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莫磊  陈伟  任菊 《计算机应用》2017,37(8):2168-2172
针对射频识别(RFID)二进制搜索防碰撞算法搜索次数多、通信数据量大等问题,在后退式搜索树算法和时隙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计数型双时隙RFID防碰撞算法CBS。CBS算法根据标签中的时隙计数器和阅读器收到的碰撞位信息对标签进行逐级分类搜索,并将应答标签分为两组,分别在两个时隙向阅读器返回数据信息;且阅读器仅发送最高碰撞位位置信息,而标签仅返回最高碰撞位以后的数据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和传统的后退式二进制搜索(RBS)算法相比,CBS算法搜索次数减少了51%以上,数据通信量减少了65%以上。CBS算法性能优于其他常用防碰撞算法,能大幅度减少搜索次数和数据通信量,提高搜索效率。  相似文献   

2.
主要针对RFID系统中标签的碰撞问题,在返回式二进制防碰撞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算法。该改进算法规定当标签发生碰撞时,将被识别标签UID从最高碰撞位开始的k bit UID值,通过计算重新生成2kbit数据返回给阅读器。该数据包含了原标签的k bit UID的值的信息,使得碰撞后阅读器依然能正确识别出该值,减少了命令搜索次数。最后通过仿真与其它改进的二进制树算法做了对比,证明该算法在阅读器寻呼命令和搜寻时间上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射频识别(RFID)系统中,存在阅读器与多个标签同时通信的碰撞问题,标签防碰撞技术是解决标签碰撞问题、提高标签识别效率的关键技术。在阐述传统二进制查询树算法(QT)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查询树标签防碰撞算法-动态二进制查询树算法(DQT)。该算法通过曼彻斯特编码,识别出碰撞位,从而动态改变查询前缀,使阅读器的查询次数与标签的通信量大大减少,提高了标签的识别效率。仿真实验表明,DQT算法在大量标签识别场合下比QT算法更具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射频识别( 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识别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进制码调制的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BCMA。对传统多叉树防碰撞算法进行改进,活动标签采用位编码技术把标签ID在多叉数中的位置信息调制到一个2m位的二进制数主控继电器(MCR)上,并把MCR回送给阅读器;阅读器采用位跟踪技术,定位MCR碰撞发生的数位,从而解调出活动标签的分组信息。阅读器对待识别标签的分组是确定性的,进而避免空闲时隙的产生,提高系统识别效率。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见的八叉树算法相比,BCMA算法使系统吞吐率提高168%。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超高频射频识别(UHF RFID)系统中出现的多标签碰撞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锁位的并行二进制分割(LPBS)防碰撞算法。利用曼彻斯特编码发送锁位指令,确定并提取碰撞位,不再传输非碰撞位信息;利用并行二进制分割技术,使得阅读器和标签可以进行一位标签应答。该算法减少阅读器和标签之间传送的比特数量的同时,减少了碰撞时隙。仿真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算法在吞吐率、时间延迟等方面优于传统的防碰撞算法。  相似文献   

6.
王汉武  于涛 《计算机科学》2018,45(11):66-69
针对传统自适应多叉树防碰撞算法在标签识别过程中存在的空闲时隙过多、阅读器与电子标签间的通信负载量过大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多叉树防碰撞算法( Improved Adaptive division Collision Tree algorithm,IACT)。该算法通过计算碰撞因子决定采用二叉树或四叉树。当采用二叉树时,若阅读器检测到碰撞位只有一位,则无需再次发送命令即可以直接识别出标签;采用四叉树时,阅读器首先发送一命令,要求标签返回最高两个碰撞位对应的编码,然后根据编码得到碰撞信息。在标签中加入计数器,使用最高两个碰撞位和计数器值作为查询命令,响应的电子标签将序列号的后缀信息发送给阅读器处理。算法性能分析和实验仿真表明,IACT算法能有效减少系统总时隙,降低了通信负载开销,提高了标签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7.
李全 《计算机工程》2012,38(3):280-283
为解决无线射频识别系统中的标签碰撞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后退策略的按位二进制防碰撞算法。该算法利用标签ID的唯一性,使阅读器只需通过标签ID的部分比特位就能准确地识别某个标签。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搜索算法能减少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识别通信量及阅读器的搜索次数,提高标签的识别速度。  相似文献   

8.
防碰撞算法是构成RFID系统的关键技术。在对现有算法分析基础上,论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二进制搜索防碰撞算法,将功率自适应技术和二进制搜索算法相结合,先通过按一定的参数自动调节功率来控制阅读器通信范围,限制进入阅读器识别范围响应标签的数量,再对标签进行识别,从而降低了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标签的识别效率。通过对识别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改善了防碰撞性能,提高了RFID系统的标签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9.
一种改进的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硕  高飞  薛艳明  黎恒 《微计算机信息》2011,(1):49-50,66,51,52,30
在射频识别系统中,存在阅读器与多个标签同时通信的碰撞问题,标签的防碰撞算法是解决数据冲突的关键。文章详细阐述了已有的二进制查询树的防碰撞算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阅读器的询问次数和标签识别所需的数据流大大减少,提高了标签的识别效率。从仿真实验中表明,该算法比已有的二进制查询树算法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后退式二进制搜索的RFID防碰撞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签防碰撞技术是射频识别(RFID)系统中提高识别效率的关键技术。在对基本二进制搜索算法及其各种改进算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后退式二进制搜索算法的改进算法IRBS。该算法引入标签状态计数器Rn来记录标签的状态。首先判定标签的反馈信息碰撞位,然后把最高冲突位作为标签分组的依据,联合利用前、后向搜索方法来减少标签的搜索范围。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减少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量,有效地提高标签的识别速度。  相似文献   

11.
苏俊  王忠  陈和恒 《测控技术》2015,34(2):111-114
在RFID系统的通信过程中,多个标签同时与同一阅读器交换数据而发生碰撞,致使标签无法被识别.为解决此问题,在动态二进制搜索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新的算法,该算法结合动态二进制搜索算法和多叉树的思想,通过锁定碰撞位,进行双碰撞位查询,从而加快搜索速率.通过实验仿真表明,该算法在搜索次数、吞吐率以及数据通信量等性能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克服普通二进制算法交互次数多、通信数据量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二进制防碰撞算法。新算法首先进行信息预处理,识别过程中只处理冲突位,并以待识别标签为叶子节点反向构建识别树,在叶子节点的父层实现标签识别。其在碰撞位连续或间断情况下均可有效认读标签。尤其当冲突标签数量较多而碰撞位明显小于标签长度时,其在交互次数、通信数据量和识别效率上均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模拟仿真、理论分析和算法实例验证了新算法的可行性、实用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射频识别系统中的标签碰撞问题,在基于后退式二进制搜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算法。该算法结合动态调整算法并引入分组策略实现仅有两位碰撞即可识别标签,从而减少了搜索次数。该算法还引入堆栈存放阅读器接收到的ID数据,阅读器发送的序列号参数只是最高碰撞位信息,使得通信量减少。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减少搜索次数,降低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量,提高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冲突树的RFID自适应防碰撞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天娥  程载和 《计算机应用》2010,30(7):1728-1730
防碰撞算法是射频识别(RFID)系统中提高识别效率的关键技术。在对二进制搜索算法及其各种改进算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冲突树的标签自适应防碰撞算法(ACT)。算法首先判定标签反馈信息冲突位,然后把首个冲突位作为冲突树的新节点,也就是标签分组的依据,合理利用堆栈和后退索引技术,把首尾冲突当做进一步搜索的条件。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ACT算法通过去除空时隙,减少重复信息,降低了识别通信量,提高了标签识别速度,适用于标签数量多、标签信息长度较长的RFID应用环境。  相似文献   

15.
袁正午  段莉丹 《计算机应用》2012,32(11):3089-3091
针对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中的标签防碰撞问题,详细分析典型的二进制算法、动态二进制算法及后退式二进制算法的原理,同时考虑识别次数和传输位数这两方面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的防碰撞算法。通过对标签进行预处理以及在阅读器中设置堆栈,有效地减少碰撞算法中的识别次数和传输冗余信息。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次数效率和位数效率性能上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多状态二进制防碰撞算法通讯数据存在冗余的情况,引入信息预处理与阅读器部分接收机制。在识别过程只处理冲突位,阅读器只接收并记录标签部分数据,尽量避免数据重复发送与接收,状态标志根据不同指令做变化,减少交互次数,从而降低通讯数据量。采用Java进行算法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在碰撞位不连续,碰撞位冲突率低于25%时,算法在减少通讯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若不计入预处理过程,该算法在任何碰撞位冲突率下通讯数据量都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