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转炉干法除尘系统蒸发冷却器内部结垢现象影响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问题,采用FLUENT软件对蒸发冷却器内部结垢前后的速度场、压力场及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烟气进入蒸发冷却器后流速降低,压力逐渐增加;由于雾化水的蒸发冷却作用,烟气温度由800℃降低190℃;蒸发冷却器结垢后烟气压力场与温度场均有所改变,出口平均压力由-104 Pa降低到-229 Pa,平均温度由190℃提高到224℃;出口处烟气温度较结垢前提高了34℃,烟气温度升高导致静电除尘器入口处粉尘比电阻超出最佳电除尘器参数的范围,导致电除尘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大型电袋复合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实验研究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主研制的电袋复合除尘器实验台上研究了工作电压、气流温度和入口粉尘质量浓度对除尘性能的影响,探讨了除尘效率和被捕集粉尘粒径范围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工作电压增大时,总除尘效率提高;气流温度超过130℃时,总除尘效率明显降低;入口粉尘质量浓度增大到14.7 g/m3以上时,静电除尘区除尘效率大幅下降;静电除尘区主要除去10 μm以上粒径粉尘,而布袋除尘区除尘范围偏向10 μm以下的细小颗粒;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适当提高工作电压以及降低烟气温度和入口粉尘质量浓度,将有助于提高除尘效率和PM2.5的捕集率.  相似文献   

3.
顾中铸  魏启东  蔡崧 《动力工程》2004,24(3):446-450
基于实验研究结果,对无电晕式高温高压静电除尘器的阴极电子发射、粉尘荷电、浓度扩散、烟气流动、尘粒捕集等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从理论上分析讨论了温度、压力、电压、流速、含尘浓度、比电阻以及粒径等因素对除尘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发现,与传统的电晕式静电除尘器不同,无电晕式静电除尘器可以在较高含尘浓度和较低电压下正常工作,且特别适用于高温(高压)烟气的除尘。图11参6  相似文献   

4.
以镧钨和硝酸镧为原料,制备镧钨发射材料,研究其发射特性,并分析了镧钨阴极高温静电除尘器的除尘特性。研究表明,镧钨材料由La2WO6和W组成,逸出功2.88 eV。该材料的发射电流密度随温度和电压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其影响显著。镧钨阴极热电子发射式高温静电除尘器荷电区离子密度可达1015~1016个/m3以上,比传统电晕式静电除尘器(ESP)的离子密度要高两个数量级以上。研究了烟气流速、荷电区电压以及粉尘粒径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当粒径小于10μm时,除尘效率随着粉尘粒径的增大而提高很快。荷电区电压的增大提高了荷电区的离子密度,使得粉尘荷电量增加,从而提高了除尘效率。当流速超过1.2 m/s时,随着流速的增大,除尘效率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电厂静电除尘器在自动连续高频电源供电模式和脉冲供电模式下电除尘器进出口、湿式电除尘器进口以及烟囱入口粉尘浓度进行测试,考察了不同供电模式对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烟气排放粉尘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动连续模式和脉冲供电模式下,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分别为99.89%和99.85%,出口烟尘浓度分别为13.1 mg/m~3和18.3 mg/m~3。湿式电除尘器出口烟尘浓度分别为3.27 mg/m~3和4.11 mg/m~3,两种供电模式下烟尘排放浓度均满足环保要求。脉冲供电方式既保证了除尘效率又节省了电能,但由于设备在高能脉冲和低能脉冲之间不停切换,故稳定性不如自动连续方式。  相似文献   

6.
分析旋风炉烟气粉尘特点和在旋风炉烟气除尘中常规高压静电除尘器效果下降原因。通过使用高频高压电源对现有旋风炉电除尘器改造,解决了生产区飘灰现象,实现了旋风炉烟气粉尘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7.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对电除尘器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一台75t/h燃煤锅炉上,设计建造了双循环流化床烟气悬浮脱硫系统,在脱硫系统运行前后,对配套电除尘器入口处烟气的温度、湿度、化学成份、粉尘的粒径、表观形貌和比电阻等相关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脱硫系统运行后,可使除尘器入口处烟气的湿度增加,温度降低,尘粒的比电阻下降,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脱硫效率与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还研究了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对电除尘器工作稳定性和除尘效率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CO2跨临界循环冷热联供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传热窄点温差约束下系统供热温度、供冷温度、制热系数(COPh)和制冷系数(COPc)随压缩机排气压强、气体冷却器出口工质温度和蒸发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供热温度随压缩机排气压强和气体冷却器出口工质温度的提高而升高,随蒸发温度的提高而降低;供冷温度只随蒸发温度变化;COPh和COPc随气体冷却器出口工质温度的提高而减小,随蒸发温度的提高而增大;当气体冷却器出口工质温度为30~40 ℃时,随压缩机排气压强的增大,COP减小,当气体冷却器出口工质温度为45 ℃时,COP先增大后减小;在考察工况下,当蒸发温度为-25 ℃、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为45 ℃时,循环系统在压缩机排气压强为14 MPa可以达到最大供热温度120.65 ℃、最低供冷温度-15 ℃,此时系统COP为2.94。  相似文献   

9.
刘雄  刘珂  姜乔乔  戚琳  邢筱叶 《可再生能源》2011,29(3):146-149,152
对热回收式CO2制冷系统性能COP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蒸发温度、气体冷却器出口CO2温度、热水加热器入口水温是影响其COP的主要因素;回热器出口过热度对COP的影响较小,对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影响较大;随着排气压力的升高,COP是否出现峰值,取决于气体冷却器入口制冷剂的特征温度;在相同工况下,蒸发温度、气体冷却器出口CO2温度、回热器出口过热度对最佳排气压力的影响较小,热水加热器入口水温是影响最佳排气压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火电厂锅炉排烟温度升高对静电除尘器效率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旺  张燕  张建中 《节能》2013,(12):30-34
火电厂排烟温度升高对静电除尘器效率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分析烟温升高对飞灰比电阻、烟气流量、烟气粘度及驱进速度的影响,来确定排烟温度升高对静电除尘效率的影响,对同类型电厂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低低温电除尘器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国内外鲜有高硫煤机组应用低低温电除尘器的案例。搭建了高硫煤机组低低温电除尘器试验台,测试了五种不同烟气温度下飞灰样本的比电阻、成分和粒径,提出了飞灰平均粒径与烟气温度的拟合公式;完成了国内首台高硫煤机组低低温电除尘器工程应用,并对低低温电除尘器进行了性能测试和运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烟气温度越低,飞灰比电阻越低,飞灰粒径越大;飞灰成分随着烟气温度变化较小;除尘效率随着烟气温度的降低明显提高;采用运行模式三和模式四相对日常运行模式可分别降低电除尘器电耗28%和35%。  相似文献   

12.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除尘器效率在线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影响电除尘器效率的因素很多,导致电除尘器的效率难以在线确定,基于该问题提出了一种用神经网络构建电除尘器效率模型的新方法.在此神经网络模型中只需要输入锅炉蒸发量、处理烟气量、灰分、粉尘粒径和粉尘比电阻等运行参数,即可实现电除尘器效率的在线测定。仿真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逼近实际系统的效果,为电除尘器系统的进一步建模和优化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集散控制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确定方法的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集散控制电除尘器实时除尘效率的确定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采用灰平衡法和锅炉的运行参数来计算电除尘器入口烟气含尘浓度,方便地确定电除尘器的实时除尘效率,为电除尘器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6号600MW超临界机组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低、排放超标进行设备改造,采用综合的“低低温+高频电源控制技术+末电场复合双区技术扩容”除尘器提效改造新技术,连同脱硫系统的除尘作用,达到了烟囱排放小于20 mg/Nm3的目标,可在大型机组除尘器提效改造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高压静电除尘器是依靠电晕电流产生的离子使尘粒荷电,并利用电场力来捕集带电尘粒的,必须设置配套的高压电源形成电场和电晕电流。改造现有电源装置的容量、供电方式和供电特性将直接影响到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以达到国家对环保排放标准,及对电除尘器的性能、降低粉尘排放浓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BDL粉尘比电阻测定仪、巴柯粒度分析仪和COULTERTM SA 3100TM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某燃用准格尔煤电厂飞灰的比电阻、粒度及比表面积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烟气中SO3对微细颗粒物导电性能和团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锅炉额定工况下当烟气中SO3的质量浓度增加约34.3 mg/m^3时,飞灰比电阻降低约2个数量级,同时飞灰表面张力减小,黏附力增大,使得微细颗粒团聚为大颗粒,平均粒径增大,比表面积减小,从而使电除尘器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华电集团哈尔滨发电有限公司3#炉电除尘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BE型静电除尘器的特点和电除尘器提效改造的实施方案。对改造前后电除尘器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改造后,电除尘器除尘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