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应对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目前在基层监管执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免疫学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以及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PCR技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等技术。本篇综述对上述技术的检测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还对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领域极具有发展前景的双功能抗体检测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文章分析了目前食源性致病菌快检的技术瓶颈主要在于所有快检技术的建立很难绕过致病菌富集和分离的过程,这一步骤很大程度上延长了食源性致病菌快检所需的时间。研发高效、快速的致病菌富集分离技术是真正实现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4.
5.
7.
8.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对保障食品安全尤为重要。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中,分子生物学技术因特异性强、精准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nuclear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AA)、基因芯片(gene chip,GC),并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现状、适用范围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对未来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一种应用近红外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快速检测食源性甲型肝炎(甲肝)病毒的方法。采用近红外荧光染料标记甲肝病毒单克隆抗体,将甲肝病毒多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 G多克隆抗体喷涂于硝酸纤维膜上分别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量控制线(C线),研制检测甲肝病毒的近红外免疫层析试纸条及配套标准物质。研究表明,所建立的近红外免疫法对检测甲肝病毒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最低检测限为1μg/m L,与肠道病毒71型(EV71)、腺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无交叉反应。效果评价试验发现,与传统检测方法和胶体金法相比较,所建立的近红外荧光法检测时间最短,检测限低于胶体金法。近红外荧光免疫层析技术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可用于食品中甲肝病毒的高效检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食物和水作为传播基质的诺如病毒(NoV)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急性肠胃炎,但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只能通过快速检测在早期筛查识别NoV,从而预防NoV的传播并及时做出干预措施。传统的检测方法耗时耗力,操作繁琐,不利于NoV的即时检测,因此NoV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成为研究者不断探究的问题。目前已有一些快速检测方法的报道,但由于NoV体外不可培养的特性,很难进行方法间的试验比较。因此,本文针对目前报道较多的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梳理,综述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传感器等技术在NoV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从方法的检出限、检测时间以及优缺点等进行了整理比较,以期为将来NoV的现场快速检测及后续相关新型检测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涵盖了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分析和生物传感器等多种技术。免疫学方法如免疫层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广泛应用于食品中病原菌、毒素及药物残留的检测, 能够快速识别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则以其高效的DNA扩增能力, 成为检测食品中微生物和转基因成分的重要工具。化学分析方法通过光谱技术实现对食品成分的快速、无损检测, 生物传感器则结合生物识别元件与物理化学传感器, 提供灵敏、便捷的检测方案。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快速检测方法将朝着集成化、微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为保障消费者健康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探讨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旨在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者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推动快速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