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随着电传操纵系统在现代飞机上的广泛应用,其动力学特性也越来越复杂。如果驾驶员的操纵与飞机性能及其外部环境不协调,则人机闭环系统稳定性下降,严重时会出现一种非期望的,不符合驾驶员意愿的闭环耦合振荡,直接影响到飞行安全,这种现象称为驾驶员诱发振荡。针对驾驶员操纵诱发横航向振荡问题,本文建立了横航向驾驶员-控制器-飞机本体组合系统的数学模型,研究驾驶员模型中诱发横航向振荡的关键参数。以空客A300飞机横航向模型进行闭环仿真分析,给出各个参数对横航向PIO的影响特性,分析结果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立科学有效的驾驶员控制行为模型是驾驶员诱发振荡(PIO)研究的基础。首先,根据驾驶员控制模式不同,分别建立了驾驶员的补偿、追踪和同步控制行为模型;其次,通过仿真计算研究了不同驾驶员控制行为模型对飞机PIO易感性的影响,建立含有舵机速率限制环节的人机闭环系统,使用描述函数法预测不同驾驶员控制行为模式下某型飞机的PIO发生频率。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驾驶员的补偿行为,同步行为更易诱发II型PIO。  相似文献   

3.
驾驶员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瀚  孙秀霞  林岩 《电光与控制》2007,14(5):102-105,116
提出了一类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飞机驾驶员建模方法.首先建立了包含若干待定模糊规则参数的基本驾驶员Takagi-Sugeno模糊模型,将其转换成等效的ANFIS网络系统后,采用驾驶员实际操纵数据和自适应BP算法对模糊规则各个待定参数进行训练并建立最终的模型.进而对已建立的驾驶员模型进行人机闭环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较之传统的传递函数模型,ANFIS模型与驾驶员实际操作输出之间的拟合程度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4.
人机控制与驾驶员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驾驶员自身控制行为的动态特性分析和驾驶员与飞行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综合优化设计思想,详述了驾驶员控制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并针对驾驶员信息处理能力和特点,应用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模糊控制和预测控制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驾驶员模型。用以协调驾驶员和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以获得最佳的操纵决策,提高人机闭环系统性能、降低驾驶员工作负担,改善操纵品质。  相似文献   

5.
针对飞机过度滞后会导致飞行员诱发振荡的问题,提出综合运用频域法和时域法对过度滞后与飞行员诱发振荡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建立了简化的人机闭环系统模型,分析了人机闭环系统不稳定的充要条件。频域内应用伯德图和尼柯尔斯图对有效飞机频域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带宽准则和平均相位速率准则对有效时延与飞行员诱发振荡间的关系进行定量评估。时域内运用飞机的飞行员诱发振荡时间历程曲线及延迟时间与飞行品质评分间关系曲线,对过度滞后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可为控制飞机的过度滞后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6.
驾驶员对直升机做出的操纵行为会对人—机闭环系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本文以某型直升机为例,仅研究驾驶员操纵对人—机系统稳定性产生的影响。研究基于传递函数法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飞机人感系统做一简要分析。在无回力助力操纵系统中,驾驶员无法直接感受舵面上的铰链力矩和依据它来操纵飞机,尤其对于俯仰操纵,杆力对于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情况引入人感系统设计,为驾驶员提供操纵力感觉。提高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8.
飞行控制系统中的速率限制饱和后会产生时延,此时若飞行员处置不当,可能触发飞行员诱发振荡。建立了简化的速率限制器模型,剖析了以逻辑条件法设计的开关型抑制器结构;运用描述函数法研究了开关型抑制器的开环频域响应特性及相位补偿能力;研究了开关型抑制器对正弦和偏差输入信号的开环响应特点,提出应用开关型抑制器抑制飞行员诱发振荡;建立了含开关型抑制器的人机闭环系统数学模型,通过阶跃跟踪任务数值仿真,对比了开关型抑制器与DASA前馈抑制器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开关型抑制器是有效的,降低了飞行员诱发振荡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电磁式操纵负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颖  王勇亮  孙方义 《现代电子技术》2011,34(11):161-163,166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飞行模拟器操纵负荷仿真系统。依据电磁学的有关知识研制了电磁作动筒,并将电磁作动筒作为飞行模拟器操纵负荷仿真系统的力伺服系统,构成了电磁式力伺服加载方式的飞机纵向操纵负荷仿真系统。试验验证结果和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仿真精度高、快速性好等特点,负载力模型和参数易于修改,可适应不同仿真对象和不同工作模式下负载力特性变化的要求,能广泛地应用于飞行模拟器的操纵力负荷仿真系统中。该方法还可用于飞机横向操纵负载力及脚蹬力的仿真。  相似文献   

10.
介绍一种基于LQR算法的车道保持控制方法。采用TLC与DLC联合预警模型结合驾驶员意图识别对车辆当前的行驶状态进行判断并在偏离时做出报警,当驾驶员未做出反应时车道保持系统对转向系统的输出转角值进行转向控制,帮助驾驶员纠正车辆偏离动作,在Carsim/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对比不同车速下横/航向偏差量与输出方向盘转角关系,结合车辆偏离预警算法实车测试,对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的实时性和鲁棒性较好,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描述了在四腔强流相对论速调管模拟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由于腔间耦合产生的高次模振荡现象。分析了这种振荡产生的原因.并从整管结果上探索了抑制这种高次模振荡的方法。利用MAGIC模拟软件,通过研究谐振腔Q值、漂移管长度、以及束波互作用程度等参数的变化对腔间耦合的影响,在极小程度降低输出微波功率的情况,有效抑制了腔间耦合。最终在功率10kW、频率2.88GHz的注入微波激励下,获得了功率3.7GW、效率22%、增益56dB且频谱纯的输出微波,有效抑制了高次模振荡。  相似文献   

12.
DC-DC converters under current-mode control have been known to exhibit slow-scale oscillation as a result of a Hopf-type bifurcation as one or more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outer voltage loop are varied. In the absence of the outer voltage loop (i.e., open loop), slow-scale oscillation was generally not observed in simple low-order dc-dc converters, i.e., buck, buck-boost, and boost converters. In this paper, slow-scale bifurcation in a higher order current-mode controlled converter is studied. It has been found experimentally that, even in the absence of a closed outer voltage loop, a current-mode controlled Cuk converter can exhibit a slow-scale Hopf-type bifurcation. The phenomenon was observed in a commercial low-ripple dc-dc converter which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the Cuk converter and the LM2611 controller. Such slow-scale oscillation of the inner current loop can also be observed in full-circuit SPICE simulations. An averaged model has been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in SPICE to find the Hopf bifurcation boundaries. With this averaged model, the Hopf bifurcation can be explained conveniently using the traditional loop gain analysis. Specifically, the extra degrees of freedom in higher order dc-dc converters have opened up a new possible mode of instability which has not been found in simple low-order dc-dc converters.  相似文献   

13.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RFID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RFID技术的出现改变了餐厅传统模式,全方位的自助服务让餐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推动了餐厅服务的人性化。本文根据FRID技术的特点结合了餐厅信息化,创新型提出了智慧管理模式,如果环境监测、智能结算等。通过网页或手机客户餐厅人流情况,还可以了解餐厅现场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每日食谱等信息,实现了收银自动化、操作透明化、物业服务个性化等应用。同时探索了FRID技术在物业领域集成应用功能,不仅让用户体验到智慧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将为社会和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商机。  相似文献   

14.
Android和iOS发展至今已经有着界面融合的趋势,双方都在进行取长补短,已经很难说谁比谁更为优秀。Android系统的开发性特点更能够吸引开发者对其进行开发。而随之带来的是手机病毒和恶意吸费软件在损害着Android手机的用户。但是相对较为廉价的优势使得Android的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iOS。而iOS封闭的系统能够带来更为安全的保证,但是用户不得不面对应用选择的制约以及系统使用中的一些不便。  相似文献   

15.
周子钰  景小荣 《信号处理》2021,37(4):661-668
无小区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 (Cell-Free Massive MIMO)突破传统蜂窝小区的概念,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中十分富有潜力的技术。该技术通过部署大量的分布式接入点(Access Point, AP)以获得充分的宏分集增益,以提高用户服务质量。受信道相干时间的限制,系统中可供用户分配的正交导频资源非常有限,部分用户将不得不复用相同的导频,从而常规的复用导频(Multiplexed Pilot, MP)配置模式将引起严重的导频污染问题。因此,本文利用叠加导频(Superimposed Pilot, SP)配置模式,基于线性最小均方误差(Linear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LMMSE)准则和最大比合并(Maximum Ratio Combining, MRC)技术,研究了无小区大规模MIMO系统的信道估计,并从理论上推导了系统上行频谱效率(Spectrum Efficiency, SE)的上限闭合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采用SP配置模式可有效减轻导频污染问题带来的影响,从而明显地提升系统的SE。   相似文献   

16.
周乔  许魁  徐友云  谢天怡 《信号处理》2018,34(4):439-447
针对TDD(Time Division Duplex)模式下的多用户大规模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系统,本文研究了将波束域分解和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同时用于该系统的信道估计。当基站天线数目较多时,信道估计误差、导频开销、信道估计算法的复杂度等问题将成为影响大规模MIMO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运用波束域分解理论,将多用户的大规模MIMO系统分解成多个单用户的大规模MIMO系统,同时从波束域对信道建模,该方法降低导频开销的同时也减小了信道估计误差。另外运用SVD对信道自相关矩阵优化,可以进一步降低信道估计算法的复杂度。基于以上两点,本文提出了一种联合波束域分解和SVD的大规模MIMO信道估计方案,并推导出了估计误差协方差矩阵的闭式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与同类方案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案具有更好的信道估计性能。   相似文献   

17.
集成化混沌振荡器是混沌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种重要趋势,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混沌系统的电子实现方面。为了使混沌振荡器的集成度更高,并且具有较宽的频带,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流模式混沌振荡器。通过对自治混沌振荡器的电路模型分析,在文氏混沌电路基础上,采用CCII电路代替电压运算放大器、跨导运算放大器等传统运算放大器,实现了正弦波振荡电路,通过采用NMOS管将两个正弦振荡电路耦合最终实现电流模式混沌振荡器,通过对该电流模式混沌振荡器建模并进行仿真分析,描述了该振荡器的混沌行为,验证了该混沌电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再通过仿真结果对比表明该混沌振荡器相比于传统的文氏混沌振荡器功耗更小、噪声抑制能力更强,由其产生的混沌信号在频带宽度、随机程度方面都有明显提高,更适合芯片集成。  相似文献   

18.
峰值电流模式PWM控制方法在开关电源设计中被广泛采用。文中提出一种新的峰值电流模式准PWM控制方法,即占空比反馈调节的峰值电流模式准PWM控制方法。采用该控制方法设计的电流环不再存在电感电流次谐波振荡问题,无需谐波补偿,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且可单周期内消除当周期的扰动偏差快速进入新的稳定状态,动态调节时间极短,具有极好的快速调节性能。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李宁  刘平 《现代电子技术》2014,(15):153-156
介绍了一种具有自动稳幅功能的软激励C类大功率射频振荡器。大功率射频振荡器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射频电源、低温等离子体、高频感应加热等领域。该大功率射频振荡器能够输出较高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并且通过对输出电压采样控制MOS管的静态工作点,稳定输出电压;另外,该设计电路起振时工作在AB类状态,稳定工作时在自动稳幅电路的作用下进入C类工作状态,实现了C类射频振荡器的软激励。最后通过仿真和实物电路测试了电路性能,并给出了振荡器输出电压、输出功率与MOS管工作状态关系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