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巧家县北门场防护提防,属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房屋与市政工程。强夯试验区平面尺寸:21m×21m,经过强夯试验段现场试验检测后均满足要求,通过实验成果可以看出,6 000kN·m夯击能力点夯9击正负一击,满夯能力1 000kN·m,满夯两遍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绥东机场D1、D2区铺设不同厚度(3.0 m、4.0 m)填筑料的试验段中进行,强夯试验选用3000kN·m点夯与1000kN·m满夯方式,以强风化玄武岩为填筑料。结果表明:强夯7击后,填筑3.0m的试验区有29个夯点达到停夯标准;填筑4.0m试验区仅有12个夯点达到停夯标准。试验不宜选用动力触探测定地基承载力,强夯处理后,填筑区固体体积率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强成  祝子泓 《四川水利》2003,24(3):34-36
本文介绍宜宾飞机坝防洪工程粉土类地基强夯法现场试验加固效果及检测结果.强夯加固地基检测结果表明1600kN.m夯击能有效加固深度达到8m,地基土的干密度明显增加,平均值从天然地基的1.48g/cm3增加到强夯后的1.57g/cm3,增幅达到6.1%;粉土层的孔隙比平均值从0.852减小到0.724;地基土的压缩模量平均值从5.42MPa提高到8.27MPa;渗透系数算术平均降低到天然地基的1/10以下,均值从2.5×10-4cm/s降低到3.5×10-6cm/s.强夯后,地基土满足了防洪堤地基的承载力和渗透稳定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不同夯击参数下湿陷性粉土的加固效果,文章以江西省赣南地区某水库输水湿陷性渠道基础处理为例,采用六种不同施工夯击参数,对该湿陷性地基的击实加固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选择YTQH350型号进行夯击,夯击间隔距离为7 m×7 m,开展点夯两遍与满夯一遍,两遍点夯夯击能为4 000 kN·m,一遍满夯夯击能为2 000 kN·m时,夯击区域在含水率、干密度、湿陷性系数以及地基承载力等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综合表现最好,夯击压实效果最佳,达到安全可行、经济可靠的工程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某公益性水库工程坝基强夯施工过程中,通过试验对比确定了夯击次数、夯击振动能量的均一性,以及减震沟对振动能量的衰减作用;监测夯击产生的地面振动,给出地表振动峰值速度与夯击距离的关系,依据国家标准评价了振动对周围地表构筑物产生结构性破坏的影响距离,分析了振动能量衰减规律与减震沟的隔振效果,提出了强夯施工的安全距离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软黏土路基强夯施工参数,本文依托实际工程,对某公路软黏土地基进行强夯试验分析,并采用路基加固检测方法对强夯前后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本工程拟定的强夯施工参数为单夯能量第一遍为800 k N·m、第二遍为1 400 k N·m,夯击次数第一遍为夯击5次,第二遍为夯击6次。拟定的各夯实参数最终的夯实结果满足设计要求,能对本工程7 m深度的软黏土进行有效夯实。研究结果可为类似软黏土强夯置换工程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通过现场监测的强夯振动测试数据,分析了在不同场地条件、不同能级强夯作用对土体的振动 衰减规律、影响距离及振动主频等特征。同时进行了有、无隔震沟对振动波速峰值的影响性试验。试验 结果表明,在3000kN·m夯击能下,质点随振源距离的增大,振动速度逐渐减小,衰减速率也随之减小, 质点的振动速度在50m范围内变化较大,超过这一距离趋于稳定;试验场地范围内最佳单击夯击数为5 击;开挖隔振沟对振动波速的衰减效果明显,开口的隔振沟能够起到隔振减震的作用。隔振沟的深度越 深,对振动波带阻隔的效果越好,为后续临近场地的设计、施工提出指导性的处理方案。并为类似地层 的强夯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强夯作用下填土地基的动力响应特性,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强夯作用下土体的动应力、位移、振动速度和振动加速度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夯击能沿径向衰减的速率要大于沿深度方向衰减的速度,强夯作用下土体的动应力分布和竖向位移分布呈梨形;土体的振动速度、振动加速度均会随着土体的深度和径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土体的振动特性持续时间要远小于实际工程中的夯击间隔时间,因此不用考虑振动叠加的影响;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振动速度的峰值先增高,随后会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强夯法在麦德龙厦门商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玉刚 《人民长江》2003,34(3):27-28
麦德龙厦门商场工程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翔鹭3号地块,拟强夯加固面积约30 000 m2,地基强夯处理后保证承载力达到150 kPa以上.强夯施工前应进行强夯试验,经分析比较,确定试夯场地设在商场右侧中游坡脚处,面积20 m×20 m.通过试夯确定包括锤重、落距、夯击点布置及间距、夯击击数、夯击遍数、两遍间歇时间、夯击能、加固范围及深度等技术参数.然后按正常施工工艺施工.强夯后对商场地基强夯加固效果进行检验,主要是采用轻型、重型动力触探及标贯试验,共布置测点24个,其中重探、标贯试验各6个,轻探12个.在夯后土性能指标中,干密度比夯前明显增大,自然孔隙比显著减小,压缩模量Es值明显增大,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潘立鸥  王晶 《人民黄河》2012,34(6):144-145,148
重夯法是处理地表浅层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措施。重夯法通过对地基进行冲击和振动,破坏土的原始结构,降低土的压缩性,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湿陷性。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黄河北—羑河北新乡卫辉段重夯施工技术参数的分析,确定重夯试验技术参数为满夯夯击3遍,每遍夯击4次,夯击间隔时间为7 d,夯击能为270 kN.m,落距为9 m,锤质量为3 t。  相似文献   

11.
针对人工回填料——高炉渣粉煤灰,研究其各主要施工参数对强夯效果的影响,为强夯施工参数设计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参考标准,实现方案的合理性和成本的经济性。以高炉渣粉煤灰回填地基为研究对象,对强夯法加固地基的设计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依托包头钢铁集团新体系高炉矿渣地基处理项目,在FLAC~(3D)软件的基础上,选定夯击能、夯击次数,夯锤直径、夯点间距作为强夯施工研究参数,通过控制单一变量对不同施工参数下的强夯法加固地基的位移和应力变化进行探究。分析得出了夯击参数对强夯加固的影响规律,并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评价。结果表明:选取的夯击能越大,夯锤中心的土体产生的竖向位移越大;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土体的影响深度逐渐增大,当超过最佳夯击次数后,就显得毫无意义;夯锤直径越大,作用面积越大,土体变形范围越大。因此,合理的选取强夯间距可以增强地基的整体强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申明平 《人民长江》2017,48(6):62-65
为客观评价强夯法处理湿陷性坝基的真实效果,结合杜窑沟水库湿陷性坝基的工程处理实例,对强夯后初检和终检的湿陷系数、干密度和孔隙比检测值与强夯前的检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夯能够消除坝基湿陷性,提高土体干密度,减小孔隙比;验证了强夯后应延迟检测,待干密度和孔隙比逐步恢复提高的结论;强夯不能对特定深度的土体产生最优的压实效果,夯后干密度没有呈现分层特征。实例表明,8 000kN·m夯击能可以消除Ⅱ级非自重~Ⅲ级(严重)自重湿陷性壤土的湿陷性。同时指出需要通过更多的工程实践,进一步研究强夯的作用机理和内在规律,并探讨强夯质量检验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3.
董俊 《人民长江》2016,47(18):56
依托广西钦州港区某大型工程地基处理实践,基于强夯前后多道瞬态面波测试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夯后静载荷试验,对不同能级强夯加固处理软弱地基效果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强夯加固处理后软弱区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仍不满足设计要求;软弱区外各能级区经过强夯处理后,地基承载力和土体工程特性得到明显改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基本满足设计要求;2 000,3 000,6 000,8 000,10 000,12 000 k N·m能级有效加固深度分别约为2.5,4.0~6.0,6.0~8.0,7.0~10.0,8.0~11.0,8.0~13.0 m;建议对软弱区域根据基坑开挖深度采取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结论以期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桩基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持续较大的振动,引起土体累计变形和超静孔压增大,造成土体强度降低。以来福士广场西侧边坡为工程背景,研究黏土边坡在施工振动过程中的强度变化规律。使用测振仪和超低频传感器对现场抗滑桩的振动冲击进行测试,根据振动产生的动应力特征进行室内静、动三轴试验,模拟土单元体原位应力状态和应力路径,并提供试验方法,最后分析了土体强度在施工期间动应力作用下的折减。现场振动测试结果表明:地表出现的最大振动速度可达2 cm/s,且在离桩心26 m处仍然有0.16~0.24 cm/s的振动,同时随着桩基施工深度的增加,土体的振动作用增强。固结不排水条件下的静、动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的动强度明显低于静强度,通过做不同围压下的总应力强度包线,测得土体的总强度指标Ccu=49.5 kPa,φcu=17.0°,不同影响距离下桩基施工对土体强度的影响符合不同的试验规律。试验边坡黏土符合土体折减的经验曲线,考虑到振动力增大边坡下滑力和振动对土体强度的影响,其综合强度折减系数取0.7~0.8。  相似文献   

15.
某地下实验厅采用上、下层同时爆破开挖,最后进行贯通的开挖施工方案。采用现场爆破试验监测的手段,研究了上层水平钻孔爆破开挖时下层围岩的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及频率特性,分析了上层爆破开挖对下层围岩动力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地下洞室上层水平钻孔爆破开挖时,爆炸地震波能量主要向下层岩体传播,致使下层洞室顶拱处的振动速度大于上层底板相同距离处的振动速度;爆破振动主要以剪切波(SV波)的形式向下层岩体传播,下层洞室围岩在平行于炮孔纵轴向(实验厅纵轴向)方向上的振动速度最大;由于上层的爆破振动以体波的形式在岩体内向下层传播,下层围岩的振动频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铁路曲线桥梁的动力特性和车致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曲线梁桥的动力特性和车致振动分析是评判列车行车安全的关键,确定列车的行驶速度的主要方法.以拟建的某铁路货运专线曲线桥梁为例,对全桥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专业的车桥耦合振动程序完成了车辆-桥梁耦合振动的数值分析,评价了该桥梁的动力特性,给出了适合桥梁动力特性的合理行车速度.  相似文献   

17.
强夯置换法是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存在置换墩不着底、工后沉降大、施工效率低等缺点。针对强夯置换法的上述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预成孔置换强夯法。该方法通过将高能级强夯法与预先成孔填料相结合,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工后沉降的目的。通过开展试验区(24 m×24 m)试验,在夯后进行平板载荷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及充水预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最终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整个软土地基场地。试验结果表明:夯后动力触探击数提高了260%以上,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280 kPa,储罐基础沉降最大值、相邻测点沉降差均远小于规范要求。该方法的成功应用对于今后类似地基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特性及其工程危害分析是道路设计施工的重要依据。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平武境内有7条沟道曾暴发泥石流,对公路安全造成潜在威胁。通过现场调查与高清遥感解译分析,计算了泥石流运动参数特征并分析了其危害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研究表明:(1)该区域泥石流为低频沟谷降雨型中小规模稀性泥石流;泥石流容重为1.4~1.8 g/cm~3,流速为2.02~10.55 m/s,流量为2.91~581.33 m~3/s,冲击力为2 078~5 380 k N。(2)西南山区交通干线建设中泥石流对工程体的4种危害模式为冲击桥墩型、掏蚀岸坡型、冲刷顶板型、过流涵洞型;相对应的4类泥石流工程防护模式为桥墩防护、岸坡防护、顶板防护、路基防护。研究结果对九绵高速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作用,也可为西南山区重要交通干线的合理选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房渣土地基强夯加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反映强夯加固作用下房渣土地基应力应变变化特点,在北京永定河园博园湿地强夯现场试验和实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及加固区域地层环境特点,对房渣土强夯动力响应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房渣土地基相关物理量的响应规律,并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横向应力,竖向应力的最大值更大,并且竖向应力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夯锤下方的土体中,而横向应力则更接近土体表面。动力数值模拟中夯坑的沉降量随夯击次数变化的曲线大致呈现负幂函数形式,第七击的单击沉降量小于0.1 m,总夯沉量1.23 m,曲线末端趋于水平,估计极限夯沉量在1.2~1.4 m之间。强夯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监测结果比较接近。模拟分析得出的位移与应力变化规律对于强夯加固回填土地基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湾水电站高边坡爆破震动安全判据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小湾水电站高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结合施工进行了爆破试验、爆破振动监测、爆破前后岩体声波波速对比测试和边坡岩体宏观调查。通过对爆破试验的各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类似工程的经验,提出了小湾水电站高边坡开挖的爆破安全判据为:微风化岩体的震速为15~20 cm/s,弱风化岩体10~15 cm/s,强风化岩体10 cm/s,以上一个马道坡脚位置作为控制点,并确定了使用原则。其试验成果在施工爆破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