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侗锦图案是侗族织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文化内涵的直接体现。为了使侗锦在现代化人文进程中更好的传承,赋予侗族文化新的生命力。以侗锦作为研究对象,从纹饰艺术、造型艺术、构图艺术、配色艺术等方面分析侗锦图案的艺术特色,并结合现代工艺如纹饰艺术与3D打印技术、造型及构图与激光雕刻技术、色彩艺术与现代蜡染工艺等方面探究侗锦图案在服饰中的应用形式和创新设计方法,为侗族织锦艺术的传承和应用注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服饰纹样色彩配色效能,利用自适应颜色聚类及自动配色机制,实现基于意象场景的服饰纹样自动配色。以京剧脸谱为范例,搜集了三类角色共计150幅脸谱图像作为源图,采用分割、降噪等操作获取脸谱主体内容;利用二分K-均值聚类算法,对单一样本进行逐一自适应色彩提取,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聚类获得各角色脸谱提取色色值、占比及共现比率等特征参数;最后设计融合颜色聚类数、共现比率及目标区域特征要素的动态配色机制,开发色彩解析和纹样自动配色软件。实验结果表明,配色控制参数、源图类型、纹样形态等因素影响选色顺序及最终配色效果,实现基于意象场景的纹样色彩自动迁移,为当代服饰纹样色彩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服饰用色规律及其内在机制解析模糊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构建服饰配色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的网络关系模型。对服饰系列图像色彩进行初始聚类及二次聚类,提取主色及其用色比例关系;提取色彩占比、二元色组共现频率、色彩空间距离等指标构建主色网络关系模型;对选取的3个代表性品牌女装的500幅图像,利用所开发的色彩解析软件,从主色分布、配色关系、配色机制方面进行了比对和分析,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品牌女装年度、时尚季用色规律。实验结果表明,3个女装品牌主色、空间距离和共现规律不尽相同,前3种颜色累计占比均超出50%,单幅样本耗时小于0.3 s;该方法能够以客观、可视化的方式表征服饰用色机制,用以辅助服装企划和设计决策。  相似文献   

4.
人机界面配色设计对促进用户与机器之间的界面交互有重要影响,为了更有效地辅助设计师进行人机界面交互配色设计,从而提高用户感性需求的满意度,文章提出了色彩案例和灰色关联分析的人机界面交互配色设计方法,运用模糊处理与主色提取等技术从源图像中获得色彩组合方案,研究色彩合并、取舍和色彩案例表示方式.如此,通过颜色的组合和选择来实现色彩案例目标界面配色,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评估映射后的配色方案与颜色之间的相关性,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并以此为依据生成用户满意方案.  相似文献   

5.
从用户需求出发,探索用户对随弃式个人防护口罩的审美需求,提升用户的使用情感体验。应用Kano模型和语义差分法划分用户需求属性并通过实验分析用户感性意象与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取符合用户感性意象需求的设计特征及规律。研究发现,用户的审美需求为魅力型需求属性;从审美需求的形态与色彩感性意象研究中得出,用户对随弃式个人防护口罩的形态感性意象为"自然的"和"美观的",对应平面式和立体纵向折叠式口罩样本,这两种口罩在造型上均体现出视觉上的整体性和轮廓线条的自然性特征;用户对个人防护口罩的色彩感性意象为"温暖的"、"柔软的"、"轻薄的"、"轻松的",对应色彩亮度为90%与50%的红色、红黄色、绿青色、青色样本。通过用户需求属性划分有针对性地对某些设计需求进行研究,有助于企业和设计师优化设计方向,节省开发成本,设计出满足用户情感需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为清晰阐释畲族传统服装设色分布及其关联规则,文章利用图像分析技术解析意象色彩配色关系。以散居于浙、赣、闽三地畲族为例,对田野调查采集的150幅典型传统服装图像进行色彩解析。通过利用自适应聚类机制提取意象色彩,分别构建三地服装色彩谱系;设计基于向量集的Apriori算法,解析畲族服装意象色之间的多元配色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浙、赣、闽三地畲族服装用色集中于黑、红、蓝等八色,主色较为接近;最小支持度优选0.2时,能够有效区分三地服装多元配色差异。其中浙江地区二元配对色组、江西地区三元配对色组表色相对丰富。改进后的算法配色规则输出平均耗时0.032 s,能够快速解析畲族服装设色关联规则,为类似传统服装色彩分析和再生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7.
《江苏纺织》2014,(12):33-34
工艺 侗锦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古代侗族"刺绣杂纹如绶,织花细如锦";有一首竹枝词说:"松火夜偕诸女伴,织成侗锦纳官输",就是描写侗族姑娘晚上结伴织锦的场景。侗族《远祖歌》里也有:"鱼骨做梭织花锦,骨针用来缝衣裳"的记载。侗锦是侗族传统家居、服饰用品,有"素锦"和"彩锦"之分,是侗族女性通过母女或近亲代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用黑白棉线织成的为"素锦",用黑白线和彩线交织成花工艺编织的为"彩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湖南通道侗锦的实地调研,分析归纳了侗锦中几何纹样独特的艺术渊源与艺术形态,针对几何纹样中个性组织结构、灵活构图特征及创新应用形式等方面,研究了几何纹样在通道侗族织锦中的造型规律及美学形态,探究了几何纹样在通道侗族织锦图案中的艺术特色,为侗锦这一非物质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及创新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艺玮  郭虹  易兵 《丝绸》2023,(5):113-119
为探寻民族织锦文化的最优传承模式,文章将湖南侗锦图案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相融合。由于侗锦图案在人工提取过程中存在直接取样难的问题,并且提取人员容易加入个人主观意愿,为了提高图案提取效率和准确度,对侗锦采取图像分析法进行自动提取。首先使用数码相机对侗锦图案进行有效采集,接着将图像灰度化,对处理后的图像通过中值滤波算法进行噪声平滑预处理,再利用大津阈值分割算法求取双阈值,最后使用Canny算法实现侗锦图案的自动提取。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提取出更多完整的边缘信息,且较人工手法而言更加精确、省时省力,较其他传统算法来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5个典型民族服饰为实证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分析技术,自适应提取序列场景意象色彩,融合多维特征构建色彩网络关系模型;结合待配色对象形态特征,以和谐论为指导,实现基于意象色彩的纹样自动配色。试验部分在解析民族服饰设色形态的基础上,以色序、同类、对比及综合配色法则,自动生成了多类型纹样的风格迁移赋色。该方法的实施提升了设计决策效能,为当代时尚创意与智慧设计提供了参考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开展以来,侗族织锦研究备受重视。文章通过对近5年侗族织锦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发现文献数量具有波动上升的趋势,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历史、活化利用方式和传承发展模式三方面。笔者在归纳概括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侗锦现代语言的再生入手,对侗族织锦融入当代设计的道路进行了方法总结,试图探讨以侗族织锦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新出路,以期为侗族织锦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丝绸》2021,(2)
为探寻民族服饰色彩的配色模式,文章提出色彩心理学与民族服饰色彩文化融合的研究观点,解析广东连南排瑶服饰配色作为设计对象的心理情感,探索相应的配色方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与对比分析法研究色彩心理效应与排瑶服饰配色的情感寓意的理论依据。通过提取排瑶服饰色彩,引入色彩对人的心理效应,分析排瑶服饰配色的形成原因。最后将排瑶服饰色彩与色彩心理效应相结合,利用语义差分法对色彩评价进行量化分析,设计出具有心理暗示功能的配色方案并进行实践应用,从色彩心理学角度提供关于民族服饰色彩创新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聚类算法和色彩网络的蝴蝶色彩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蝴蝶蕴含着独特的自然美,是设计师重要的设计灵感来源。为厘清蝴蝶色彩及其搭配规律,更好地进行蝴蝶色彩重用,基于聚类算法和色彩网络对蝴蝶色彩进行分析和应用研究。首先,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单只蝴蝶8种不同角度的图像进行2次色彩聚类和主色提取,构建110只蝴蝶的6色标准色卡。其次,对蝴蝶标准色卡再次聚类,结合蝴蝶色彩实际搭配关系,构建了包含20个网络节点的蝴蝶色彩网络模型,并通过4个蝴蝶样本对色彩网络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最后,以丝巾纹样配色设计作为应用案例,验证标准色卡和色彩网络模型作为配色辅助工具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案例表明,蝴蝶标准色卡和色彩网络模型可以为设计师在色彩设计过程中提供有效的辅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皮影服饰图案的自动提取,以唐山皮影头茬图像为例,分析了皮影服饰的色彩构成及图案特点,探讨了一种基于色彩聚类的皮影图案识别方法。通过相对总变差模型对皮影图像进行了噪声平滑处理;将处理后的数字图像由RGB颜色空间转换至CIE L~*a~*b~*颜色空间,提取空间中的a、b两个色彩分量;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皮影图像色彩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实现皮影色彩纹样的最佳分割。结果表明,笔者设计的算法可有效实现对于皮影这类色相分明、细节丰富且主色统一的彩色图像的分割。  相似文献   

15.
色彩对儿童心理发育与性格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运用语义差异分析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研究儿童服饰色彩意象差异情况及感性偏好,得到较为精准的设计策略,指导儿童服装色彩设计。通过对儿童服装色彩意象分析及感知实验,求得色彩样本与感性间的对应关系。利用spss 27软件分析总结儿童色彩偏好规律,对儿童服装色彩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秦腔生角服饰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系列,以"上五色、下五色"构成了秦腔传统戏曲服装的主要色彩。对比色是赋予色彩强烈表现力的重要方法,秦腔生角服饰色彩采用对比色配色形式对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性格,烘托剧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秦腔生角服饰色彩对比为切入点,论述秦腔剧目中男性服饰色彩与人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产品核心部件个性化推荐与用户情感需求的匹配度,帮助企业更准确把握用户定制过程的感性偏好,以女性运动裤的裤脚为例,构建基于感性工学的个性化推荐模型。首先采用语意差异法获取消费者对裤脚款式在7个维度的感性评价,建立感性意象空间;然后提取裤脚款式的设计要素,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设计要素与消费感知的映射模型;最后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量化消费者的感性需求,结合映射模型建立个性化推荐模型。结果显示:推荐结果与消费者感知评价的平均余弦相似度为0.902,说明设计元素与消费感知存在较高相关性;推荐算法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值误差为0.54,推荐结果与用户需求匹配度较高,能有效将消费感性需求转化为设计元素。  相似文献   

18.
以消费意象为基础,对女鞋色彩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用感性工学原理作为指导,提取女鞋感性意象词汇,并从色相角度出发,将浅口女鞋主色相归纳为15个种类,并制作相对应的女鞋色彩样本。运用语义差分法,将消费者对女鞋色彩的感性意象量化,并通过调查问卷,获取消费者对女鞋色彩的感性意象评价,最后通过统计分析,构建女鞋色彩要素和感性意象词汇之间的对应关系。本研究有助于为女鞋设计提供依据,避免女鞋色彩设计的盲目性,同时有利于增强女鞋品牌对受众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设计中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用户的感性需求,提出了基于感性意象的产品形态设计方法,通过样本的选取,对感性意象词汇的筛选和确立,建立了感性意象语义与形态特征映射模型,并且引入信息熵对所获取用户意象进行评估,作为感性意象语义量化的约束设计,并以蒸馏酒容器形态设计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产品设计前期减少设计试错,激发设计师的创新创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传统民族织锦色彩丰富,其独特的色彩搭配是设计师重要的设计灵感来源。为找到适合民族织锦的主色提取方法,使用不同方法提取民族织锦主色并进行分析。首先采用优化K-means算法、基于HLS色彩空间的色彩分层及使用Photoshop软件对民族织锦进行主色提取,构建8色或10色的主色卡,用提取的主色重构织锦图片;其次,对民族织锦主色卡从CIELAB、RGB色彩空间的角度对比分析;最后建立壮、黎、土家族织锦相应的主色卡。研究结果表明:Photoshop软件更适合用于民族织锦的主色提取;壮、黎、土家族在色彩的搭配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共性,均与我国传统的“五行正色”有关;Photoshop软件主色提取法可为设计师在色彩提取过程中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