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开宇  陈涵 《东北电力技术》2011,32(7):27-29,36
对辽宁电网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成效进行了论述,并展望了"十二五"期间辽宁电网的规划蓝图.2010年末,辽宁电网建成投运26座集控中心(调控中心)、84个操作队,220kV变电站无人值班率由0%上升至100%,66kV变电站无人值班率由80%上升至100%,实现了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由集控站模式向"集控中心(调控...  相似文献   

2.
无人值班是电力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的变电站运行模式,变电站元人值班工作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电力企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对提高电网的经济运行水平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介绍的无人值班的运行模式的必要性,并对目前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模式即集控中心+操作队的模式进行优缺点的分析,找出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集控中心+基地站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集控中心自动化系统是控制、管理电网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是管理和控制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重要的工具和手段,随着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投运越来越多,其影响范围也逐步扩大。本文就雷电危害及入侵途径、雷电的防护、集控中心自动化设备综合解决防雷防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基于集控中心自动化系统的雷电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和康  杨帆 《四川电力技术》2000,23(4):56-59,47
由于各地调度规模有大有小,技术指标要求有高有低,因此在设计调度自动化系统时要满足各自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无人值班变电站已逐步推广,其功能远远超过常规四遥变电站,但当无人值班变电站超过一定数量时,往往需要增加集控中心,而集控中心的功能大多与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功能类同。因此本着“一机多用”的原则来开发调度自动化系统,并使该系统与无人值班变电站集控中心相衔接,从而避免以前未考虑与集控中心连接的弊病。为此  相似文献   

5.
面向智能电网愿景的无人值班站科技应用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阐述智能电网、无人值班站和集控中心发展概况及其华北电网现状,并探讨面向智能电网在数字化变电站、程序化操作、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等方面无人值班站和集控中心的科技应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某地区电网规模的扩大和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推广,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维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介绍了现有的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及特点,并就各种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在基于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的选取原则上,结合该地区电网自身结构特点,采用了“集中监控,分点操作”模式。就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制改革,对地区电网无人值班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的发展及无人值班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相应功能水平的提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500kV区域电网控制中心与各变电站之间的集控信息平台的建设思路,根据500kV区域电网控制管理模式的特点,研究并设计出控制中心与各变电站的集控信息平台,并对集控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和系统安全策略进行阐述。此信息平台涵盖了从各变电站测控回路直至控制中心监控终端与各专业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500kV区域电网控制中心与各变电站之间的集控信息平台的建设在国内尚属首例,它在南宁区域控制中心3年来集控与无人值守模式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永善 《广西电力》2011,34(5):27-29,43
通过介绍500 kV电网南宁区域控制中心6年来的安全运行、系统建设及制度建设等情况,展现500 kV电网南宁区控中心在电网运行监视、倒闸操作以及事故处理的高效性和安全可靠性,说明500 kV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将是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为500 kV电网南宁区控中心的发展,从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发展模式及定位、定员标准提出...  相似文献   

9.
1 变电站无人值班与集控 站出现的背景 在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是电力企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安全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电网现代化控制和管理水平的一种先进方式,是现代化电网运行管理发展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500 kV 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方针,并通过500 kV锡西南、苏州西变电站无人值班示范工程项目研究和建设的经验成果,提出了华东电网500 kV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若干原则,并指出500 kV无人值班变电站作为电网智能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节点,它的建设、运行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规划、逐步实施,为最终完成建设智能化的华东电网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