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25井区因地层物性差、储层敏感性强以及注水水质差等原因,造成部分注水井注水困难,表现为注水压力上升,吸水量下降或转注初期即注不进等。采用高压注水后,提高了难注井的注水量,改善了区块的开发效果,即:改善难注井注水状况,促进周围油井见效;改善注采矛盾,提高区块水驱开发效果;补充地层能量,促进地层压力的恢复。为确保井区开发效果,应在做好高压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储层伤害机理的研究以及对注入水水质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火成岩油藏油井水驱特征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火成岩油藏储层复杂多样,注水开发的水驱特征在各相带也相同,后期开发治理带来困难。为了提高火成岩油藏的水驱效率,采用油井含水特征曲线法分析了阿北安山岩油藏油井水驱特征,分为注入水沿裂缝呈条带驱、水锥锥进垂向水驱、层状水驱、油藏边水沿不整合而侵入等四种形式,经过调整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可供同类油藏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区水驱采收率,应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系统地研究了油藏中剩余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开发阶段油藏剩余油分布受不同因素的控制,在弹性开发阶段,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储层物性的差异性所控制;在注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分布以及井网方式对剩余油分布起到较大的控制作用,该区块目前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渗透率较低的区域、注采井网不完善的油层或油层中的不完善区、注水井非主流线区域.通过井网局部加密、层系调整、注水保持压力可以有效地改善Main Unity油藏的开发效果,但对Main Ghazal这类具有良好物性,连通性好,而且面积不太大的断块油藏,边缘注水开发方式比含油区内部注水开发方式更为优越.提出Main Unity油藏下一步开发调整的优化方案,与现有井网相比可提高采收率4.73%.  相似文献   

4.
针对塔河油田塔中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超深、高温、高破裂压力"的特点,本文从分析塔河油田塔中区块高破裂压力成因出发,寻求在该区块的储层改造技术对策,研究形成了"压前预处理、管柱结构优化、工作液体系优选、优化施工泵序"等酸压改造主体工艺,经现场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初步解决了超深井、高破压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改造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压力敏感性储层在开发过程中,储层渗透率随储层压力的降低而下降,进而影响油井产量及油田开发效果。为了量化地层压力变化对压力敏感性储层开发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储层渗透率随地层压力的变化规律。进而建立了压力敏感性储层渗透率及油井产量随地层压力的变化关系,并结合油田开发实例,研究了超前注水在压力敏感性储层开发中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地层温度和压力是地底能量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为了查清雨汪区块地层温度和储层压力的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本文从老厂矿区雨汪区块的地温和地温梯度特征出发,结合储层压力和地应力的平面及垂向上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地质构造形迹的耦合情况,分析研究区的储层地温-地压系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温场呈现南北分异特征,南部地温梯度4℃/100 m,而北部为2~2.5℃/100 m,推测这可能与大型断层分布有关;雨汪区块属于中等-较高地应力区,造成煤系地层具有较高的储层压力,储层压力约在750 m深度处出现突然增加,推测可能与深部发育有较好的分隔层有关。综合分析认为,雨汪区块储层地温-地压系统的区域分布特征是地层、构造、水文等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轮南油田2井区T1油组储层非均质性严重,严重影响注水开发效果。深部调驱具有改善油藏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矛盾,提高水驱效果的作用。根据耐温耐盐调剖调驱剂的性能评价,在轮南A井开展了凝胶颗粒深部调驱的矿场试验。室内结果表明,凝胶颗粒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和较好的封堵性能。矿场试验表明,该井压力指数上升,PI值由6.7提升到15.5,FD由29%提高到62%;剖面改善明显,高吸水段得到控制,从74.9%下降到35.1%,低吸水段吸水能力增加。井组调驱后产量递减减缓,有效期内累积增油4 115.6 t,效果明显。该井深部调驱技术成功应用,对深部调驱技术在整个T1油组实施整体调驱,高温高盐复杂地层条件下的高含水区块稳油控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非砂岩油气资源丰富,油藏具有单层厚度薄、纵向层数多、累积厚度大、油层连片性强、分布范围广的特点.试油试采表明,潜江凹陷盐间非砂岩油藏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盐间非砂岩油井普遍产量递减迅速.要适当控制开采速度,合理利用天然能量,采取有效增产措施提高最终采收率.对江汉油田王平1井区和王北11-5井区盐间非砂岩地层开展了水敏和气敏等储层伤害因素室内实验评价,并分别选用水和氮气作为注入介质进行岩芯驱替实验.通过对比分析敏感性实验和岩芯驱替实验结果,提出针对该盐间非砂岩油藏不同区块的合理开采方式,即王平1井区储层注水有助于改善渗流通道从而改造储层,而王北11-5井区存在强水敏性,适宜通过注氮气进行开采.  相似文献   

9.
大港油田二氧化碳驱最小混相压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混相压力是确定油藏能否采用混相驱的重要依据,测定混相压力的方法最好的是细管试验法,文中首先选用了一些最小混相压力经验关联式对此进行了预测,然后对大港油田五个区块的原油进行了混相压力测定,并分析了在不同驱替体积下的气油比、采收率、出口气组成变化。结合目前区块的油藏条件分析了采用混相驱替的可能性,筛选了适合于注二氧化碳混相驱的井,还介绍了测试装置及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标区块属于典型的碳酸盐岩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尝试运用周期注水技术改善生产井含水率上升快、注入水利用率低等问题。为评价周期注水实施效果,并对周期注水进行优化,基于周期注水原理,建立了平面上周期注水压力波动方程,形成了压力波动的评价方法,并运用这项压力波动评价方法对周期注水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运用该方法诊断周期注水井组在实施过程中效果“时好时差”的现象,进一步形成了实践性强的周期注水实时监控与优化调整技术。在目标区块现场运用,取得了较好的稳油控水效果,周期注水技术在区块实现了推广应用。并且该方法还适用于其他多种类型油藏,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砂岩油田高含水后期油层优势流场严重发育,制约水驱采收率进一步提高的难题,应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油藏平面各优势流场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得到了小层平面流场的模糊综合评价值及不同强度流场区域的油水井对分布状况。对优势流场区水井减注、调层及补孔治理,对弱流场区欠注水井增注调整。应用该方法对V油田某区块小层平面的优势流场判断,其中优势流场区井对7个,强优势流场区井对5个。对存在于优势流场区中的12个井组进行水井减注、封堵调层、补孔、油井合理配产、封堵等工艺。对部分欠注水井增注调整,全区综合含水率下降了1.1%,累积增产原油2.2×104 t,取得了较好的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南堡陆地浅层油藏为典型复杂断块油藏,按照油品划分60.9%的地质储量属稀油油藏,具有边底水活跃,油藏断块小,含油面积小的地质特征.目前其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水驱采出程度低,采收率低,急需开展技术攻关提高油藏采收率.针对油砂体含油面积小且天然能量充足的油藏地质特征,以高63-10断块NmⅡ4②小层为典型单元,提出采用...  相似文献   

13.
堵水是塔河碎屑岩油藏控水稳油的主要措施,但是受埋藏深且高温、高盐的影响,水平井堵水提效困难。鉴于此,依据互穿网络聚合原理,合成以有机交联剂、硅酸盐为主体的复合冻胶堵剂,并进行了高温老化、油水驱替和毛细管注入实验。结果表明,在加入热稳定剂的情况下,该堵剂4~50 h成胶时间可控,130 ℃高温下30 d内不脱水,水相封堵率超过90%,而且具有优良的油水相态选择性和地层渗透率选择性。施工时需以高效洗油剂作为前置液、以交联聚合物作为封口剂控压低速注入,在现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目标油层在水聚干扰相对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不同井组分别注入中、高相对分子量聚合物以后,依据现场资料分析总结出井组周围油井的见效情况、含水率变化、阶段采出程度,得到了二类油层井组合适的参数,以保证注入的聚合物的质量以及注入聚合物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采收率以及目标区块的开发效益。结果表明,该油层更适合注入1 200~1 600万相对分子量的聚合物,黏度应在30~50 mPa∙s;在背景条件相近的情况下,中分更适合动用薄差油层,使该二类油层高聚合物质量浓度驱含水率下降幅度大,增加产油量的效果非常好,采取该技术可以提高采收率,较常规聚合物质量浓度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15.
XQ⁃45区进入多轮次蒸汽吞吐阶段后,受边水、断层、储层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剩余油分布复杂,吞吐效果越来越差。结合油藏动态数据,依据剩余油饱和度参数的不同将该区块79口油井划分为不同类型稠油井。其中,受边水影响的稠油井较多(22口),边水沿高渗层向油井推进过程中,油井含水率上升较快易造成水淹。为进一步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针对边水影响型油井中未水淹层段,采取单层蒸汽吞吐的方式来研究边水影响的蒸汽吞吐参数优化。通过提取单井地质模型,对比不同注汽方案,优选出最佳方案,即:注汽强度为100 t/m,油汽比将保持在0.2 t/t以上,可获得最大采油量。结果表明,周期注汽强度为100 t/m时,周期产油量在第3轮次达到峰值,蒸汽波及半径达到最大值。吞吐5个轮次后,累注汽量3 700 t,累产液量4 500 t,累产油量738.65 t,方案实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丰富川油田为低渗透油藏,2002年开始对长2油藏进行前期注水先导实验,2003年基本实现全区注水开发,但全区开发效果不理想。综合含水率由2003年的25.0%上升到2015年的92.0%,进入超高含水开发阶段。该区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裂缝性水淹水窜现象较为严重,油井含水率上升明显,单井产量低,油田产量递减快等。对全区进行了地质再认识,在对单砂体精细对比、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小层对应程度的基础上,一是提出了整体上大面积注水,局部上缓慢温和注水的注水方式,以补充地层能量;二是提出了采用两套井网,实现分层开采的方法,以扩大原始井距,解决层间矛盾;三是采取单井引效措施,以提高单井产量,最终改善全区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地层原油脱气导致渗流阻力增大,严重影响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以卫城某油藏为例,通过稳态法水驱油实验,研究了原油黏度变化对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进而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变化对低渗透油藏有效驱替压差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层原油脱气后,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大,启动压力梯度增大,导致井间有效驱替压差减小,当注采压差较小时,将难以建立有效驱替;提出了针对这一问题的应对措施。研究成果对于低渗透油藏注采井网设计及后期的治理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中后期主要采用强注强采开发方式,在这种大液量冲刷下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水驱油效率发生变化,给油田高含水期的水驱开发规律认识带来了难度。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储层在长期注水冲刷过程中的各特征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高孔高渗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冲刷后,孔隙度变化不明显,渗透率明显增大,易形成无效循环通道;孔隙微观变化特征明显,出现孔喉半径增大、渗流能力增强的变化规律;随着驱替倍数增加,等渗点右移,残余油饱和度下降,驱油效率提高近10%。研究成果验证了海上陆相疏松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产液量2 000 m3/d的先导试验,为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多层系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潜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舍女寺油田女12-女20断块油藏受储层低渗、非均质性强和构造复杂等因素影响,断块剩余油分布复杂,油层动用程度不均和动用程度低是开发中存在主要问题。对于中高含水多层系非均质砂岩油藏,把单砂层合理井网密度评价和单砂层流动单元评价相结合进行单砂层注采井网适应性分析,再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优选EK21、EK22和EK23油组14个目标砂层,在断块东北部找到多个潜力目标区,据此编制了油藏剩余油可调整挖潜方案。完钻的14151调整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油井平均日产大于15t,断块采油速度从0.38%提高到目前的0.82%,证实了该项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小集油田官979断块"双高"开发阶段地质及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了耐高温的连续凝胶及SMG微球凝胶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结果表明,实验所优选的HPAM与交联剂KN所形成的凝胶在113℃下可以长期稳定,黏度基本保持不变,达到100 000mPa·s,且在渗透率为3.0μm2的岩心中的残余阻力系数可以达到20以上,具有很好的封堵性能。SMG微球在120℃下可以稳定存在,且高温溶胀后粒径明显变大,可以对高渗管产生封堵,使后续注入液转向低渗层,从而提高采收率。将优选出的适用于高温油藏的KN高温连续凝胶及SMG微球凝胶开展大剂量深部调驱试验,并对层系、井网、注入体积、段塞结构等进行研究优化,结合现场及时的优化调整,整个断块实施大剂量深部调驱后注水指标和开发效果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截止到2013年6月,14口调驱受益油井,见效13口,纯增油9 500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