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和共生煤矿交叉开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其中以透水事故最为严重。以天然气井筒钻进与煤矿巷道掘进时间和空间上交叉作业引起透水为例,对2001–2009年我国发生的511起透水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以引起透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为中间事件和基本事件分析结果建立事故树模型;通过布尔运算,对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和结构重要度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导致透水事故发生的各类可能性事件组合;最后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确定交叉作业安全间距,从而保障天然气井筒钻进和煤矿巷道掘进的安全,实现天然气与煤炭交叉协调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2.
非煤矿山是典型的高危行业,安全问题历来是矿山生产的头等大事。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还不完善,对事故致因理论进行研究,可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可指导事故调查分析,有利于事故原因的查明,阐明事故发生的机理,以及预防工作的开展。本文分类介绍了事故致因理论的主要论点,以及对非煤矿山行业的指导作用,凝练了事故致因理论的共识,为非煤矿山事故致因理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在矿山生产中,非煤矿山每年事故的死亡人数仅次于煤矿事故和交通事故,高居第3位。2001~2010年,我国非煤矿山累计发生事故16791起,死亡人数21251人,平均每年发生事故1679起、死亡达2125人,在这些事故中因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劳动纪律造成的事故占到六成以上,不良的作业环境或者缺陷是造成此类事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矿山企业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投入少等严重制约着我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煤矿水害事故的特点以及产生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害事故的防治措施。针对煤矿地面、井巷以及露天煤矿采区采取有效防水措施,及时检查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减少水害事故的发生次数,将企业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对煤矿水害事故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的分析以期促进我国煤矿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伴随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不同程度上破坏,越来越多的煤矿生产事故发生,给我国煤矿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鉴于此,本文研究了煤矿事故产生因素,发现水害事故是煤矿事故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侧重的研究了水害事故对煤矿生产的危害性,以及应对水害事故需做好的对策,即做好地质工作,包括煤矿地质勘测工作等。然后加强地质工作与防治水工作的结合,并分析两项工作结合的必要性,从而减少煤矿生产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为我国煤矿企业生产做出重要贡献,更为我国煤矿工程在应对水害事故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的矿产资源相对匮乏,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使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越来越艰难,进而使开采时的安全条件难以控制,导致严重的工程事故。我国的非煤矿山约有13万处,每年事故灾害频发导致安全生产形势更加严峻,引起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发现,这些事故的发生主要与露天爆破开采工艺有关,随着中深孔爆破技术在非煤矿山露天开采中的推广应用,中深孔爆破技术在各地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露天矿山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本文通过对非煤矿山的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了中深孔爆破技术在非煤矿山开采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针对煤矿防治瓦斯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重点介绍了防治瓦斯方面存在的通风设计问题以及防范措施。在我国煤矿的生产过程中,对防治瓦斯技术和防治瓦斯爆炸技术进行提高和优化,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还能够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促进煤矿企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要提高煤矿瓦斯防治水平,采取科学有效地措施对煤矿防治瓦斯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地避免各种瓦斯事故对煤矿企业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相似文献   

8.
应用季节时间序列资料分析方法——简易时间序列季节周期回归模型,以2004~2007年非煤矿山各季度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的统计资料为依据,计算出非煤矿山安全事故的季节周期回归模型,由此预测2008年全国非煤矿山的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与实际值进行卡方检验,确定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季节周期回归模型可以用于预测非煤矿山各季节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推算出矿山容易发生全事故的季节,为矿山安全事故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受到环境、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事故。所以需要煤矿企业加强事故方面的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并积极探索科学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本文围绕煤矿施工,探究了煤矿顶板事故的主要类型以及形成原因,分析了加强煤矿施工事故风险防控的意义,并结合实际围绕煤矿顶板事故如何防治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认真践行"预测预报,探掘分离,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按《煤矿防治水规定》要求,采取地面调查和井下物探、钻探、化探等多种方法结合,对工作面上覆采空区进行了探测,并对异常区进行验证,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工作面上覆采空区积水在回采期间进入矿井内发生透水事故,保障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徐行军 《硅酸盐通报》2019,38(11):3670-367
为了研究路面铺装透水混凝土渗透性能的微观机理,开展微米CT扫描得到混凝土试样的二维图像和三维孔隙网络模型,并对孔隙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表明:透水混凝土试样内部孔隙网络发育,孔隙体积分数为9.51%;孔隙尺寸分布范围广泛,由等效孔径法将孔隙划分为小孔、中孔和大孔3个类别,其中大孔的数量仅占1.43%,但体积含量高达53.1%;试样的分形维数范围为1.35 ~ 1.76,说明该透水混凝土内部孔隙分布有显著的不均匀特点.对透水混凝土内部孔隙分布特点取得深入认识,可为相关路面铺装混凝土的透水特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卧龙湖煤矿K3砂岩是指作为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分界线的砂岩,该砂岩往往厚度较大。由于该矿K3砂岩分布不均匀,且对K3砂岩的认识不足造成卧龙湖煤矿在主井建造过程中穿过K3砂岩时发生2次突水事故。针对这一情况,系统分析卧龙湖煤矿K3砂岩的厚度、岩性特征并定性的分析其对K3砂岩富水性的影响,对类似矿区的水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程光鹏 《山西化工》2024,(3):179-181
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事故,顶板事故是其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影响煤矿开采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可能会产生人员伤亡,危害巨大。在阐述断层区顶板出现事故的主要原因基础上,研究断层区顶板破断机制,最终总结了支护断层区煤巷顶板破断的合理措施,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煤矿行业发展都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京珠高速翁源至乳源路段为典型路段,分析由于交通事故引发的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发生的类型和原因,包括交通事故的事件分布特征,事故参与车型的分布特征和事故类型的分布特征,以及造成环境影响的特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煤矿开采中所出现的顶板安全事故,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发生率是最高的。因此本文探讨了煤矿掘进工作面常见冒顶事故的原因,介绍了煤矿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发生之前的预兆以及该事故的规律性,最后阐述了煤矿掘进工作面常见冒顶事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小的断裂构造严重影响了综合机械化采煤机组的生产效率,甚至可以引发透水,瓦斯爆炸等事故,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威胁。探明断层、裂隙等导水构造的发育情况,可以有效地指导煤矿的防治水害工作。采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用于水文地质条件普查,查明开采层的地质构造、断层、陷落柱,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下文立足于我国煤矿生产实际情况以及各个矿区爆炸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对煤矿爆炸事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详尽论述了国内目前广泛应用的救援技术方法,以期为广大从业者提供可靠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熊耳山矿集区地处华北克拉通南缘,是小秦岭-崤山-熊耳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矿地质背景优越。对熊耳山矿集区及其邻区构造控矿体系和矿床(点)开展了分形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控矿构造体系整体分维值为1.6984,表明研究区地质体具有很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成矿流体的运移、聚集以及热液矿床的形成;研究区矿床(点)的丛集性较高,其中矿床(点)空间分布分维值为0.6471,数量及密度分形分布分维值分别为1.4043、1.4040;基于分维值有利成矿区分析,结合控矿构造体系及有利岩浆岩等方面综合划分了最有利成矿区,即Ⅰ-1和Ⅰ-2。  相似文献   

19.
随着空场法在非煤矿山的应用,地下空区逐年增加,因围岩失稳或应力重新分布而引起的大面积地压活动不断增多。如锡矿山、车江铜矿、盘古山、大吉山,以及化工矿山中的刘冲、浦市磷矿和平阳、庐江矾矿等。因此,从我国的近期矿山生产着,空区处理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彭佑平 《化工中间体》2023,(10):127-129
煤矿地质构造分析是指对煤矿地质结构和地层情况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煤层的分布、性质和赋存规律,从而指导煤矿的开采和安全生产。煤矿地质构造分析可以帮助煤矿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煤矿的地质特征,包括煤层赋存特征、煤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煤矿地质构造分析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