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聚集的场所,探索历史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及长时期农村居民点变化规律可为复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参考。文章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区,以地方志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历史文献解读并设计古今地名匹配算法,实现了对明清时期4个历史断面下苏州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定位;通过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泰森多边形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了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志记载的历史居民点虽难以与当前通过测绘形成的农村居民点图斑进行直接对应,但可反映当时农村居民点分布总体格局;(2)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基本保持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格局,并呈现出常熟市—苏州古城与常熟市—昆山市两条发展轴线。与现代多核结构特征相比,核心—边缘结构较不明显;(3)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就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以苏州古城为中心,随时间推移逐渐聚集的趋势,这与当前以苏州市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的阶梯格局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指出高度城市化地区面临着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建设二元化的矛盾,阐明了对这类地区开展农村居住模式研究的意义.以天津市塘沽区为例,通过对涉农地区的抽样调查,系统分析了高度城市化地区现状农村居住特征及存在问题.根据农民意愿,探讨了以农村居民点数量调整和用地优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居住模式.最后,提出了居住模式重构的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是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农村居民点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利用2009、2014年遥感解译数据,运用ArcGIS等软件定量研究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空间布局及动态变化方面的特征,并进行了综合区划。研究表明:(1)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明显的低值空间集聚,空间分异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农村居民点形状方面,研究发现东南部地区居民点的连接度大于西北部地区,呈现蔓延分布的状态。(3)铜山农村居民点空间整体离散,局部方面呈现"东疏西密"的分布特征。(4)铜山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处于较快变化当中,并且存在着较大空间差异性。(5)以乡镇级行政单元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低密度团簇状一极速变化区、高密度小团块状一快速变化区、低密度大团块状一较快变化、高密度点状一缓慢变化区。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布局和用地调控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分析上海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与人均指标的空间布局及演变特征,辨识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发展规律,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法、聚集度指数法、回归分析法、空间热力图分析法。研究结果: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道路河流指向性明显;农村居民点规模、全域聚集度、耕地聚集度、非农人口分布、人均用地指标分布均呈现圈层布局特征;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大部分规模不变。研究结论:亟需编制多层级村庄规划;近郊以及西南部区域是上海农村居民点聚集度高和非农人口比例高的区域,应是宅基地城镇化的重点区域;远郊人均用地指标高,应是农村保护保留整治更新的重点区域;上海居民点用地减量化政策亟待突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湘中丘陵地区的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该类型区域优化资源要素布局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两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的方法识别不同尺度居民点变化特征,通过空间自回归模型探讨居民点布局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长株潭地区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6.
浅析新疆农村居民点整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农村居民点现状新疆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绿洲中,受历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居民点多为自然村,主要表现为散、乱、脏、差,其主要特点是:人口规模较小,用地总量偏大1996-2003年,新疆农村居民点面积呈上升趋势,与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下降趋势正好相反。新疆现有7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 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 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 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 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 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 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 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 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 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 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 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 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 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 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 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 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 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 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 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改进的生态敏感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建设条件适宜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台塬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扩建、原规模整治、逐步搬迁三种策略,四级居住模式,并结合土地整治工作,对各居民点建设进行空间引导和用地控制.  相似文献   

9.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城镇而言的地域概念。本文所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农村村民用于建造住房以及与居住生活有关的建筑物和设施用地。  相似文献   

10.
一.项目开发背景 北京市永乐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9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市级开发区1993年5月(93)首规办规字第74号文件批准了开发区总体规划方案总体规划面积46km^2,远期规划面积10km^2。凤河以南15km^2为起步区。2004年在国家四部委整顿土地市场中.开发区被北京市定为全市28个被保留及拟保留的工业园区之一。在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永乐店地区被确定为北京市城市发展空间的预留用地。  相似文献   

11.
2000年以来,天津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显著。本文运用RS和GIS技术,对天津市郊区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提取和解译,并在此基础上以建设用地的发展特征为研究主体,对建设用地总体数量变化特征,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以及各类土地利用相互转化关系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论为:天津市郊区建设用地大幅扩张,增长过程经历了快速(2000-2010)以及减缓(2010-2015)两阶段,水域和其他用地不断减少;其中2005-2010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活跃,而建设用地大面积增加主要来源于耕地为主的其他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则在小幅增加后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乡规划的价值导向由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转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得处于城市建成区外围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价值日益凸显。本文围绕秦岭生态保护问题和山区农村发展问题,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采用核密度法、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商洛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并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优化。在传统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中增加了耕地规模、学校、医疗点和农村居民点规模四个维度参数,以提高适宜性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在居民点优化中增加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保护农田、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四个因素的考量。研究表明:(1)商洛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典型山地居民点分布特征,受地形因子影响明显。在地形变化大的地方,居民点分布较破碎,地形变化小的地方,居民点面积大,呈现片状、带状分布。(2)商洛市农村居民点整体布局不利于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比较紧张,生态环境压力较大,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优化。(3)经优化后商洛市就地城镇化类、重点发展类、控制发展类和迁移合并类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2.66km~2、162.01km~2、63.29km~2、43.80km~2。  相似文献   

13.
董禹  安淇  董慰  谭卓琳 《中国园林》2023,39(5):116-121
低碳发展背景下,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优化被 视为降低城市CO2浓度的有效途径。为深入了解城市生态用地 空间格局和其对CO2浓度的影响关系,尝试构建了低碳目标 下耦合优先尺度与空间格局特征识别的城市生态用地规划优 化综合研究框架,并以哈尔滨市为例,提取与计算了2000— 2020年城市生态用地与CO2浓度的多年空间分布数据。基于 多尺度的景观格局指数与CO2浓度相关性变化,识别研究二者 影响关系的优先尺度为10km。在优先尺度下,通过划分城市 生态用地空间格局类型单元、筛选特征指数,明确高碳汇单元 内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特征与阈值范围,并以此提出了城 市生态用地合理发展与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城市低碳 规划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松花江流域是国家重要的农业基地,科学认知松花江流域吉林段农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能为优化国土空间、提高地区耕地利用效率等提供依据。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界定出农业生产空间,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等研究方法从数量和空间上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吉林段)农业生产空间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里,农业生产空间转为其他类型空间的面积为934.93km2,其他类型空间转入面积为1092.7km2,整体农业生产空间动态度为正,农业空间面积从2000—2020年整体上处于持续增长趋势,主要转换空间为绿地生态空间与乡村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5.
当前城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构建县域城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资源存量和空间资源制约的情况下,挖掘城乡空间资源,优化空间结构,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安徽省繁昌县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以人口、用地、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主要指标的指标体系对其农村居民点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为主要依据,对繁昌县农村居民点体系进行重构,并对重构居民点体系发展进行分阶段、有步骤的发展引导。  相似文献   

16.
正住房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节点,对人们的生活成本、子女教育、就业机会等也产生一定间接影响。无论是因城乡差异造成农村区域人口向城市区域集中,还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指标空间调控政策推动下农村居民点整治形成的异地安置和城镇化建设,都促使城市内部形成住房价格不断攀升和中低阶层居住困难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09—2016年的山西省农村人口统计数据和自然资源部网站公布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在7年的时间跨度中,山西省农村常住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引入脱钩模型,探讨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主要结果如下:7年间,山西省农村人口数量以1.96%的年均减少率持续减少,由1851.27万人减少到1612万人;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以0.65%的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由5400平方公里增加到5649.3平方公里;2009—2016年,山西省农村人口数量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现出“强脱钩”状态。除省会太原市呈现“扩张负脱钩”状态外,其他10个城市均呈“强脱钩”状态,耦合关系失调,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温岭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项目位于温岭市老城区西北部.总用地面积10km^2。规划用地由城市8大组团中的城西.城东、横峰和凰山4个组团组成.未来将承担整个温岭市的城市中心功能,兼具休闲娱乐、生活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建设用地的永续利用和合理扩张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空间规划改革的重要内容.现有的研究往往从城镇扩张、土地非农化等角度分析建设用地的整体演变规律,对于用地结构、空间特征的关注往往不够.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城镇和农村建设用地扩张相对独立,需要将两者统筹起来,分析城镇、农村和工矿建设用地各自空间格局和增长趋势的特征.选取我国城镇化较为迅速的首都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2000-2010年间的空间数据为基础,从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分布、结构比例、增长趋势、内部结构变化等几个方面总结其演变规律,并从空间管理、内部转换、政策工具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项目——天津中新生态城将在天津滨海新区启动建设,这是一座兼顾环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三大元素的现代化城镇,总规划面积达30万km^2,建设用地25万km^2,将有35万居民居住,建筑物全部使用环保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等生物能采集装置遍布街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