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现代陶艺创作者的专业平台和社会平台来阐述现代陶艺创作者应该是一个有着全面认识和创作优秀作品并能利用社会资源来发展陶艺的“陶艺全人”。  相似文献   

2.
景德镇号称千年瓷都,然而,它在新兴的世界现代陶艺领域里还没有骄人的纪录,这使许多陶艺工作者困扰焦虑不已。然而,这尴尬局面终于被3个不见经传的青年所打破——省陶研所李少景和陈小青合作的《渐变》、陶瓷学院黄焕义的《渴》,双双入选现代陶艺最高水平的“国际陶瓷’92美浓展”,成为中国陶艺入选的仅有两件作品,为景瓷争了光。“美浓展”在世界现代陶艺领域里影响极大,参展国家60多个,送展作品2000多件,而参展、入选、入赏(获奖)的条件要求又极苛刻。首届,中国未送展;第二届,送展的陶艺部分作品全落选;第三届,中国的现代陶艺作品才被国际认可。因为,“美浓展”的主旨是及时反映世界现代陶艺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首届是“现代主义”主题,反技术理性,强调个性色彩;第二届是“后现代主义”主题,又拥抱工业文明,主张以高科技手段反映人类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俞其元 《陶瓷》2014,(1):42-43
宜兴紫砂陶艺是中国传统艺苑中的一朵奇葩。笔者以现代陶瓷艺术理论为指导,努力追求紫砂陶艺作品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张定邦 《陶瓷》2024,(3):77-78+84
“物派”艺术与以“走泥社”为代表的日本现代陶艺运动,是日本二战后重要的艺术现象,笔者阐述了“物派”与日本现代陶艺关于“物质”艺术表达的异同,分析二者在“物”与“存在”等艺术观念上的不同理解及差异,思考现代陶艺在表达材料自身属性之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昡”点     
本期中刊登的部分“陶艺”作品,大部分有别于近年来杂志所刊载的“陶瓷”作品。它纯以“陶土”作为原料,通过对泥巴的精炼、加工及艺术家的精巧构思、设计,采用最原始的方法,辅以一定的工具,一定的制作技巧,以及对材质的认知、感受,手工捏成;有的加以色料配合,有的本色天成;作品给人一种原始的古朴、憨厚、呆着的感受。大部分陶艺作品以传统的柴窑烧成,通过对其窑温的变化、控制产品本身的氧化与还原反应、以及对烧成气、对其所需烧制材质的改变,低温中的“闷”烧,高温中的突然“降”温,杂物中的“裹”烧等等。多种方式方法,造就了今日陶艺…  相似文献   

6.
始于宋代的建水制陶业在清代发展出“刻填装饰”与“无釉磨光”相结合的装饰工艺。清末民初的几代陶艺师凭借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在这一独特的“刻填”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充满文化气息的“建水陶”陶艺品种。然而,由于区位条件及复杂的社会原因使“建水陶”的发展在其后的数十年中陷于停滞状态。近年来,随着文化消费热的兴起,“建水陶”呈现复苏的景象。但单纯的经济驱动力只能让“建水陶”的生产停留于工艺品的层面,大多“建水陶”作品因陶艺师自身的局限而没有构建起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建水陶”的审美价值普遍被误读的今天,青年陶艺家向进兴的陶艺作品为释放“建水陶”内在的艺术魅力提供了可实践的经验,让我们得以重新理解“建水陶”装饰语言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陶瓷“泥变”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作用作了阐述;对“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作了说明。介绍了用“泥变”技巧创作的两种心态——动态和静态;论证了“泥变”与“窑变”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得出“泥变”让现代陶艺进入了由有形到无形,再由无形到有形的创作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陶瓷“泥变”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作用作了阐述;对“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作了说明。介绍了用“泥变”技巧创作的两种心态——动态和静态;论证了“泥变”与“窑变”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得出“泥变”让现代陶艺进入了由有形到无形,再由无形到有形的创作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现代陶艺的“语意”是陶艺创作中将研究语言的构想运用到作品上的一种理念,它与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之势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加速的社会文明进程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本文从“语意学”的角度来阐述现代陶艺的符号语意和时代特征语意,以及从陶艺形态、色釉、工艺方面的探索寻求心理、社会、环境、文化的脉络,赋予象征的特性,创作出有助于带给人们愉悦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现代陶艺作品。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新春伊始,11位陶艺新秀在景德镇雕塑瓷厂的乐天陶社举行“7080现代陶艺作展”。据“7080现代陶艺作品展”组织者徐青介绍,此次参展人员大多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由于成员比较年轻,都是七十八十年代的,加上有共同的爱好,于是成立了“7080”这个艺术交流团体,从而达到互勉、互动、互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一、我的现代陶艺之路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与中国现代艺术的进程同步。其中,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为“陶瓷大学”或“陶瓷学院”)一直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几乎在中国现代陶艺的每一个阶段,都闪耀着陶瓷大学人的身影。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艺术界发生对传统艺术的大变革,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此时,现代陶艺开始在国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事实上,很多人对现代陶艺有一个误读,认为中国现代陶艺主要是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产生。  相似文献   

12.
项骁骁  黄友斌 《陶瓷》2023,(11):133-135
陶艺教育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提高小学低段学生陶艺创造力是亟需探讨的问题。笔者以学校“乡情·见心”艺术文化理念为引领,通过“微场馆”构建、“微创意”表现、“微平台”分享这三大策略,依托“研学式创作学习”,助力学生成为陶艺创意深度探索、创意表现、成果推广的艺术创作达人,促进学生对家乡、社会、艺术生活的广泛兴趣和高度热情,开发其创新创意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江苏陶瓷》2012,45(1):40-40
12月13日,宜兴市陶协召集部分陶艺工作者筹划参与“太湖杯”中国(无锡)工业设计大赛陶艺创作及展览,无锡市、宜兴市科技局的相关领导和邱玉林、吴鸣、陈建平、徐南等30多位陶艺创新骨干出席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14.
家声 《佛山陶瓷》2008,18(9):I0009-I0009
2008第五届中国石湾陶艺文化节将于2008年8月27日至10月31日举行。本届陶艺文化节活动开张的重头戏是8月27-30日举行的“三国演义中日韩现代陶艺新世代交流展”。8月27日当天,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350多名陶艺教授、研究生齐聚石湾,呈现当代三国的陶艺成果,参展作品达400件,展览期间免费向市民开放。据悉,来自广州的汉服爱好者也在当天开幕的陶艺盛典上穿上汉服展示独特的汉民族魅力。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以来,由于股票市场“一波三折”,房地产市场“突遇调控”、而陶瓷艺术品市场却一路“高歌猛进”,吸引了大量原本对艺术陶瓷并不熟悉的普通投资收藏著蜂拥入市,他们热衷于用“耳朵”来购买陶瓷艺术品,他们热衷于按“名号”大小来论陶艺价格高低,致使“名弓”响亮者的作品价位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16.
吴良通 《江苏陶瓷》2023,(5):89-90+92
“线”是三大基本构成元素之一,是最纯粹、最基础的艺术表现语言,几乎存在于任何艺术形式中。当然,现代陶艺中也不例外,本文旨在分析不同线条类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案例,说明线条在现代陶艺中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陶艺的历史发展,流派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幸 《景德镇陶瓷》2003,13(2):27-28
陶艺,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更迭出现艺术形态的变异,随着陶艺家对生活的体验而产生艺术风格的更新。简言之,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认知不同个性的陶艺家,都有不尽相同的陶艺标准。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一下陶艺发展的概貌,将有助于把握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帮助我们领略陶艺的真谛,可谓“温故而知新”。一、古代陶艺陶器是全人类共同所创造,自旧石器时代过渡之中,人类也以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是由吃生食而转为吃熟食,熟食的燃素便是“火”。因没有耐火的容器,只能就地挖坑和利用凹石,人们在“水”、“火”、“土”三种自然物组和时,发现“…  相似文献   

18.
《佛山陶瓷》2009,(2):I0012-I0012
由韩国檀国大学、石湾当代陶瓷美术馆和南风古灶共同主办的“中韩当代陶瓷艺术交流展”于2月14日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隆重开幕。佛山市文广新局局长徐东涛以及来自中国、韩国的陶艺家、收藏家、陶艺爱好者等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此次展览其展出了中韩陶艺院校师生的作品40多件,作品的表现手法、风格多样,展示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陶艺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一、现代陶艺之概念 中国向来以“瓷国”著称,具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底蕴,对全世界的陶瓷艺术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正是由于这种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根植于国人心中的陶瓷审美模式拖延了中国现代陶艺的萌芽,忽略了世界范围内新兴的现代陶艺审美观念,而一些西方国家,如英美和日本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开始了近现代陶艺的起步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上陶艺课时,有同学问我,老师,“窑”是什么?好吧,那我们就认识熟悉一下“窑”的有关内容,给同学们一个初步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