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网络用户数量和所需业务的增多,宽带接入技术发展很快,文中分宽带有线接入和宽带无线接入两种方式介绍了几种主流的宽带接入方式,并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宽带接入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铜线接入向。有线铜退光进,无线宽带移动化,有线无线相互补充。实现无缝接入。的目标演进。光纤宽带是固网宽带接入发展的必然选择。光接入面临多重挑战,需要综合考虑建设与运营维护、无源光网络光线路终端容量设置、光纤宽带对无源光网络(PON)光网络单元的要求、光纤宽带设备的管理、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多业务承载对业务控制层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用户数据业务量的迅猛发展,以ADSL为代表的有线宽带接入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宽带接入网市场上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但在缺乏有效的有线接入手段的地域内,无需光纤或双绞线等线缆资源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得到了运营商的青睐,通过架设无线网络,用户同样可以便捷地接入到宽带网络。  相似文献   

4.
黄芬 《通信世界》2007,(20B):16-19
电信网发展到今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呈现出宽带化、IP化及业务融合化的趋势。电信网宽带化首当其冲的就是接入网的宽带化。近几年,为了适应网络和业务宽带化的要求,接入网的宽带化加快了步伐,正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凸现出区别于其他专业网络最鲜明的特点。宽带接入技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种,有线接入技术的主流是基于电话线的数字用户线(DSL),基于光纤的宽带光接入技术,基于铜线的HFC和基于五类线的LAN。这几年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是有线接入,其中主力技术是DSL。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迅速普及,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也驶入陕车道,其中Wi-Fi,WiMAX等技术已经风靡全球。[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宽带接入技术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带接入技术可以分为有线宽带接入和无线宽带接入两大类(见图1)。其中,有线宽带接入技术根据所用介质的不同,又分为光纤接入技术、铜缆接入技术和基于其他介质的接入技术: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可分为移动无线接入技术和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相似文献   

6.
光纤接入规模推进对网络架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宽带接入网组网架构 随着电信网络向NGN的不断演进和IP化的发展趋势,接入网正朝着宽带化、IP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如图1所示,宽带接入网是城域网业务接入控制点(如BRAS/SR)以下、客户网关之间实现多业务融合承载的实体,可划分为汇聚层和接入层.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论述了宽带接入对于固定和移动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重要意义,然后分别对固定宽带接入(深度光纤接入)和移动宽带接入(HSPA/EV-DO、LTE)技术进行了分析,对实现全业务的网络总体架构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实施宽带战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接入网的接入带宽和改善接入网的传输性能,世界上各电信设备制造厂商已经研究并开发了利用各种传输媒质相先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多种高速接入技术。总的来看,这些宽带接入技术可以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宽带接入发展趋势。对有线接入技术而言,根据传输媒质的不同,宽带有线接入技术可以分为铜线接入技术和光纤接入技术两大类。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叙述了交换式数字视频接入系统、全业务接入网两种宽带接入新技术,探讨了建设宽带接入网技术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全业务接入网是宽带接入网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络的发展经历了由窄带到宽带、由人工到智能、由单业务到综合业务的发展过程。随着近年来全球因特网业务的蓬勃发展,导致终端用户对局域网接入带宽的需求成摩尔定律增加。同时随着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下一代互联网业务陆续进入家庭,对局域网系统的带宽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曹启迪 《信息通信》2012,(4):226-227
运营商对将来宽带市场资源开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目标:增强无线数据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拓宽政企客户宽带接入、大力发展家庭小区宽带接入.因此必须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工作,将提升政企有线宽带接入作为重点投入资源,有针对性地适当地建设家庭有线宽带接入.为了推动全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了居民小区宽带接入网建设中GPON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21世纪宽带业务的飞速发展,就接入网的概念、光纤宽带接入技术,以及我国宽带接入网建设的几点建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且着重论述了光纤宽带接入技术的原理、性能指标及其应用;最后得出宽带接入技术要立足于光纤接入为基础,多种接入方式综合运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外,宽带接入技术和业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内,宽带接入对固网运营商的业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固网运营商主要的投资方向和业务收入来源之一。光纤接入是宽带接入技术的最终发展方向,但从经济角度和业务需求来看,宽带接入市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DSL、以太网接入、WLAN、WiMAX、光纤接入等多样化的宽带接入手段,并且这些接入技术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一、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1.DSL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1)作为第一代ADSL技术发展和完善的ADSL2/2 技术正逐步发展成熟在第一代AD…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 ,信息浪潮风起云涌 ,全球范围内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空前高涨。新数据业务、商务用户、住宅用户、互联网应用及电信市场的开放使业务经营者感到压力重重。光传输技术的成熟和宽带接入技术的完善 ,激发了电信运营业和电信制造业对宽带接入建设倾注大量的技术和资金。可以预计 ,宽带接入必将形成一个极为可观的市场。1 宽带接入技术以互联网业务为主的宽带业务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两种。短短的 2 0多年 ,数据交换技术已从固定带宽分配的DDN(TDM)、X .2 5(DPN)发展到帧中继 (FR)及异步转移模式 (ATM )。目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各种宽带接入技术开始涌现。其中,以ADSL为代表的有线接入技术发展最为迅速,ADSL已经成为家庭用户宽带接入的主要手段。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虽然没有像ADSL技术那样成为主流的接入手段,但是由于它自身的优点,在整个宽带市场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网络规模逐年扩张。本文将对我国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下一代宽带接入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信网技术》2005,(2):42-43
随着宽带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多媒体业务的出现,对下一代的宽带接入网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满足大容量、高性能、丰富业务开展的需要。因此,要求宽带接入设备从容量、性能、组网、管理、维护等多方面进行优化,甚至需要更新设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下一代宽带接入网》一文介绍了下一代宽带接入网的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组成下一代宽带接入网的三大部件,即智能终端、宽带多业务接入设备、多业务边缘路由器,并对这些设备的功能和特点进行了描述,为致力于该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宽带接入即用户可直接以宽带方式连接到Internet大网上,也可把Internet网络平台延伸到本小区(或酒店),即结合本地区的需求和特点把因特网络接入和应用平台建立在用户比较集中的小区,实现大多数用户的宽带网络接入和多业务应用本地化.在小区建立Internet接入和信息服务网络,开展小区多业务应用服务即可称为小区"宽带多业务应用平台",实现社区宽带网--家庭局域网为一体的统一系统平台.北京作为正在成长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现代化建设速度的加快,给北京电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提供宽带业务,占领市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宽带接入网络的不断发展,有线网络将由现有同轴技术不断通过引入光纤方式,最终采用全IP方式实现高宽带接入,光纤入户将是未来家庭的主要接入方式,但同轴接入和光纤接入在有线网络上会长期共存较长时间。本文浅析有线网络光纤入户。  相似文献   

19.
黄芬 《通信世界》2007,(20):16-19
电信网发展到今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呈现出宽带化、IP化及业务融合化的趋势.电信网宽带化首当其冲的就是接入网的宽带化.近几年,为了适应网络和业务宽带化的要求,接入网的宽带化加快了步伐,正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凸现出区别于其他专业网络最鲜明的特点.宽带接入技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种,有线接入技术的主流是基于电话线的数字用户线(DSL)、基于光纤的宽带光接入技术、基于铜线的HFC和基于五类线的LAN.这几年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是有线接入,其中主力技术是DSL.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迅速普及,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也驶入快车道,其中Wi-Fi、WiMAX等技术已经风靡全球.  相似文献   

20.
《通信世界》2002,(16):41-41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网通就致力于新一代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及提供全方位的宽带网络电信服务。目前,中国网通上海分公司在宽带接入网建设中采用了多种宽带接入解决方案、技术,业务模式基本上以包月计费为主。随着驻地接入网络建设不断发展,中国网通上海分公司的业务发展开拓方向越来越多,如CNC Connected,高等院校学生宿舍的宽带接入,高档酒店宽带接入等等。中国网通上海分公司逐渐感到依照传统的接入方式无法提供细分、贴身、完善的接入服务,对驻地网的建设提出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