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lanning》2019,(29)
《论语》是我国典籍的代表,对我国各领域影响巨大。西方汉学家理雅各为《论语》英译做出突出贡献,其译本堪称经典,在译学界享有盛誉。根据热奈特副文本理论研究理雅各正文本之外的出版商内副文本、前言、注释、个人经历、书信、日志等内容,从而获得译者的翻译过程、凸显译者的显性身份,以扩展理译的研究范围。这对中国典籍翻译理论及实践和中国典籍"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7):247-249
近年来,生态翻译学逐渐走入各国学者的视野。该理论要求译者能够在翻译的生态环境下做出翻译选择与适应。本文选取了《葬花吟》两英译本,即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戴维·霍克斯译本,并以生态翻译学为切入点,从"三维转换"角度对两英译本进行赏析,从而探讨诗歌中修辞格翻译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比发现,虽然普遍认为诗歌翻译的"内容"重于"形式",但是生态翻译学更强调译者首先应准确移植修辞格的"形式",再依据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当地适应与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移植原文修辞的应有效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8):209-211
孔唐·丹白准美于18世纪创作了《水树格言》。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水树格言》的英译仅有两个版本,分别是国内的李正栓译本和国外的美国译本。目前,国内学界有对李正栓译本展开研究的,美国译本尚未被评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翻译风格、译文忠实性和文化传递三方面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以期让目标读者对不同的英译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9)
从语言的形式系统层面来研究源语文本,对于再现译本的美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荷塘月色》众多英译本中选取了朱纯深和王椒升的译作,从语言的形式系统层面出发,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就两篇译文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上的翻译处理方式及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5)
本文重点介绍了钱钟书的翻译理论"化境说"并以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浅析"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分为:引"诱"论;避"讹"论和求"化"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4)
在源语文本中使人发笑的幽默语言在目的语文本中会因为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而一定程度丧失了幽默的特点,造成译入语读者难以体验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文本效果,译本的文学价值难免会因此而在目的语中降低。译届关于英语幽默语言外译的研究较多,而对汉语幽默语言的外译研究却少得多。本文以英译本《围城》中的幽默语言为例,从可译与不可译两方面探讨了该作品中幽默语言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1):132-133
阐释学代表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指导。该理论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以全面研究原文作者、作品的特点和写作背景为基础,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美国学者金凯筠的英译本《倾城之恋》一经出版,便吸引了众多英语国家人士的眼球,轰动一时,是非常成功的一个译本。本文将以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对金凯筠的《倾城之恋》英译本中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2):76-77
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文学作品中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向来被认为是一个棘手问题。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创造性叛逆"为思路,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和探讨中外译者在传递鲁迅小说英译本中的文化意象时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通过对比发现,在文化意象的传递过程中出现文化意象的错位和失落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而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传递鲁迅小说英译本中的文化意象时,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充分体现在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方面,如归化和异化的手段,误译和漏译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6)
《三字经》作为国学启蒙的经典之作,英译本众多,但中国学者赵彦春的译本是第一部采用三字格形式,因而广受关注,影响较大。本文以莱斯的翻译批评理论为指导,对赵彦春的《三字经》英译本进行分析,加深理解,从而有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5):76-78
选取《红楼梦》三个较好的英译本,就原文中某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三个译本在文化翻译上异同的形成原因:译者的知识学养、译本出现时间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洪毅 《福建建筑》2002,(3):12-14
本文以符号学的角度 ,就如何从传统建筑中提取和吸收其建筑符号 ,进行现代地区主义建筑创作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总结了南京备受关注的文化建筑“江宁织造博物馆”中标志性建筑楝亭的创作思想,与整体建筑的关系以及单体结构与细部设计过程。通过楝亭的传统而独特的形式延续红楼梦大观园原型--江宁织造府的文化精神和遗产;通过创新的设计与体量、细部的推敲使其契合所在的场所与时代。  相似文献   

13.
陈志强 《福建建筑》2006,(6):144-146
本文着重阐述三坊七巷保护规划调查与建库中关键技术的应用,包括:调查内容设计、院落界线的确定、古民居房型的判断、古建筑构件质量界定的技术要点及数据采集、数据库的互访与关联、空间查询定位、空间数据分析、报表打印等关键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6)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设计,是中国传统哲学长期探索的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而儒家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对中华民族的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孟子理想人格的要素、理想人格典范和理想人格修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5.
16.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新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霍光  霍维国 《华中建筑》1999,17(4):64-66
教育改革,对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文章从功能,布局等诸多方面阐述和分析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砌块砌体力学性能特点及砌块房屋裂缝的特点并且从房屋伸缩缝间距、砌块质量、施工管理等方面阐述了砌块房屋裂缝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广州雕塑公园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蔚 《中国园林》2002,18(6):37-38
通过对广州雕塑公园的设计思想的阐述,分析探讨了以主体性雕塑为载体来展示城市发展进程的公园规划构思,强调运用现代化造园手法创造雕塑的意境美,空间美,在突出公园主题的前提下,营造不同的园林空间,追求雕塑与园林的相互依托与融合,同时在如何使主题公园在新的形势下适应游客的观赏水平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The object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s the pursuit, encour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excellence in the whole field of engineering to useful purpos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cience, art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ublic.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oyal Charter, the educational influence of the Academy, overseas links, and its political influence  相似文献   

20.
汤景  彭晋媛 《华中建筑》2005,23(5):54-56
该文从心理学所剖析的联想到同构的角度出发,阐明了同构是设计师在进行形象恩维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够帮助设计师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造型视觉语言。同时,以较具代表意义的建筑师的作品为案例,分析同构在现代建筑造型语言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