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互联网变革的进程中,有两个相关方面的变化值得引起重视。一是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变化,即互联网内在性变革,比如:从人际互联网走向物际互联网(物联网),从固定互联网走向移动互联网。这些互联网自身接入方式和接入范畴的改变为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二是互联网为诸多传统产业领域所带来的变化,即互联网的外在性变革。其所引发重要变革的领域之一就是金融领域。近年来,互联网和传统金融领域的融合已衍生出一个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领域。在互联网金融的  相似文献   

2.
面对传统行业创新发展,“互联网+”成为继“互联网思维”之后,各行业谈及改革必提的又一大热词.在经济新常态与深化金融改革下,势必会带来新的经济结构、新的金融创新、新的商业模式,这将同时为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的协同效应往往可以做到边际效益递增,为商家带来巨大的利润,而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支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支付核心。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该文将对现有移动支付商业模式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深入揭示其所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整合以及利润最大化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不足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其通过信息透明化、操作高效化、安全保障化等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者与企业融资者进行对接,解决中小做企业融资难题,努力成为我国金融服务的有效补充。我国耳联网金融异常火爆,企业要想在互联网金融中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就必须了解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历史和现状,才能够把握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出现的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这种金融模式下,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可以达到与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也是一种更为民主化的,非少数专业精英控制的金融模式。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点以及如何更好地去实现发展。  相似文献   

6.
移动金融结合了金融服务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接受与认可。首先列举了目前移动金融所包含的业务,介绍了移动金融业务从狭义到广义的变化。从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公司这两个角度阐述了现阶段移动金融的主要模式,并分析了每一种模式下现阶段的情况,给出了"社交金融"的详细定义。最后指出目前这几种模式在推广移动金融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空间已成为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战略空间。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信息安全问题已从PC端延伸至手机终端。手机信息安全问题已发展成为云、管、端的三维信息安全问题。本文通过阐述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信息安全的基础概念、存在问题和价值,深入探讨电信运营商在新安全形势下的可走之路,最后对海南移动的手机信息安全发展之路给出应对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电信快报》2014,(5):1-2
<正>如果说从去年以来互联网的热门话题,互联网金融理所当然榜上有名。以阿里金融余额宝横空出世以及腾讯、新浪、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金融业为标志,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第三方支付、网络小贷、网络理财、P2P网络信贷、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形态发展迅猛。余额宝、微信理财通借助各自优势在传统银行的地盘攻城掠地,以井喷之势增长;"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大把烧钱掀起抢客大战,其背后是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争夺移动支付入口的跑马圈地。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杨涛认为,互联网金融从未颠覆过传统金融,只是对传统金融在功能上进行升级和完善在10月12日举办的首届中国科技金融促进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做了名为"新技术引领下的金融体系变革及支付市场创新"的主题演讲。其中,就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功能,以及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和挑战,杨涛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已经开始对既有金融模式产生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0.
舒文琼 《通信世界》2014,(33):16-16
作为融合金融、通信、互联网三大领域的移动支付,近年来一直在三大阵营的博弈与妥协中按部就班地发展。从过去的情况看,上述三大阵营势均力敌,无论哪一方均未能在较量中明显胜出,更没有哪一方能够取得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相似文献   

11.
林婧 《中国新通信》2011,(19):42-43
"终端被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突破口,其竞争已超越了传统移动通信的竞争模式,成为内容应用、操作系统、芯片、时尚设计的复合型竞争,其中‘,内容+终端’成为移动互联网一种重要的竞争模式。"面对本届通信展扑面而来的智能终端搭载移动应用的展示形式,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所副所长徐玉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她同时指出,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和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终端被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突破口,其竞争已超越了传统移动通信的竞争模式,成为内容应用、操作系统、芯片、时尚设计的复合型竞争,其中,‘内容+终端’成为移动互联网一种重要的竞争模式。”面对本届通信展扑面而来的智能终端搭载移动应用的展示形式,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所副所长徐玉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她同时指出,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和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数据     
我国移动支付规模去年增长率达707% 8月1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1.25亿,同比增长126%;去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率为707%,远高于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等增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二者逐渐走向融合,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发展。从终端、网络和业务看,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通信网络。 过去一年多来,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创新成为全球信息通信领域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围绕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模式创新和全球性战略竞争与布局已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     
张倩 《数据通信》2014,(4):44-45
推荐理由:2013年,互联网金融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从传统金融业的逐渐蜕变到互联网企业的勇敢尝试,从金融服务的不断完善到用户自金融习惯的逐渐形成,从余额宝用六天达到100万用户数到创意动漫项目在众筹网站获得超过百万的投资,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丰富的业务形态、创新的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参与主体。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生态体系,同时也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促进信息消费增加了无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2017年被称为是"新零售元年"。伴随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新兴电子支付成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发展方向,手机支付已成为一种趋势,各类简易新型支付形式不断涌现。然而,简单快捷和资金安全总是以彼此为代价。越简易快捷,支付安全系数就越低。文章对当前移动支付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17.
首先阐述了国内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接着分析了运营商做移动支付业务的优势、存在的问题,指出运营商以竞争为基调的经营思维是导致移动支付等互联网业务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改变经营思路,建立运营商移动支付产业联盟发展移动支付以及其他互联网业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经济的兴起,第三方支付业务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支付结算的信用中介,现在它还兼具了投资理财功能,这一切都改变着传统金融业态。本文以“余额宝”的推出将刺激金融创新加速为背景,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归纳了第三方支付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三种方式,最后得出传统银行与第三方支付间可以竞争式合作,共同促进创新金融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媒介移动端APP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重要部分,由于手机APP市场竞争激化,使得运营优化改善用户体验成为了决定智能手机APP发展的高度、强度和速度的重要命脉。本文以微信为例,基于用户体验的角度并运用互联网爬虫技术探究社交类APP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随着3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渗透,移动互联网用户正在爆发式地增长,移动支付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也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移动支付标准逐步确立、国家宏观政策协调的背景下,移动支付产业链逐步明晰。各参与主体将围绕着打造开放的移动支付平台逐步确立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移动支付产业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