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研究以牡蛎(Ostreae concha)为研究对象,蛋白酶与淀粉酶复合反应制备牡蛎肉酶解液,结合感官评价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牡蛎肉酶解前后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规律,解析牡蛎肉及其酶解液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及主要腥味成分。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来量化评价各组分对牡蛎肉酶解液风味的贡献程度。添加淀粉酶将牡蛎肉中的糖原分解成小分子单糖,并在一定温度下促使酶解液发生美拉德反应,进而产生具有愉快风味的化合物以遮盖牡蛎的腥味。结果表明,酶解后呈现腥味、哈喇味的(E,E)-2,4-庚二烯醛、己醛、庚醛和壬醛等物质的含量降低,酶解脱除了牡蛎肉中的腥味,生成了具有浓郁果香味和青草味的2-戊基呋喃、苯甲醛和十六醛等物质,在多种挥发性化合物共同作用下,整体香气协调,风味持久。  相似文献   

2.
马云标 《食品工业》2023,(5):112-116
以牡蛎酶解液为原料,通过美拉德反应对其香气、滋味进行改良。研究还原糖和氨基酸组合、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美拉德反应产物感官的影响,优化美拉德反应条件,并对反应前后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拉德反应最佳条件为木糖和精氨酸组合, 95%牡蛎酶解液, 2%木糖, 2%味精, 1%精氨酸,在100℃条件下反应90 min。牡蛎酶解液经美拉德反应后,醛类、酸类、含硫类挥发性物质含量明显减少,酯类、吡嗪类、呋喃类、醇类、吡咯类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不同程度地增加,酶解液的风味得到明显改善。美拉德反应改良的牡蛎酶解液与传统蚝汁相比,在海鲜味、肉味、焦糖香上更有感官优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添加戊糖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entosus)发酵牡蛎酶解液对蚝汁品质和风味的影响,本文首先确定了适合蚝汁加工的牡蛎品种并建立了蚝汁专属感官描述词库,后以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了发酵菌种、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和调味的工艺参数,并对未发酵、发酵后牡蛎酶解液和调味发酵牡蛎酶解液进行了游离氨基酸、挥发性化合物和感官品质的分析。结果表明,乳山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蚝汁加工适用品种;当戊糖乳杆菌接种量为7%、发酵温度为37 ℃、发酵时间为3 h时,牡蛎酶解液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最高,整体风味协调性最好;当发酵牡蛎酶解液中葡萄糖添加量为8%、食盐添加量为2%时进行短时高温高压(100 kPa、121 ℃、20 min)处理,并将体积浓缩为原来的50%后感官品质提升,此时调味发酵牡蛎酶解液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06±0.03 g/100 g。发酵使牡蛎酶解液鲜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苦味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发酵和调味处理可降低牡蛎酶解液中己醛、1-戊烯-3-醇、3-甲基丁醛和(E,E)-2,4-庚二烯醛等腥味物质的含量,增加具有焙烤香味的吡嗪等香气愉悦的挥发性化合物,有效改善牡蛎酶解液的风味。总之,戊糖乳杆菌发酵有利于提高牡蛎酶解液品质,为蚝汁加工工艺改进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茶多酚对牡蛎酶解液风味的影响,在探讨酶解时间、茶多酚处理方式和添加剂量对牡蛎酶解液水解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基础上,借助电子鼻和GC-MS对茶多酚处理前后牡蛎肉酶解液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比较鉴定。结果表明:酶解会引起牡蛎风味变差;酶解前添加茶多酚可显著改善牡蛎酶解液的风味,且不会影响氨基态氮的释放,最佳添加剂量为0.4%;从牡蛎酶解液及茶多酚预处理牡蛎酶解液中分别鉴定出31和23种挥发性化合物,共同被检测出的成分有13种;关键性风味化合物分别为8种和5种,同时分别有6种和4种挥发性化合物对两组酶解液的风味起重要的修饰作用。结合感官数据和电子鼻分析结果,研究发现酶解前添加0.4%茶多酚不会显著影响氨基态氮的释放,可通过改变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有效减弱酶解液的腥臭味,提升果香味,从而达到改善牡蛎酶解液风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蛋白酶种类对牡蛎酶解液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对不同蛋白酶(动物蛋白酶、风味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牡蛎酶解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 5种牡蛎酶解液共鉴定出化合物45种,其中醇类6种、酚类1种、醛类12种、烃类10种、酮类9种、杂环类4种、酯类3种。动物蛋白酶牡蛎酶解液和中性蛋白酶牡蛎酶解液中分别鉴定出化合物22种,风味蛋白酶牡蛎酶解液、碱性蛋白酶牡蛎酶解液和胰蛋白酶牡蛎酶解液中分别鉴定出化合物19种。蛋白酶种类对牡蛎酶解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数量有影响,动物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获得挥发性风味成分较为丰富的牡蛎酶解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不同脱腥处理方式的最佳条件以及比较牡蛎原料、牡蛎酶解产物及通过不同脱腥方式处理得到的产物的主要风味成分。方法 以香港牡蛎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感官分析和理化分析结合的方式探究试样脱腥后风味变化。结果 活性炭脱腥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50 min,反应温度50 ℃,活性炭添加量1%;酵母脱腥最佳条件为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60 min,酵母添加量1%。酶解产物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较牡蛎原料有所增加,苦味、甜味氨基酸均上升,鲜味氨基酸则稍有下降;与酶解产物相比,联合脱腥处理产物甜味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而苦味和鲜味氨基酸稍有下降;醇类及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增加21.5%;酮类物质相对含量减少8.49%,蛤蜊味和油脂味减少。结论 活性炭和酵母联合脱腥对香港牡蛎酶解物风味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为牡蛎调味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前期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张梅超  慕金雨  刘敏  陈铭  董士远 《食品科学》2014,35(17):170-175
通过感官评价、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massspectrometer,SPME-GC/MS)以及计算相对气味活度值(ralative odour active value,ROAV)的方法分析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酶解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探讨姜汁对牡蛎脂质氧化的抑制作用和改善牡蛎酶解产物风味的效果。结果表明:与新鲜牡蛎相比,酶解液中脂质氧化产物,如异戊醛、壬醛、2-壬烯醛和3,5-辛二烯酮含量分别增加至5.09%、1.6%、1.3%、0.5%,使牡蛎酶解液呈现出较重的腥味与哈喇味,说明牡蛎风味的劣变与酶解过程中发生的脂质氧化有关。牡蛎酶解过程中添加姜汁,脂肪氧化产生的不愉快成分如(E)-2-戊烯醛、(Z)-4-庚烯醛、壬醛、2,3-辛二酮等未被检测到;异戊醛、己醛、(E)-2-己烯醛等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减少了81.02%、33.28%、54.39%。姜汁中挥发性成分如香叶醇、香茅醇、对伞花烃和芳樟醇等成为其新的主体呈味成分,并贡献出花香、柠檬香等愉快气味。因此,姜汁对改善牡蛎酶解液的风味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得到风味良好的牡蛎酶解液,将新鲜的近江牡蛎肉经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水解,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 质谱(SPME-GC-MS)联用法分析、鉴定牡蛎肉原料和酶解液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探讨酶解对牡蛎风味的影响。经NIST 98 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3 个样品分别检出57、60、62 种成分,主要有烃类、醇类、醛类、酮类和含硫化合物等,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牡蛎及其酶解液的特征气味;其中牡蛎肉含有较多的酮类化合物,而酶解后则含有较多的醛类和脂类化合物,3 个样品中均检出了较多的醇类化合物,归一化含量分别高达40.24%、41.20% 和43.28%,中性蛋白酶制备的酶解液比木瓜蛋白酶制备的酶解液风味更加柔和。结果表明:酶解反应能够保持并改善牡蛎的风味,所制备的酶解液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虎掌菌酶解前后产物的风味差异及其酶解工艺;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虎掌菌酶解工艺,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结合味觉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和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检测并筛选出对其滋味和香气有关键贡献的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结果表明,得到最优工艺为:料液比1:15(m/V)、时间4.40 h、酶添加量0.40%、酶比例(木瓜蛋白酶:风味酶)1:1,水解度57.82%。共有11个游离氨基酸的TAV大于1,其中酶解使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4.68和14.45倍,增加了虎掌菌的鲜甜滋味;共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103种,酶解前55种,酶解后71种,其中OAV≥1的酶解前13种、酶解后22种,包括芳樟醇、2-辛烯醇、1-辛烯-3-醇、愈创木酚和庚醛等;酶解前后的虎掌菌均以水果味、花香味、肥皂味、脂肪味、瓜香为主体,但是酶解产生了1-辛烯-3-醇(OAV=1726)增强了蘑菇香气。该研究为虎掌菌的风味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添加不同糖对牡蛎酶解液(OEH)发酵产物风味及品质的影响,通过考察理化指标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进行鉴定,通过计算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气味活性值(OAV)比较3种糖处理效果。结果表明,3种糖类处理的发酵液苹果酸和乳酸差异显著(P<0.05),添加不同糖发酵液的氨基酸含量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精氨酸含量最为丰富。经发酵处理,牡蛎风味得到改善,醛类物质含量减少,总体呈现以辛酸及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为主的花香、果香风味,不同糖处理的发酵液在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OAV>1),尤其是己酸乙酯含量上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发酵极大地改善了牡蛎的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自制鲜蚝酶解液为主要原料,通过美拉德反应制备炭烧生蚝风味液,喷雾干燥制得炭烧生蚝粉末香精。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美拉德反应的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为:鲜蚝酶解液(自制)100g,酵母精膏10g,生抽酱油5g,甘氨酸0.5g,L-亮氨酸0.2g,大蒜精油0.01g,L-半胱氨酸1g,D-木糖0.5g,反应初始pH为6.5,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100min。  相似文献   

12.
姚玉静  杨昭  黄佳佳  崔春 《食品与机械》2017,33(6):180-184,206
以牡蛎为原料,选用胰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组成复合酶对其进行深度酶解,以水解度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胰蛋白酶与风味蛋白酶比例、酶添加量、酶解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牡蛎深度酶解的影响,对牡蛎深度酶解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优酶解条件下获得的牡蛎深度酶解产物的肽分子量分布和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牡蛎深度酶解最优工艺条件为胰蛋白酶与风味蛋白酶质量比为21、蛋白酶添加量0.1%([E]/[S])、酶解pH 7.5、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24h,该条件下得到的牡蛎深度酶解产物中分子量3ku的多肽占83.5%,其中含有33.4%的分子量为1~3ku的多肽和50.1%的分子量1ku的多肽。牡蛎深度酶解产物游离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0.51%,鲜味氨基酸含量为17.50%,甜味氨基酸含量为30.60%。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制备热反应牛骨香精的较佳酶解工艺,以牛骨素为原料,选用复合酶,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考察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复合酶加酶量及复合酶加酶比例对酶解液水解度和由酶解液与糖、氨基酸等原料经美拉德反应制备的热反应牛骨香精的感官评分的影响,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游离氨基酸质量比,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技术分析牛骨素酶解前后制备的热反应牛骨香精关键气味化合物的质量比。结果表明,牛骨素的较佳酶解工艺为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 h、加酶量1 250 U/g、复合风味蛋白酶与复合蛋白酶的加酶比例为3∶2,在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8.17分。与牛骨素相比,酶解液中有15种游离氨基酸的质量比显著增加;使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测定牛骨素和酶解液的气味轮廓和滋味轮廓,发现酶解液的氮氧化物气味特征增强,酶解液的鲜味、浓厚味、咸味特征更明显。使用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嗅闻-质谱技术,对牛骨素、酶解液分别制备的热反应牛骨香精的关键气味化合物进行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性气味化合物164种,包含27种醛类、30种酮类、12种醇类、16种酸类、7种含硫化合物、10种酯类、18种吡嗪类、10种呋喃类、6种噻唑类...  相似文献   

14.
梁影 《中国调味品》2020,(4):174-176,180
通过胰蛋白酶与风味蛋白酶对牡蛎进行水解制得牡蛎呈味基料,其中酶的比例为2:1,酶解pH为7,酶解温度为55℃,改变酶解时间为12,24,36,48 h 4个时间点,制得4种不同的样品,通过呈味基料的感官评价与模糊数学评价结合来确定最优的酶解时间,评价指标为鲜味、甜味、咸味、流体性质.结果表明,牡蛎发酵呈味基料的酶解时间...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干制时间段的大球盖菇子实体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分离、鉴定,探究其在55℃恒温热风干制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在整个干制过程中共鉴定出245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包括34种醛类化合物、29种酯类化合物、40种醇类化合物、37种酮类化合物、7种酸类化合物、24种烷烃类化合物、26种烯烃类化合物及48种其他类化合物;醛、酮、醇类化合物占比较大,三者含量之和占总含量的65.49%~89.30%,为大球盖菇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气味活度值热图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筛选出45种关键气味化合物,其中1-辛烯-3-酮始终是干制过程中气味贡献最大的化合物,整个干制过程中共有20种差异性化合物。综合分析得到大球盖菇干制过程香气变化规律:随着干制的进行,样品土腥味、青草气味逐渐减弱,干制后期呈现焦香、麦芽香等风味,但整个过程中蘑菇味、土腥味仍是大球盖菇的关键风味特征。对合成醛、酮、醇类化合物的主要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酶活进行测定,发现此类酶会受热激活,随干制的进行酶活整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干制终点几乎没有活性。代谢酶活性与对应化合物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脂肪氧合酶与醛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乙醇脱氢酶与醇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这与大球盖菇干制过程中醛、酮、醇类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7.
牡蛎酶解过程的成分变化及脱腥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牡蛎原浆液、酶解液及其浓缩液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分别采用了活性炭吸附、β-环状糊精包埋法和酵母发酵法对牡蛎酶解液进行脱腥,研究了温度,时间,pH和脱腥剂用量等对脱腥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牡蛎蛋白质、水分含量分别为9. 46%和81. 42%:酶解后,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分别为7. 36%和83. 18%;酶解液浓缩后,蛋白质含量高达52. 55%. 活性炭脱腥效果最优:用量为0. 5%,在pH7. 0、30℃条件下吸附0. 5 h,酶解液基本无腥味,蛋白质回收率可达84. 65%. 促进牡蛎酶解液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低值鱼蛋白酶解产物制备不同肉香型热反应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低值鱼蛋白酶解液为主要氨基酸来源,通过添加不同来源的动物水解蛋白制备不同肉香风味的美拉德反应物.研究表明:肉酶解液的添加对于肉香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添加不同的肉酶解液能制备出不同肉香风味的调味料.用小杂鱼酶解液100 mL;肉酶解液10 mL;葡萄糖1.8 g;木糖0.4 g;半胱氨酸盐酸盐0.75 g;维生素B1 0.75 g;生姜汁2 g;调节pH值至6.5~7.0,120 ℃加热40 min能够形成逼真肉香,无鱼腥味的调味料.  相似文献   

19.
牡蛎蛋白酶解物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中性蛋白酶,研究了前处理方法、E/S、pH、温度和时间对酶解牡蛎蛋白效果的影响,制备牡蛎蛋白酶解物,分析其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分子量分布,体外实验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酶解前100℃热处理10min能够提高酶解物中蛋白肽的含量,E/S为2.0%、pH7.0、温度50℃、时间3.0h为酶解的适宜条件,其DH达到14.95%;所制备的EHOP的主要成分为小分子肽类物质,分子量主要集中在500~3091u,EHOP的还原性较强,且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均有较好的清除能力,EHOP浓度为25mg/mL时,其还原力A700为0.44,超氧自由基清除率和·OH清除率分别为68.86%和2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