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的胡同是由若干个四合院组成的。北京老城区原有胡同3000多条,至少有上万套四合院,现如今依然保存十分完好的、具有文物价值的四合院尚有658套,其中大部分是明清四合院。在北京人的心目中,最理想的小康生活是有一套四合院。院子里有自己的住房、客厅、书房、厨房、厕所和室外活动的空间.再有一间像样的门楼。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的目光从单体改造聚焦到胡同内的公共空间,并以西四北六条胡同为基地,挖掘了其一些潜在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原本的北京老城区公共空间是存在公共空间层级体系的:胡同作为第一层级,将人们由城市引入街区,串联了各个院落单元;而院落作为第三层级,服务了人们的日常起居,较为私密;目前所缺失的是第二层级,即胡同内的公共活动空间。这次方案征集我们所做的就是探索第二层级的公共空间,复原完整的老城区公共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微杂院"项目所处的茶儿胡同8号院子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区域,距离紫禁城直线距离1km。院子是一个曾经居住着12户人家的典型大杂院。在过去的50-60年间,每户人家都在院子中加建了小厨房——这些所谓的"未授权"加建形成了非常有趣的社交网络和空间属性。在以往的城市更新项目中,这些自发的加建结构都被当作城市发展残余而一概抹去。与一般的旧城改建思路不同,"微杂院"以当下的场所特质为出发点,将原有的建筑结构都予以保留,以居民自发加建的体量为参考,在尊重大杂院空间特质的前提下,对这些胡同中非正式的加建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修复和再利用。"微杂院"在让胡同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以自身作为  相似文献   

4.
陈莹  金国红  李昂 《城市住宅》2021,28(9):41-46
北京老城区传统四合院更新与保护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所处环境及状态从建筑的"此时此地"出发采取相应的更新模式.结合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的四合院改造更新实例,总结非传统四合院空间布局历史风貌建筑更新的相关设计经验,探讨现代生活影响下老城区四合院居住环境更新模式,以期为类似传统院落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共享际位于北京二环里的胡同区域,项目本身是一个废弃的酱油厂,周边被北京老城区典型的灰色坡屋顶瓦房老建筑包围,沿着一条很窄的胡同巷子,不远处是段祺瑞总理府,而项目隔壁就是一些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共享际是在一个老社区里的创新的空间产品,共享际的产品团队和设计建筑事务所共同研究人对空间、社群对空间的生活需求属性,来提供设计输入条件。业主运营团队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老城区四合院改造背景在北京城的历史中,四合院不仅用来居住,也是文化的载体。明代在元朝规划的基础上,突破前朝建造规范的种种限制,四合院和胡同的建造均得到空前发展,更加因地制宜;清朝满汉分治,汉官依例移居城外,初期的胡同在地域上得到大范围扩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四合院因私搭乱建逐渐演变成大杂院,胡同也因此变得狭小脏乱。与此同时,北京市也将一些有价值、有纪念意义的胡同进行修缮并完整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7.
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胡同中的老宅,选择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新区生活,老城区变得越来越像是老年人的城市。如何让年轻人重新回到老城中生活,是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本项目是位于北京二环里胡同中的传统合院建筑的改造,院落占地约250 m~2。在北京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的背景之下,设计师将曾经的破旧杂院改造为四合院民宿,在北京传统的四合院空间中融入  相似文献   

8.
正3.恢复性修建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北京老城区胡同四合院是兼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居住双重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经过这些年保护修缮的实践,我认为,对这种历史街区的保护性修建应当做到:原貌修复,形式传统,结构可靠,居住安全,品质提升,功能齐全,居住舒适,环境优美。达到了这些基本要求,才算是达到对胡同四合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建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北京胡同四合院"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正在市、区、街道三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对北京老城区的胡同街巷和院落进行整治,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最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要"加强老城整体保护",要"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将核心区内具有历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北京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剧烈、也许是最激进的城市变迁.旧城中的传统要素四合院和胡同面临着被野蛮拆除与简单化的房地产开发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京味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也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建筑,四合院的兴衰见证了北京数百年的历史变迁。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北京胡同四合院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通过对北京四合院街区历史现状的梳理与分析,针对北京旧城四合院街区的复兴模式,提出了恢复四合院街区的城市功能、建立多元共生的四合院街区生态、建立四合院街区精细土地开发模式以及建立可持续的四合院街区更新及管理干预机制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胡同是历史悠久的中心城区,它精致的城市结构由狭窄的街道和四合院建筑共同组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很多胡同都被破坏了。许多单层四合院住宅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下一个胡同     
正胡同的变迁发展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而明清时期才迎来了胡同的急剧扩张。由于明清时期增建了外城作为内城的补充,胡同的数量增至元朝的3倍。衰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工人阶级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以及自上而下密集的工业化建筑生产环境,许多传统胡同四合院都被单一的大尺度建筑体量所取代。进入21世纪后经济发展加速,城市随之进一步扩张。  相似文献   

14.
邻里 邻居     
邻居就是相邻的居住。既然是相邻的,就必然会产生诸多层面的交集与交流。传统的居住方式,例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给予人们许多便利的交流条件。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空间里,拥有共同的环境、话题与人际关系。他们每天见面若干次,早上出门前互相打招呼,聊聊天气。  相似文献   

15.
刘琰  霍冉冉 《家饰》2008,(8):142-143
古老的北京在这个月无疑是世界瞩目的焦点,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城市,其透着文化味儿的吃穿住行再次被世人关注。仿佛老舍和邓友梅小说里写的那样恬淡稳重,北京那一条条胡同里居住的人们和故事,四合院垂华门内槐树下听鸽哨的生活方式都让他们和我们神往。时过境迁,这个城市的居住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无论是红小兵们的黄书包和五角星,还是老红木和旧瓷器,都依然让人着迷。  相似文献   

16.
正AT:作为一名在北京已经生活了11年的日籍设计师,您有7年时间居住在老城区的胡同里,对胡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认知。请谈谈与现代商品化住宅区及日本居住模式相比,胡同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哪些不同和有趣的地方?青山周平:胡同里的大杂院住宅面积往往非常小,甚至很多住宅连洗手间都没有,只有最小限度的功能空间。但是,在自家住宅的周边有菜市场、食堂、咖啡馆、酒吧,还有路边不知道谁放的椅子和沙发,附近的孩子和老人都在那里打发着各自惬意的时间。也就是说,菜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  相似文献   

17.
<正>由四合院构成的传统街区是北京城的一大特色,这里既有城市的历史记忆,又有当代的现实生活。四合院代表了古人理想的居住模式,是生活方式、社会礼仪、文化传统的完整结合。然而,由于诸多历史、社会的原因,大杂院成了胡同中的常态。"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早就被民间实用主义取代。虽然胡同表面上保持传统街道的基本面貌,但当你越过围墙,看到的往往是割裂和拥挤的现实环境。另一方面,在当代城市居住中,我  相似文献   

18.
说到老北京,除了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皇家的建筑群,人们再想到的就是平房四合院以及它们围合而成的胡同了.胡同是有别于实体建筑的街巷空间,是构成市廓街坊的基本架构,具有不可或缺的编织经纬和空间组织功能.深深的胡同里埋藏着老北京过去的故事,饱含着市井的生活,是北京历史文化与人文风貌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方案5     
在城市动态变迁过程中,遍布北京旧城的四合院和胡同被宽阔的街道分隔,传统的居住区被高层住宅和办公楼取代.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很多地方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形成了一种所谓的新特色.所有新建筑都追求标新立异,突出自我.开发商对原有的胡同和四合院没有一点兴趣,而是热衷于大片拆除整块街区,然后用外表时髦的新建筑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20.
对话     
正韩文强建筑营设计工作室(ARCH STUDIO)主持建筑师来自北京的读者提问:韩文强先生您好,之前到过您改造设计的北京胡同茶社,四合院结合现代风格,基于胡同四合院环境肌理的再设计使旧建筑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我想知道您是怎样做到将"廊"元素融入建筑设计里的呢?"廊"这种元素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建筑之中。它属于内与外之间的过渡空间,既有房屋之间串联的功能,同时也是引导视线变化、增加环境体验的空间媒介。比如四合院中有抄手游廊;江南园林中有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