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正社区中心位于重庆市桃园公园半山腰上的一块洼地,四周被起伏的山形围合。对我们而言,设计所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新的空间建造以什么样的态度介入到原始地貌之中。非同于"在山上盖一幢房子"的通常做法,我们希望塑造一个建筑整体趋势和山体相融合的景观意象。新的空间形体依顺着山势而规划,它们的轮廓线和原来的山形融汇相映。整体  相似文献   

2.
在山地环境下,建筑师在整体布局及单体设计时,追寻空间的变化与型体的丰富,将建筑融入山体环境,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空间。通过阐述建筑结合山体布局,空间序列的设计思路,对海西文化设计产业园项目中空间的营造进行剖析,总结山地环境下文化设计产业园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3.
针对毛泽东铜像广场面临整体空间层次不佳和瞻仰氛围不强的局面,应用"有形空间,无界氛围"的设计手法,从"建筑、景观、山体"的实体空间出发,结合"入世、出世、融合"的精神导向,对毛泽东铜像广场进行改扩建设计,形成"人景契合,形神统一"的规划方案,最后从空间意象、意境等方面提出纪念广场设计的提升策略,以其为相关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4.
闽西客家人群在移居过程中对居所的营造有其独特的理想模型,在因应山体环境建设时其理想模型产生了不同纬度上的空间衍变。通过建筑适应山地的理想模式、理想模式背后的原因探索、多样化景观现象以及多样化共生景观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受不同山体坡度、山地线形、山地水源、山体风水观和山体地质运动等因素影响,岩太村古建筑都产生了不同的合院空间衍变。最后探讨了衍变后产生的"建筑——山体"多样化共生景观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5.
《风景园林》2016,(3):46-51
正项目位于重庆市空港工业园区桃源公园半山腰的一块洼地,靠近重庆江北机场。地块为岩石与沟壑组成的南北向山地,山势较陡,周边树木郁郁葱葱。整个建筑分为3个区域:多功能中心、体育中心、社康中心,建筑空间形体依山势而规划,布局按照交流互动的设计理念,同时避免各功能用房相互干扰。秉承建筑师总体规划布局,景观设计提出"消融景观"的概念,即建筑和环境相融合,并最终消失在景观中。为了强化建筑与自然山体共存的想法,塑造一个建筑整体趋势和山  相似文献   

6.
正本设计以"里应外合"作为设计概念,将丰富变化的墙体作为主要建筑元素,通过它串联建筑形体。建筑形体采用自由而丰富的形态,创造丰富的建筑室内和室外空间。建筑基地选在重庆,基地存在丰富的高差变化,建筑沿山体错落摆放,通过室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建造和生活的地球上,山地面积远大干平原面积.山地建筑的营建既来源于人类征服和改变自然的原初欲望,也符合人类文明扩张和发展的需求.从古希腊山地建筑中的“上城”和“下城”空间,到意大利波西塔诺山城顺山势而造,我们的居住环境与山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建筑与山的关系也更加多样.在我国传统山地民居建筑中,架空、吊脚、错迭、掉层、勒脚等多种类型的建筑形态被灵活地应用和表达.在技术飞跃发展后的今天,对山体的改造和大刀阔斧的建设早已不是难事,而对山地建筑设计的态度是本项目思考的主要内容.“顺应自然”的山地建筑生态观,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尊重,是本项目的主要思考出发点.我们想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山地互动:以山体形态拟合建筑空间,用建筑空间重塑山体形态.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山地较多。众多处于山地地区的城市,其建设与发展都与自身地理因素息息相关。山地在城市中作为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高度融合的代表,往往在城市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城市形态的影响表现在对道路、建筑和空间形态方面。故而研究山体对城市的整体形态的影响就非常必要。青岛是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是一座海滨丘陵城市,山地约占城市总面积的15.5%。文章通过整理分析山体对城市空间形态、城市道路以及建筑的影响,结合青岛市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山体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山体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为山地城市的建设,发展与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项目为学校天马山新校区南端首期启动部分。由于地处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保护区外围控制区,建筑何以与环境共生是焦点问题。建筑采用线型体结构,以"侧身"形态偏居南端,最大限度避免对天马山主景区山体的遮挡,并作为山体视觉延展的新部分。连续线体中嵌入"空中边庭",及类似湘西民居中的"吞凹空间",中部以"风雨桥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3,(10)
由于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存在"整体空间形态松散"、、连接空间基面单一"、"交往空间活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时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空间进行集约化设计,以达到节约占地面积、提高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目的。本文将在了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空间集约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从功能空间、交通空间、结构空间等角度探讨空间集约化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该项目是一座城市规划展览馆,虽然这类建筑是公共建筑,但公共性并不强,没有多少市民会光顾里面的展厅。但是这座建筑位于一座山体公园的边缘,如果按照常规做法,将会在路边留出空旷的纪念性广场,而将建筑后退挤到山边,削去大部分山体建造十几米高的挡墙,这样一来既占据和破坏了市民散步的公园空间,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消极的体量庞大的建筑和一个无用的广场。我们的做法则是将建筑贴向道路布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与其周边的城市区域是一个具有动态平衡联系的整体,城中村的建筑空间环境是内外使用者空间需求的集中体现。文章基于"内外使用者并重"的城中村社区建筑空间营建理念,以西安市一个典型城中村改造小区为例,总结城中村改造小区建筑空间构成与内外使用者需求之间的密切关联,并尝试确定城中村社区的范围,分析城中村社区内外使用者的空间诉求,整合利用城中村社区既有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重新构建城中村改造小区建筑空间的构成体系,为目前城中村改造小区中建筑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一年级空间教学的改革实践出发,提出"将景观意识融入建筑设计基础空间教学"的教育理念,对该理念指导下的空间教学目标、方法、内容、成果等进行总结和介绍,并探讨了建筑与景观在空间教学上的结合点,以及景观意识对于空间教学的指导意义,旨在摆脱传统教学形体造型趋向的局限性,发展设计方法学指导下"空间-场地-行为-材料-形体"整体关联的建筑空间教学体系,为空间教学的理性研究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环境设计》2013,(8):244-245
深圳中大图书馆的设计配合整体规划的理念,维持了自然山体的完整性.由山体到平地,以三个平行的线性空间展开:教学建筑以线性的大结构配置在山体对侧:大礼堂、图书馆、实验室以及书院,沿山脚以单体建筑的形式衬托山体主题以及两组建筑之间的连续绿地。在这个构思下。图书馆的设计将大面积建筑拉开成为线性量体,经由转折架空,保持了由中央绿地到山体的视线穿透性,也维系了校园大面积自然坡地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正2022首钢西十冬奥广场选址位于首钢旧厂址的西北角,地处阜石路以南、北辛安路以西。基地南侧的秀池和西侧的石景山山体,为项目带来了绝佳的山水自然环境。在谨慎保留原有建筑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保留原有结构空间作为主要功能空间使用,交通核服务空间以钢框架外置。这样,建筑造型忠实呈现出了"保留"和"加建"的不同状态,表达了对既有工业建筑的尊重。设计在原有工业建筑"封闭大墙"中植入开放式景观廊道及公共空间,建构园区内外景观的积极对话关系,基地内被谨慎保留的大树也形成  相似文献   

16.
唐家骏 《建筑技艺》2011,(Z6):182-185
橄榄山礼拜堂位于哈尔滨市郊区的山区之中,整体建筑结合地形依山而建,与山地有机结合。建筑由底层半地下的附属空间和上部的主体教堂两部分组成,半地下空间结合山体坡度,为主体教堂的设置提供了平坦的平台。主堂方案经过与甲方多轮沟通,最终形成了以双曲面为主的建筑造型,洁白的表皮材料在绿树映衬下使建筑显得圣洁纯净。鉴于形体的特点,主堂部分摒弃了混凝土结构,形成以钢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任飞访谈     
正WA:国家博物馆的设计是从哪些层面具体回应"建筑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策略的?体现方式有哪些亮点?任飞:体现建筑可持续和环境友好有几个层面。首先,设计充分考虑用地地形。项目用地是处在城市近郊浅山环抱的地方,建筑顺应用地,随形就势自由伸展开,轮廓和周围平缓的自然山体协调呼应,整体比较通透轻灵的建筑形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入。其次,设计也充分地考虑了当地气候。昆  相似文献   

18.
城市许多区域存在商业建筑之间、商业建筑与城市之间在功能、空间与形态上的漠然对立,无法形成有机整体。本论文引入"中介空间"的概念,通过探讨商业建筑群组之间的中介空间——场街空间的组织模式,以期实现商业建筑在空间与形态上同城市整体环境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9.
《工业建筑》2021,51(4):6-11
通过辽东湾邮轮码头客运中心设计实践,探讨基于寒冷地区气候适应性的大空间建筑形体优化设计方法。在构建参数可控的建筑形体拓扑模型基础上,将大空间建筑的运行能耗和使用满意度作为优化目标,利用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下Ladybug和Honeybee工具进行模拟计算,利用Galapagos工具进行遗传算法优化,筛选并获取评价指标最优的建筑形体,实现能耗与舒适度的整体提升。上述"模拟—计算—筛选"的形体优化方法,为寒冷地区大空间建筑绿色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盼  杜雁 《华中建筑》2013,(1):60-64
该文从地形、空间特征和历史价值三方面分析公园基址,提出"清幽之趣药浓丽"的规划策略:巧于因借基址内外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充分尊重场地历史文脉和地形特征,延续空间肌理和自然特性。一方面通过恢复自然山体、汇集雨水引导水系、营建台地花园等方法强化基址自然地形特征;另一方面彰显建筑与山林环境的依存关系,强化建筑空间向山林空间的流动和转折,巧妙将历史空间与现代公园功能结合,以发展求保护,探索基址自然和文化的可持续,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