0.7~5.7 ℃。其中,当总通道厚度为0.5 m,外通道为0.2 m,隔热板形状为凹凸板时热效率最高为31%,此时室内温度可达21.7 ℃。此外,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建立高效双通道型Trombe墙的传热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