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化学吞吐开采稠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化学吞吐是稠油油藏开发的一条新途径。该方法是将化学吞吐液从原油生产井注入油层,利用化学吞吐液与原油之间的低界面张力特性,使高粘度的稠油乳化,产生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状液,增加原油流动性能,提高油井产能来增加原油产量。本文通过实验室试验筛选出了STQ-1化学吞吐液配方,并对配方在实验室进行了评价。该配方与胜利油田某种原油具有超低界面张力,低于1.0×10-3mN/m,具有良好的原油乳化降粘效果和粘土稳定性。室内吞吐模拟试验表明,该吞吐液能起到良好的吞吐采油作用。在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进行了现场吞吐实验,取得了成功,使油井从吞吐作业前的日产油0.2t增加到1.4t,在注水转注前累计增产原油60.0t。  相似文献   

2.
蒙古林砂岩油藏地层温度45℃,地下原油粘度124~233mPa·s,层间变异系数0.79~0.99,为低温普通稠油油藏。该油藏采用反七点法注采井网,井距为300m。1989年10月全面投入注水开发,1991年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开采。为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效果,确定在蒙西块开展聚合物驱油先导试验。经过两年来的矿场试验,试验区已有8口油井见效,有效率达80%,累计增油1.6×104t,注完第一个段塞后每吨聚合物增油108.9t。该项技术在低温普通稠油油藏应用获得成功,效果显著,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3.
方法将双管采油技术改造完善并用于稠油热采井,应用管式泵实现重复性不动管柱注采转换。目的提高原油产量和油汽比,减少作业工作量。结果双管吞吐工艺技术在河南油区共应用30口井,累计增油91385t,投入产出比达1∶7。结论稠油热采双管采油配套技术为河南油区浅、薄层稠油开发提供了一套新的开采工艺,应用该技术可提高稠油开发后期油井回采水率,增加采油量,满足了稠油热采井高周期吞吐的工艺需要,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生物吞吐技术开采稠油、特稠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家油田冷43块S1+2油层稠油属特稠油,50℃脱气原油粘度在10 000mPa@s以上.通过优选的假单胞菌L1,LH-18与短杆菌HY-21对冷43块8口油井进行吞吐试验,共增产原油947t.单井最长有效期超过6个月,最高增产原油280t.该研究拓宽了微生物采油在稠油油藏中应用范围,为稠油、特稠油的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开发效果,胜利油田引进了压裂防砂技术。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压裂防砂技术增产及防砂的内在机理,明确了该技术对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具有较强适应性;开展了压裂防砂施工工艺优化,确定最优造缝长度为70 m,优选0.425~0.850 mm陶粒作为支撑剂,合成聚合物压裂液作为施工用液,前置液用量比为35%~45%。2013年压裂防砂技术在胜利油田草13区块现场试验15井次,油井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5.4 t,与挤压充填防砂井日产油相比,单井增产1.8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场要求。压裂防砂技术对于低渗敏感稠油油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可为该类油藏高效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气—汽发生器装置可提高中质稠油油藏的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民 《钻采工艺》1999,22(5):43-46
气- 汽发生器装置是一种新型热采设备,该装置产生的气- 汽混合物主要成分为 N2 、 C O2 及水蒸汽。设备具有的能力:产生压力16 M Pa ,温度250 ℃~300 ℃。利用该设备在曙光油田杜66 块中质稠油油藏进行了气- 汽段塞驱工艺试验,试验期为65 天,设备运行1 106 小时,注入压力7 M Pa ~8 M Pa ,注入温度200 ℃~250 ℃,井口压力6 M Pa ,累计注入量72 ×104 m 3 ,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开采效果。井组日产液由试验前的142t 上升到485t ,日产油由17t 上升到292t,含水由84 % 下降到39 % 。此项工艺技术的试验成功不仅为中质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热采后期的开采方式转换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为中质稠油油藏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桩西油田的油井特点,选用两种微生物菌种Para-Bax.s和Ben-Bac。介绍了这两种微生物菌种的作用机理,应用条件。通过10口油井的现场应用,表明两种微生物具有较好的清蜡、防蜡作用,对碳链具有一定的分解作用,增产节能效果明显,有效率80%,平均单井日增油2.1t,增幅达24.6%,累计增油2181t,有效期长,产出投入比为3.9∶1,该项试验首创了微生物采油处理深井、高温,高含蜡原油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天然混合羧酸盐在三次采油和稠油降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由天然油脂下脚料制成的天然混合羧酸盐的性能,重点叙述了它作为表面活性剂与碱和聚合物组成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在三次采油时,对不同酸值和不同水质的原油,采用不同配方的驱油体系和现场试验增产原油的情况,同时介绍了天然混合羧酸盐可以降低高稠油粘度,用于稠油的开采。  相似文献   

9.
针对哥伦比亚圣湖油田稠油油藏开发进入中后期,存在老井产量递减率大、新井产能不足、热采效果变差、高含水率井增多、增产措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通过室内试验优选发泡剂和氮气与蒸汽注入比的基础上,对泡沫调剖工艺和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分析生产情况,制定了适应不同区块的稠油注汽转周最优时机图版;进行了高含水率水平井堵水试验。泡沫调剖8井次,平均单井日增油4.4 t,累计增油4 575 t,预计增油超8 000 t;氮气辅助蒸汽吞吐井11井次,平均单井日增油2.4 t,累计增油3 124 t,预计增油超5 000 t;Girasol区块实施优化转周后,周期递减率由18.5%降至15.0%,三个月累计增油5 680 t;A9井堵水后,含水率由100%降至65%,增油303 t。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以上增产技术措施适用于圣湖油田稠油油藏,应用以后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且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掺稀降黏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塔河超深层稠油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油藏具有双孔隙网络特征,非均质性严重,埋藏深,温度高,原油在地层条件下黏度小,地面条件下黏度大,开采难度大.为此,在分析稠油黏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选出了掺稀油降黏开采方案.利用节点分析方法,建立了掺稀油降黏的优化设计模型,编制了应用程序,完成了实例计算,并对掺稀降黏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掺稀降黏试验和现场应用,解决了埋深超过5 600 m的稠油储量动用问题,实现了常温下高黏度稠油的举升和集输.掺稀油降黏技术目前已成为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开采的主要采油工艺和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辽河油区高升油田稠油气顶气窜严重影响泵效的问题,进行了长冲程稠油防气泵及其系列化研究,改变了传统的游动凡尔系统结构,扩大了其流道面积。经现场应用23井次,取得了单井增油5.06t/d.提高泵效8.93个百分点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低渗稠油油藏室内驱油效率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河油田某低渗稠油区块为对象,对低渗稠油油藏室内驱油效率试验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考察了各试验条件对含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的影响,从而找到适合低渗稠油油藏驱油效率试验的条件及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常规饱和油方式已不适合低渗稠油油藏,提高饱和油温度、降低饱和油速度、增加饱和油老化时间有利于试验岩心含油饱和度接近真实油藏,从而使驱油效率接近于实际采出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鲁克沁油田提液增产,针对其超深稠油油藏的特点和深层稠油采油技术现状进行分析,采用试验电潜泵提液井筒举升工艺,增大了油井生产压差,同时在研究和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空心抽油杆井筒掺稀油降粘、防砂电潜泵提液采油工艺配套技术.现场实施表明,单井产量大幅度提高,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该技术为超深稠油油田中高含水期实现经济高效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稠油热采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稠油热采技术进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过去5年中,中国的稠油热采技术是到了新的发展,蒸汽吞吐开采仍然是稠油开采的主要技术,不同类型的稠油及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规模进一步扩大,注蒸汽的工艺技术又有新发展,自1993年热采原油产量超过1000万t后,到1997年稳定在1100万t,全国投入注蒸汽开发的稠油储量超过8亿t,油井总数超过9000口,西部浅层稠油油田已部分转入工业性蒸汽驱开采,东部深层油  相似文献   

15.
方法采用增大油管直径和下加重杆技术,来减少油流上升阻力和增大杆柱下行动力。目的解决红一区浅层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抽油生产中光杆下不去的问题。结果在红浅稠油区进行了加重杆与φ88.9mm油管现场试验及应用,共下加重杆133井次,增产油21014t,下φ88.9mm油管58井次,增产油9841t。结论采用增大油管直径和加重杆技术可明显减少光杆打架现象,延长有效生产时间.提高蒸汽吞吐效果。  相似文献   

16.
稠油物化降粘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降粘工艺技术,该技术利用物理和化学2种降粘方法,在现有的注蒸汽开发工艺技术基础上,采用滴注技术将超稠油乳化剂随蒸汽同步注入油层,利用声波振动的方法使其混凝,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化液,从而实现稠油在地层内的降粘,有效降低原油在地层井稠中的流动阻力,以达到降粘增产的目的。经现场应用证明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针对桩西油田强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单井产液量高、含水率高、开发效果差、剩余油动用难度大的问题,进行了底水稠油油藏复合增产技术研究。利用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可视化试验,分析了底水油藏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同时针对单一二氧化碳驱易指进的问题,优选发泡剂和稳泡剂,研制了增黏型泡沫体系,并配制了乳化沥青堵水剂以封堵高渗透通道,形成了包括二氧化碳吞吐、增黏型泡沫体系和乳化沥青堵水剂的水平井复合增产技术。复合增产技术在桩1块底水稠油油藏应用7井次,平均含水率降低27.5百分点,累计增油量3 205 t,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现场应用表明,复合增产技术可以解决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含水率高、剩余油动用难度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冷家堡油田冷37块超稠油热采工艺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辽河油区冷家堡油田深层超稠油特点,提出应用注化学添加剂辅助蒸汽吞吐热力采油方案,优化设计注汽、采油工艺,形成配套稠油开采技术,并在冷37-40-18井进行矿场试验,成功地把超稠油采到地面,日产油20~40t,为开采超稠油提供了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从化学驱油技术、稠油热采技术、注气驱油技术和微生物驱油技术4个方面,对中国石化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了概述,归纳了各项技术的适用条件、应用结果及存在问题,并讨论了中国石化提高采收率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方向。研究结果指出:化学驱油技术已成为中国石化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主体,其中的聚合物驱和二元复合驱已成熟配套,并实现规模化应用。非均相复合驱技术在孤岛中一区聚合物驱后油藏试验成功,预计可提高采收率7.3%。在稠油热采技术中,热化学吞吐、井网加密和普通稠油水驱转热采技术已推广应用,蒸汽驱和热化学蒸汽驱技术仍处于工业化试验阶段。注气驱油技术和微生物采油技术处于现场试验阶段,且均已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中国石化提高采收率技术工业化应用的方向是继续研究适应复杂油藏条件的驱油剂、驱油体系和流度控制技术,并对成熟技术进行组合应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超临界蒸汽驱开发技术的增产机理和效果预测缺乏定量研究的问题,运用物模数模一体化的方法,在增产机理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超临界蒸汽驱增产机理的数值模拟等效表征研究,并分析了驱替过程中原油热裂解和岩石溶蚀作用分别引起的原油组分和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特稠油在超临界蒸汽热裂解作用下黏度下降,约为原始值的26%,沥青质与胶质在一维驱替初期开始热裂解为轻、中质组分,并伴随焦炭沉积于产出端附近;岩石在超临界蒸汽溶蚀作用下渗透率最大增幅为22%,一维驱替过程中注入端附近温度在亚临界区与超临界点范围内,是溶蚀效应发生的主要区域;特稠油油藏超临界蒸汽驱开发较常规蒸汽驱开发可提高驱油效率达15.9个百分点。该研究为海上特稠油油藏超临界蒸汽开发可行性论证及方案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