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塔中西部碳酸盐岩高效井以缝洞型储集层为主,在地震资料上主要表现为“串珠状”或“片状”强反射。研究高效井反射特征与储集类型以及开发动态等资料的关系,对碳酸盐岩地区井位优选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地震剖面、工程异常及产能测试、开发动态等资料及数值模拟与精细储集层标定等技术,分析高效井与第一个波谷的厚度、横向延续距离以及有效储集层在剖面发育位置等特征的对应关系,总结出一套高效井的地震反射特征图版。据此图版优选高效井点,同时建议打水平井兼探非“串珠状”储集层,对高效开发塔中西部碳酸盐岩油藏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储集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塔河油田4 区奥陶系“与古风化壳有关的”、“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集层具有强烈非均质性的特点,对储集层总貌和Ⅰ、Ⅱ、Ⅲ 类储集层分别从剖面上的“层间非均质性”到平面上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塔中北坡鹰山组碳酸盐岩缝洞体量化描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各种储集层地质模型,根据野外观测系统和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利用Tesseral 全波场模型正演方法,明确高产井有利储集体地震响应特征。通过大量的正演研究,分析各种储集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优选出波阻抗反演地震属性预测方法,将校正后的波阻抗体转换为孔隙度体,可得储集层的有效储集空间,最终实现岩溶缝洞体有效储集空间的量化描述。研究表明,“表层强且内幕规则串珠反射”、“表层弱且内幕强串珠反射”是高产高效井的主要表现形式。下奥陶统风化壳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地震响应特征为低阻抗、低速度、低频、强分频振幅、强相干、强衰减等特征。经缝洞体量化描述,中古8 井储量区有效储集层总体积为5.42×108 m3. 勘探实践表明,量化描述缝洞体是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特低渗透断块油藏井网优选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低渗透断块油藏的几何形状以及流体非线性渗流特征都对井网部署有影响。针对不同几何形状的特低渗透断块油藏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注采井网,以江苏油田花17断块为例,在考虑流体非线性渗流特征的前提下,应用研发的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软件对每种井网形式进行了开发效果评价。研究表明,对于可以部署两排直井的条带状断块油藏,注水井“隔一布一”地正对采油井部署的方式相对最优;小型条带状油藏选择水平井采油直井注水时,注水井的相对最优位置为水平井井趾的外围;对于可以部署少量直井的小三角形油藏,注水井置于采油井排外侧有利于提高开发效果。此项研究为特低渗透断块油藏的井网优化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陡坡扇储集层三维沉积相建模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研究抽稀井网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和多学科信息(井信息与地震信息)进行储集层沉积相三维建模和预测的效果,结合三维地震资料,分别用东营凹陷永921地区全部井(37口)、抽稀一半井、仅5口井,对其沙河街组陡坡扇储集层进行三维沉积相建模研究。结果表明,当波阻抗与沉积相之间有较好的概率相关关系时,应用标点过程随机建模方法,仅用少量井亦可获得较好的建模和预测效果。这对于勘探或开发早期少井条件下的储集层预测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图4参21  相似文献   

6.
三维偏移是三维资料处理中的关键步骤。除了偏移方法本身之外,影响三维偏移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三维偏移速度场。人机交互系统为重建三维偏移速度场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国内许多探区多采用“构造层法”建立三维速度场,本文认为“构造层法”操作复杂、工作量大,不适合复杂构造区和逆掩断块区的速度处理。本文介绍了在CGG的INTERBASE系统上用“切片法”建立三维偏移速度场的方法和步骤。经实际应用证明,新方法操作简便、适应性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速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二叠系上石盒子组油气资源十分富集,为丰富砂岩储集层孔隙成因的认识,以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储集层为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及孔渗测试等,对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成因进行深入探讨。认为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砂岩储集层整体为低孔低渗储集层,通过对研究区储集层成岩作用定量研究,明确储集层压实作用与胶结作用强度都以中等到强为主,不同取心井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压实作用为储集层孔隙破坏主要因素,胶结作用为储集层孔隙破坏的次要因素。通过分析储集层孔隙演化差异性,将研究区储集层总体上分为“先破坏,再溶蚀”和“破坏后,未溶蚀”2种类型,前者储集层物性明显较好,形成济阳坳陷义和庄—大王庄地区二叠系砂岩储集层甜点段,得益于发育广泛的裂缝与凝灰质杂基溶蚀,其形成的次生孔隙保存较好;后者储集层物性较差,缺少裂缝沟通,可溶物质未发生大规模溶蚀,次生孔隙发育差。  相似文献   

8.
陆梁油田陆9井区西山窑组一段为以构造控制为主、局部受岩性影响的底水油藏,通过试油试采和开发试验,油藏表现出供液能力和含水率平面差异大、纵向油水分布复杂的特点。为落实可供开发的有利部署区,亟需开展精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基于岩心、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综合研究成果,以Petrel建模软件为载体,建立研究区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落实油层及相关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展布特征。根据模型预测结果,优选岩性和物性均较好的优势储集层区域部署开发井。经检验,地质模型与实际资料较吻合,为油藏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渤海油田X区块为半背斜层状油气藏,目的层为河流相沉积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储集层预测难度大,采用同一水平段钻穿多层砂体联合开发的方式,导致水平段钻遇泥岩的情况不可避免。长期以来X区块水平段钻遇的大段泥岩给钻井施工带来困难,造成调整缺乏方向性,储集层钻遇率偏低。为解决这一问题,依据X区块Ⅰ期已钻13口井钻探资料分析归纳每口井着陆、完钻特点,应用地质模型和预测公式,对Ⅱ期开发井着陆、完钻位置给出建议。该研究成果在X区块水平井实施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储集层钻遇率,为应用水平井开发层状构造油气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上油田井距大、井网稀、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L14油田古近系文昌组文五段为例,提出“层次约束、分级解剖、模式拟合、井震互馈、多维联动”的陆相辫状河三角洲储集层构型表征方法,运用分频RGB融合技术,表征储集层构型单元,并在储集层构型划分的基础上,预测优质储集层。结果表明,研究区三级构型单元为复合分流砂坝,四级构型单元为分流砂坝、分流河道和辫状河道;四级构型单元具有3种垂向叠置样式和2种侧向拼接样式;岩石矿物组分和构型单元对物性起主导作用;文五段以Ⅰ类储集层为主,多分布在分流砂坝内部;Ⅱ类储集层主要分布在Ⅰ类储集层的外缘,连续性较差;Ⅲ类储集层通常与Ⅱ类储集层伴生,连续性最差;由分流砂坝中心向分流砂坝外缘,再到分流砂坝间的分流河道和辫状河道,储集层品质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构造建模是岩性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精准的地层格架模型是储集层相模型和属性模型建立的根本保障。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复杂断块油藏构造建模比常规岩性油藏构造建模要复杂得多,构造模型的建立成为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复杂断块的特征及常规三维地质建模流程,提出适用于复杂断块油藏构造模型建立的"点-线-面-体"四步法构造建模技术,详细阐述了其操作流程,并针对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藏,运用该技术建立了符合复杂断块地质构造特征的三维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隐蔽油气藏勘探对三维可视化技术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复杂地质界面的三维显示、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相互印证和三维可视化成果的人机交互等方面。通过对油气勘查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平台,通过对成果、三维建模、三维显示和评价过程的反复修正,实现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其中,三维建模技术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快速构造三维曲面;三维显示技术包括多个三维图层的联合显示和三维贴图显示技术;三维操作包括三维旋转、平移、飞行模拟等一系列三维图像显示方法。将上述技术综合应用于金湖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河流相储集层定量建模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胜利油田孤东油田七区中开发单元为例,从研究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地层格架、储集层特征及流体性质、储集层非均质性和单井模型等入手,探索应用综合理论和技术进行储集层随机建模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针对河流相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对多种建模方法进行了二维、三维对比研究和分析,认为批示模拟方法是河流相储集层定量建模的最优方法。用该方法建立了该区馆陶组上段河流相储集层的定量地质模型,经油田生产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垦71井区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李阳 《石油物探》2008,47(2):107-115
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在油田滚动勘探与开发的储层描述、精细地质建模中发挥蕾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油藏地球物理中相关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展。但针对处于开发中后期老油田剩余油预测的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研究还很少。为此,开展了包括地质、地震、测井、岩石物理、油藏建模、油气歼发等多学科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字三分量检波器采集的二维多波地震、井间地震、三维VSP等资料高分辨率成像的基础上.发展了两项综合应用技术.即提供储层三维空间精细地球物理属性模型的多资料井震联合储层反演技术,以高精度构造解释与储层解释为基础的多尺度资料匹配确定性油藏建模技术。在胜利油田垦71井区应用油藏综合地球物理技术预测剩余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预测结果实施了5口补孔改层措施井,部署了13口新井.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相符.预计可提高5%的油气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储层地质模型10年   总被引:65,自引:10,他引:55  
裘怿楠  贾爱林 《石油学报》2000,21(4):101-10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经历了从手工作图到完全三维可视化的整体地质模型的建立。同时,在储层预测方面,也开始由一般的地质统计向随机模拟和预测的方向发展。在另一方面,为了建立更加准确可靠的地质模型,发展适合于我国陆相碎屑岩储层的预测方法,近年又开始了储层地质原型模型的建立和积累陆相碎屑岩储层的地质知识库,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并且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预期将对我国储层表征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回顾我国储层地质模型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定量概念模型的建立;(2)地质模型的快速发展阶段;(3)地质模型的重点发展阶段;(4)储层露头精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石油地震储层研究是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和储层地质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结合储层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最新动态,进一步定义了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概念,厘定了其研究思路、核心内容与技术方法体系。认为岩石地球物理实验是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基础,而储层地质研究、储层地球物理模拟与方法实验、储层地震地质解译及表征和储层综合评价与建模则是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4个基本研究步骤,简称为"四步法",并提出了测井分析技术、岩石地球物理模拟实验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流体预测、储层建模和三维可视化是石油地震储层研究的6项关键技术。将石油地震储层研究"四步法"应用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实现了碳酸盐岩缝洞体定量化三维空间表征与建模,有效提高了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导向钻井信息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现实(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地震资料的交互解释、储层模型建立、钻井轨迹设计以及海上平台设计等领域。为此,尝试将其应用到导向钻井领域中来解决导向钻井中地层、井眼轨迹、靶点、设计轨道以及实钻轨迹等钻井对象的三维可视化问题,以期提高钻井人员对地层构造及储层特性的判断力、钻头在储层内轨迹的控制能力等,进而提高钻井成功率。为此,详细阐述了钻井对象的虚拟现实建模方法及其三维可视化的实现技术,并给出了一个三维可视化的示例。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国内储集层地质模型不确定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地质储量和可驱替储量为定量指标的三维储集层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储集层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源于建模本身和储量计算两方面,着重分析了相建模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采用实验设计抽取了一组地质概念模型描述储集层地质特征的所有可能,定量分析了不确定性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掌握了主要不确定性因素的统计特征。以主要不确定性因素一储量的多项式响应曲面代替建模过程,采用蒙特卡罗法计算了储量概率分布,评价了储量风险。综合考虑储量规模、储集层连通性和发生概率,提供给油藏数值模拟一组优选的模型实现。图5表2参17  相似文献   

19.
�³�����ɳϪ�����������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油气田勘探评价和开发阶段,储层研究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为目标,这是油气勘探开发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储层研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体现。油气藏描述的最终结果是油气藏地质模型,其核心是储层的地质模型,广义的储层模型包括构造模型、储层属性分布模型及流体分布模型,故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井等资料建立广义的储层模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油气藏描述。在川西新场气田沙溪庙气藏的储层随机建模中,对非连续的类型变量(岩性)和连续的随机变量(储层参数),分别采用了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和序贯高斯模拟方法。首先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求得砂体的空间展布,然后将泥岩范围屏蔽掉,只在砂岩范围内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对孔、渗、饱等参数进行模拟。应用Jason软件中的随机建模工具,建立了新场气田沙溪庙气藏储层定量的三维储层参数模型,实现了油气勘探开发深入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储层研究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AHDAB油田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前陆盆地的中部地区,主要产油层为白垩系的碳酸盐岩储层。该油田主要由5套油层组成,其中上白垩统有4套油层,下白垩统有1套油层。1997年,在该区进行过多次勘探工作,拥有710km的二维地震资料和7口井的测井资料,发现了5套产油层,但对油藏控制因素认识不清,无法制定准确的开发方案。本文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对该区全部二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精细构造解释、速度场研究、测井资料的储层综合评价、多井约束反演,最终通过确定性最小表面张力建模方法完成了5套主要油层的三维构造模型和储层的三维属性模型,指出本区的油藏类型为构造、储层物性控制的层状边水复合型油气藏,并提供了3口评价井井位。将所建立的三维油藏属性模型输入油藏模拟器,便可对油藏进行动态模拟,从而指导油藏开发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