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城市更新的发展进程中,北京旧城不断出现的社会隔离和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受到政府、社会团体及广大居民的密切关注,旧城合理更新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以北京旧城的改造更新为研究对象,从住区规划与社会和谐两个角度,探讨实施混合居住模式对旧城改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罗丹 《建筑与文化》2016,(4):139-141
以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建设问题为切入点,讨论了旧城发展过程中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历史风貌的丢失,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传统空间形式与现代生活的冲突以及公共空间监管机制的非系统化,指出公共空间更新是从单一的、物质形态的、孤立静态的保护方式向多层次的、文化内涵的、动态发展的保护转变的方法,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和旧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孙永生 《华中建筑》2009,27(5):167-172
在当前的旧城改造中,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现象经常出现,由此产生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总结吸取。该文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空间三个方面反思当前我国旧城改造中旅游动力的特点与问题,从空间形态、城市功能和文化现象三个层面提出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的研究恩路,并进一步探究相关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4.
城镇肌理是城镇社会生活的空间表征,反映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与生活所面临的问题。文章以南平市顺昌县的旧城区为例,分析旧城住区的建筑肌理,从旧城以往发展脉络中梳理旧城现有环境问题,依此探索小城镇旧城居住环境适宜的更新方向与目标,对旧城的环境整治提出相应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丁竹慧  董欣  路金霞  刘林  杜雅星 《规划师》2021,37(20):29-36
微空间因其规模上的小尺度、功能上的高紧凑度及空间分布上的高密度特征,在老旧城区功能修补、城市更新及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具有显著潜力、优势及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价值.老旧城区在用地紧缺的情况下,普遍面临公共空间功能衰退、品质活力下降的挑战.文章以西安市老旧城区为研究对象,开展老旧城区微空间系统性研究,发现微空间中的流动性激发了空间活力、粘滞性利于创造交往环境、微尺度易于拉近情感距离、根植性强利于蕴留城市文化,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物质空间主体使用受限、社会空间的人群交往受抑、精神空间的文化记忆消退等问题.同时,对微空间进行改造潜力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分为重点提升型、全面升级型和综合改造型,进而针对每种类型微空间提出改造措施与功能修补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广州民间金融街规划为例,分析岭南旧城中心区的空间特征与现实困境,反思以往偏重物质环境改善的改造模式,提出以产业振兴为动力的旧城改造理念,通过功能重建、空间修复、文脉传承等措施,探索符合功能变化、展现街区特色和现代生活的城市设计方法,实现旧城经济、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保持旧城城市生活的多样性是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重要途径和本质追求,也是传承地域建筑文化、提升旧城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现场调查数据及环境行为学分析,以参与观察的视角,从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的角度,总结了若干承载广州西关传统城市生活的行为空间模式,以期对未来广州西关的环境改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先东 《建筑知识》2013,(12):21-21,2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城市发展面临着人文空间与物质空间的的重新构建,进行旧城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本文中,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以安徽安庆为例,对安庆旧城空间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旧城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东莞可园历史片区更新改造项目的介绍与分析,探讨典型岭南旧城中心区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更新手法,提出一种以公共空间改造为切入点,有重点有节制地介入旧城,在保护传统骑楼及水道空间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恢复旧城生态,实现社会、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多元化发展,某些旧城街区空间意识不足,导致惰性空间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应设置空间激活装置,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对服务设施进行激活性改造。以改善老旧城区、街区的惰性空间,进而达到激活整个老旧城区、街区空间的目的。为今后我国城市化建设中老旧城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旧城保护的复兴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城的保护不能脱离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复兴.基于旧城保护与复兴的原理,结合旧城复兴的实际案例,从空间、文化、经济三个层次提出了旧城复兴策略,并归纳出旧城的复兴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旧城的保护要以城市的再发展为立足点,基于旧城保护的复兴,其根本特色就是凸显以空间整合为路径、历史人文为本位、以经济发展为杠杆的城市改造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存量时代下,旧城更新成为城市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发展质量的着力点。文章结合武汉旧城更新实践工作内容,从城市空间、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三方面构建基于多源数据的旧城更新综合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发现武汉市旧城在更新模式转型、空间品质提升、功能升级方面的经验,以及在人口分异、空间极化、公共资源失配等方面的问题,为未来旧城更新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空间生产的社会属性决定其生产过程充满了相关各方群体的诉求权衡及利益博弈。文章以厦门市典型旧城海洋性聚落社区沙坡尾为研究对象,梳理沙坡尾物质空间演变、海洋产业发展及社会空间变迁历程,分析沙坡尾社区空间再生产过程中的空间建构者、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改变,并剖析空间再生产现象背后的政府、资本及社会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集市通常是城乡发展的发源地,而旧城集市型社区既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起源,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记忆。目前旧城集市型社区大多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及社会问题,亟需通过更新来重新激发活力,但却难以套用简单的旧城更新模式。聚焦旧城集市型社区转型的微更新路径,以厦门市营平片区为例,基于深入的调研分析,提出"产业—人群—空间"的耦合型微更新路径及相应的设计策略,尝试应对集市自身及集市所在社区的转型发展瓶颈,试图为我国该类型社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国内外相关研究入手,基于社会生活角度,以旧城沙坡尾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观察、访谈和分析,发现旧城更新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社会活动空间分异,本地居民空间利益受损等问题,提出应以正确的发展理念来引导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保护本地居民的空间利益,活化矛盾集中区域,促进城市中各个群体的交流融合,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乃至城市良性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快速城市化是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的基本特征,本次研究正是以城市化过程中的旧城更新为基本点,以空间活力为出发点,立足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现代城市旧城更新过程中空间活力场的塑造,探究空间活力场形成的要素和深层原因,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旧城更新与城市空间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注重"两型社会"建设已成为武汉旧城发展的重要方面.首先分析了1990年以来武汉市旧城更新的特征,然后在理论上阐述了"资源节约型"规划思想的发展和基本原则,结合武汉市旧城改造和整治的实践.在用地与产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生态、公共设施、特色环境与开发时序等方面,系统地提出武汉市旧城更新的规划战略和控制内容.  相似文献   

18.
张邹 《城乡建设》2016,(11):36-38
旧城区城市空间更新、城市传统文化底蕴延续以及城市形象提升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话题.通过以文化旅游为视角,分析重庆老旧城区渝中区的文化生态旅游系统,不仅可以有意识地对渝中区的文化旅游系统进行完善提升,而且可以更加全面地推进和引导渝中区城市功能和空间的不断完善,使其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生长点”,延续其旧城文化肌理和历史文脉,进而促进城市特色空间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旧城公共空间面临与现代生活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往往出现数量不足、碎片化、品质不高和活力不足等问题。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手段对旧城公共空间进行梳理和修复,构建起完善的空间网络体系,促进空间各要素的在此共生共荣成为城市规划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桂林八角塘片区为例,提出公共空间"共生"的规划理念,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探讨旧城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促进旧城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20.
旧城长期是都市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研究和干预对象,欧美的"都市更新"与中国的"旧城改造"皆是通过拆除重建来应对旧城问题。该物质取向的更新模式正逐渐被"微更新,微扰动"的再生理念取代。基于此,首先梳理了旧城再生的概念意涵,并反思过去的旧城再造方法,而后探讨近年来浮现的以展览为策略的多部门合作模式。旧城中的微空间藉由展览获得改造和活化,多方力量的联合将地方转化为一种行动场域,同时从空间、社会、文化、经济等面向推动地方再生。最后探讨这一模式的特征及其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