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文学的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途径。成功模因的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的忠实性特征启示我们:中国文学要走出去,就要依靠翻译;翻译得越忠实,译作的生命力越强;要考虑译作的接受环境,只有译作得到西方读者的认可,中国文学才能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2.
近代小说译介见证译者主体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地位一直受到忽视,近代小说的译介无疑是文学翻译的主流,无论是译作的数量、读者的反响,还是对译入语文化的影响,都是翻译文学中最耀眼的"明星",近代小说译介过程中译者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是由探索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力作,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受到了海内外众多读者青睐,先后被译成40余种语言。金介甫的英译本是《边城》首部单行本,对沈从文作品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基于切斯特曼的5种翻译伦理模式,分析金介甫译者伦理和翻译《边城》的目的及其翻译策略背后的深层动因,以期加深对翻译伦理的认知,更好地指导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实践,推动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作为中国文化精粹之一的楹联也需推介给异域文化.但楹联的概念在被译介到西方时,译者因受目标语中的知识图式影响而将楹联在拼音文字中的译文与西方文化中已有的概念"对句(couplet)"杂糅,造成了楹联概念的误译与误传.将以楹联这一概念的译介为切入点,探讨概念译介中图式影响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初,英国汉学家德庇时将《老生儿》与《汉宫秋》两部中国戏剧译介到西方,成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经典案例.译者选择翻译元杂剧深受英国汉学场域和西方文学场域的影响,一方面顺应了英国汉学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实现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戏剧研究的贯通.在文本内容的处理上,译者综合运用了保留、删节、改写及添加策略,从译介东方文化的角度进行翻译活动,为西方读者接触和熟悉中国古典戏剧开辟了一条文献通道.  相似文献   

7.
宁波文物古迹对提升城市国际形象极为重要,更具学术价值,但其译介问题颇多。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具有高度且贴切的视角:宁波古建筑的译介已不仅是微观的文本翻译问题,更应提升到文化输出与交流的战略高度;以此为方针,其译介应在文化功能对等基础上,追求源语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植入和融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读者期待,到翻译目的、策略、技巧选择等方面,都应将文化(输出)因素纳入考量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试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框架,再现葛浩文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并分析这一过程中葛浩文的翻译决策及其影响因素,找出这部译作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通过大量的例证分析得出结论:葛浩文在翻译的不同阶段受到不同的翻译规范的制约,而正是因为葛浩文遵循了这些目的语社会文化规范,才使得这部作品被西方读者接受和欢迎。这为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能够认识并重视目的语社会文化规范提供启示,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翻译研究进行文化转向反思后,译者的主体性开始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译者主体性研究与译者、读者、目标文本密切相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平衡、协调各种文化因素,进行主观性地创造和阐释。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路径下,以客家民俗的汉英翻译为例,分析译者在译前、译中和译后的主体性。研究发现,基于"文化功能等价"的原则,运用平行文本比较模式,合理运用直译加注、意译、音译加注等方法,译文既符合英语读者语言习惯又保有客家的文化身份,有助于客家民俗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1.
"石"与"木"     
徐雯 《饰》2006,(4):7-9
本文围绕“永恒”这一中心,就欧洲的“石艺术”和中国的“木艺术”进行了比较.作了随想式的阐发,并对“石艺术”,“木艺术”的产生原由和文化蕴涵提出点滴看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甜"和"sweet"在英汉语中词源、语义的辨析,加深对两词的理解程度,澄清两词在翻译时存在的问题,为两词的互译奠定一定的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为"字与现代汉语"搞"字有许多相似点与不同处,可比性极强。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是必要和可行的。语义方面,二者均为泛义动词,但各有侧重;语法方面,都主要作动词,但在造句功能和相对位次上存有差异;语用方面,在语体色彩和语言风格上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4.
近期"延迟退休"的话题备受关注,但人们却忽视了比较突出的"提前退休"问题。"提前退休"如何界定?"提前退休"的现状如何?"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制度有什么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抑制"提前退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西方文化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东方文化是当今世界两大主流文化 ,两种文化瑰丽无比而又各具特色。笔者从两种文化中各拈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范畴—“兴”与“移情” ,来追寻两种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都市是由 动 和 静 两部分因素组成的一种次序状态 .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对都市里的人们起着潜在的影响 .通过分析街道景观设计中这种构成关系 ,尝试把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活动融入到都市的环境中 .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必须根据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对“历史”和“创造历史”,越来越醒目地凸显出来,唤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从而引发出哲学深层次的思考。本文就历史的自然过程、形式逻辑及方法、要素、界定、质疑、特征、规律和实践的检验,进行一些理论上的论证与探析,试图从中得出结论,请教于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口译同笔译相比,即席性强,压力大,独立性强,综合性强,知识面宽.口译过程涉及听力、记忆和口头表达;口译是需要当场、即时完成的,译员通常听到的是不再重复的话语,在正解理解的同时必须立即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的翻译.一般情况下,译员不大可能在现场求助于他人、查阅词典或其他资料,译者不可避免地会"照本宣科"或出现"译文的信息冗余".首先介绍了口译传播中的"熵"与"原语效应", 然后总结了相应的口译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与"不能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对副词,由于二者均表示双重否定,且形式相仿,意义相近,所以存在着很多混用、误用的现象。文中结合在高中所作的问卷调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将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对这两个词进行同义的研究和描述分析。搞清二者的关系,不但对于辨析同义词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数量正在激增的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需要与新闻需求是有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搞清楚二者的区别,有助于传媒 在满足受众新闻信息基本需要的同时,研究多样的新闻需求,提高传媒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