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lenti-EGFP)通过两种途径体内转染大鼠角膜基质细胞的有效性,为角膜疾病尤其是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Haze形成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Lenti-EGFP通过角膜基质注射和刮除角膜上皮敷贴带lenti-EGFP的棉片两种不同方法体内转染大鼠角膜基质细胞,转染后定期...  相似文献   

2.
蜂类刺伤角膜引起失明 ,仅见少量临床病例及有关光镜下病理描述 [1]。目前对于蜂刺伤角膜引起失明机理还尚未完全清楚。我们对一例黄蜂刺伤人角膜穿孔失明后的角膜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 ,发现角膜瘢痕内有大量的肥大细胞出现 ,并对肥大细胞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 ,从而进一步了解了肥大细胞在角膜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学特征 ,以及肥大细胞与纤维化形成发展致盲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取患者术中黄蜂刺伤眼球病变的角膜瘢痕部分 ,于 2 .5 %戊二醛中固定 ,行常规透射电镜方法包埋 ,超薄切片 ,JEM 1 2 0 0 EX镜下观察。结果透射电镜下见 ,角膜各层…  相似文献   

3.
目前已有的轮廓提取算法在提取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neal visualization scheimpflug technology, Corvis ST)影像的角膜轮廓中,由于角膜边缘的局部图像灰度分布相近这一特点,提取出的角膜轮廓普遍不完整或者提取的角膜轮廓边缘出现细小突出。这会使得角膜轮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提取到的角膜轮廓与实际的角膜原始图像严重不符。本文针对Corvis ST采集的角膜图像的轮廓提取问题,基于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算法设计一种高效的图像处理方法。首先,将角膜图像进行除杂、灰度化以及图像降噪等处理,达到减少图像计算量和降低数字图像噪声干扰的目的;其次,基于OTSU算法对图像进行分割,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数学形态学运算,达到平滑图像边界和填充细小“孔洞”的目的;最后,采用Canny边缘检测算法提取图像中的角膜轮廓,达成提取出高完整性角膜轮廓的目的。在相同的图像数据集上,与最新的纽扣轮廓瑕疵检测系统中设计的轮廓提取算法(B-OTSU algorithm)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从轮廓完整性以及准确性的角度,应用本文方法提取的角膜轮廓明显优于最新的纽扣轮...  相似文献   

4.
利用激光消融角膜以改变角膜曲率从而达到校正近视眼的方法是近年来激光在医学应用方面很有希望的课题之一。国外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及模拟实验,包括研究紫外激光消融的机理,不同波长消融角膜的阈值能量和角膜消融后伤口愈合情况的观察等。但是对于不同度数的近视眼患者角膜不同径向位置的消融量及其估算方法均未见任何报导。然而这是一项激光治疗近视眼课题中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提出能够自洽的近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兔角膜创面愈合的情况,从组织学超微结构角度探讨角膜雾状混浊(Haze)及屈光度数回退的可能成因。方法:5 2只新西兰白兔分为8组,每只兔右眼行LASEK ,左眼行PRK。术后1天、7天及1、3、4、5、6月处死动物取角膜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术后每一时相点角膜上皮及角膜基质愈合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LASEK术后角膜上皮细胞、基底膜、基质内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程度轻于PRK组。结论:术后LASEK组角膜创伤修复反应弱于PRK ,这可能是LASEK术后角膜恢复正常较早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近视眼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不同时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情况。方法: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对22例(44眼)配戴角膜塑形镜者,在戴镜前、戴镜后1年及2年作角膜内皮细胞照相观察。结果:戴镜前、戴镜后1年及2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228±168)个/mm2、(3192±172)个/mm2及(3178...  相似文献   

7.
兔角膜缘碱烧伤后修复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 ,角膜缘在角膜各类创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鉴于目前关于角膜碱烧伤后超微结构的形态学研究还少有报道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 ,对新西兰大白兔角膜缘碱烧伤后不同时相修复过程的超微结构以及角膜缘在碱烧伤后修复过程中的机理进行了观察和探讨。材料和方法1 动物碱烧伤模型的制备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6只 ,体重约 1 8~ 2 6kg ,雌雄兼备。用 0 3%异戊巴比妥钠盐溶液麻醉后 ,将能完全覆盖动物角膜缘 (约 2mm宽 )的环形中空滤纸片用 0 3NaOH溶液润湿后紧贴于右眼角膜上 ,处理 15min左右 ,使之达到角膜缘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辐照活体兔角膜基质后角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CollagenⅢ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角膜的表达情况,探讨HIFU作用于兔角膜的生物学改变.方法:HIFU以圆环状定位辐照兔角膜周边基质,辐照完后于不同时间段(术后1,3,10,30,60,90天)行兔眼裂隙灯观察及角膜组织切片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llenⅢ,α-SMA在角膜的表达.结果:HIFU辐照活体兔角膜后立即在基质层形成灰白色圈,辐照圈于术后10天开始变淡消失.术后10天至60天角膜组织切片HE染色后均可见辐照处基质纤维排列紊乱,基质层收缩变薄,上皮增生,术后90天组织形态逐渐恢复.辐照部位CollagenⅢ,α-SMA的表达均于术后3天逐渐增加,术后30天达高峰,然后逐渐减少趋于平稳.周围区域角膜组织无明显变化.结论:HIFU辐照活体兔角膜基质后辐照区组织形态学改变明显,成纤维细胞活化,新生胶原纤维产生,至术后90天辐照区组织形态学改变渐趋恢复.  相似文献   

9.
圆锥角膜在病变过程中会导致角膜中央部位向前凸出,使角膜呈现出圆锥形,而且会导致高度不规则近视和散光,对视力造成不同程度损害。疾病一般发生于青少年时期,为了能及时治疗避免病变严重,筛查区分圆锥角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临床上对于圆锥角膜诊断通常是采用角膜地形图的方法,可以得到角膜形态学的改变,但是有一定的误诊率。目前研究发现,角膜力学特性改变先于形态学,所以本文从角膜生物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神经网络区分圆锥角膜的模型。首先,利用可视化生物力学分析仪(corneal visualization scheimpflug technology,Corvis-ST)测得角膜的生物力学视频,进行处理计算得到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作为数据集,其中包含正常角膜和圆锥角膜2种类别;然后,针对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数据集构建MLP神经网络模型,将70%数据集作为训练集,30%数据集作为测试集。在数据集上训练及测试的结果表明,该模型区分圆锥角膜的准确率为97.6%。  相似文献   

10.
陈敬  鲍兰 《应用激光》2002,22(6):589-591
目的 :为了评价初学LASIK治疗近视可能出现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方法 :对 1 0 0例 ( 1 88眼 )屈光不正患者 ,采用LASIK进行治疗。结果 :术中并发症有薄角膜瓣、不完全角膜瓣、游离角膜瓣、角膜瓣偏离中心、层间异物残留和结膜下出血 ,术后短期并发症有眩光、欠矫或过矫、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角膜感染、角膜瓣异位、早期屈光回退。结论 :LASIK手术能有效地治疗近视 ,预测性和准确性较高 ,但是对于初学者要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及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角膜在眼底相机系统轴向上的精确对准,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光点视标的角膜精密对准技术。采用该对准技术,可以将双孔光阑所形成的两个光点视标投影在角膜上,依据两个光点经角膜前表面反射后在探测器上重合的位置坐标,先实现对瞳孔中心的对准,再根据两个光点经角膜前表面反射后在探测器上的分离情况与分离距离,确定眼底相机相对于角膜的轴向位置。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双光点视标的角膜精密对准技术可以达到0.25 mm的对准精度和8.2 mm的对准范围。这种对准方法精确度高,对准范围大,可以满足眼底成像时仪器相对于被检眼轴向调节位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激光角膜热成形技术(LTK)在矫正远视临床中占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为了了解铥激光与角膜组织热相互作用中激光参数和角膜光学及热物性参数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选取50W/cm2,55W/cm2,60W/cm2三种功率密度,1s、2s、3s三种作用时间,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激光作用下角膜组织内温度场的分布。模拟结果表明激光有效穿透深度与激光功率密度和时间都是正向相关,而与能量密度的正向相关性较差;激光作用时间越长,角膜组织中的温度梯度越小。模拟得到激光功率密度50W/cm2作用时间1s适合于LTK。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靶向bcl-2小分子化合物(Z24)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将30只大鼠分为2组,每组15只鼠(15只眼),应用角膜基质缝线法诱导角膜新生血管,采用灌胃给药。治疗组:Z24混悬液(80mg/kg);对照组:等量不含Z24的空白液;自术后第1天起,1次/d,连续用药7d。每组预先标定8只大鼠进行新生血管的定量观察,其余大鼠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缝线后第7天,治疗组新生血管的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应用Z24能够延缓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sunitinib对碱烧伤诱导的兔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碱烧伤法诱导兔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将30只新西南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0.5mg/ml sunitinib滴眼,B组:给予1mg/ml sunitinib滴眼,C组:给予生理盐水滴眼作为实验对照组。于碱烧伤后4d、7d、14d显微镜观测新生血管长度及面积。在4d、14d时各组处死4只兔,角膜作病理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A、B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及面积均显著少于C组(p〈0.01);A、B组VEGF蛋白表达较C组弱,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酪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unitinib能降低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VEGF的表达,有效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兔中央角膜碱烧伤后修复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角膜的离体和在体研究中 ,上皮细胞和胶原纤维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始终存在着争议[1] 。目前在角膜碱烧伤方面尤其是碱烧伤后超微结构的形态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扫描电镜 ,对新西兰大白兔中央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相修复过程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材料和方法1 动物碱烧伤模型的制备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 6只 ,体重约 1 8~ 2 6kg ,雌雄兼备。用 0 3%异戊巴比妥钠盐溶液麻醉后 ,将直径小于兔眼角膜约 2mm的小圆滤纸片用0 3NaOH溶液润湿后紧贴于左眼角膜上 ,处理 15min左右 ,使之达到中央角膜Ⅳ度烧伤标准[2 ] 。用同…  相似文献   

16.
观察黄蜂刺伤角膜后产生的肥大细胞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关系,为探索黄蜂刺伤角膜致盲的发生提供形态学依据。取黄蜂刺伤角膜组织,常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角膜固有层内出现肥大细胞及产生新生血管,肥大细胞可迁移至新生血管附近,肥大细胞多呈显著脱颗粒。黄蜂刺伤角膜经蜂毒作用后产生的肥大细胞促进了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致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12例兔角膜和1例人角膜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波长小于300nm的准分子激光和波长在1.88μm~2.64μm,2.36μm~40μm的激光,均可对角膜进行切割并可望用于激光角膜矫正术。  相似文献   

18.
王成 《激光杂志》2009,30(5):83-84
随着全世界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老花眼(老视)是每个人步人中年都要面对的视觉问题。激光热成型术(LTK)在矫正老视的临床中占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为了研究新型Tm激光与角膜热作用的生物学效果,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聚焦Tm激光各参数作用下角膜组织内温度场的分布。模拟结果表明激光有效穿透深度与激光功率密度和时间都是正向相关,而与能量密度的正向相关性较差:激光作用时间越长,角膜组织中的温度梯度越小。实验上,采用猪眼角膜为实验对象,在不同激光功率密度作用下,利用病理切片观察角膜的变化,发现功率密度在86W/cm^2至98W/cm^2,能量密度在172J/cm^2至294J/cm^2范围内,角膜组织有合适的穿透深度:350μm至425μm和明显的力学变化,能较好实现角膜中胶原的热收缩。  相似文献   

19.
角膜类脂环是角膜缘内的一圈灰白色混浊环,一般认为其发生基础为脂滴沉积。我们通过对类脂环超微结构的研究,对其发生机理提出了新的补充。样品取自新鲜尸体角膜和摘除眼球的角膜,常规超薄切片技术制样。观察发现角膜上皮细胞有核畸形,呈锯齿状,核被膜波浪状扩张,核周间隙增宽、核孔扩大,核内染色质边集,胞浆形成微绒毛,细胞器少。固有层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Q值引导的非球面LASEK(Q-LASEK)与标准化LASEK(S-LASE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Q-LASEK和S-LASEK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近视,其中Q-LASEK组26例(52眼),S-LASEK组29例(56眼)。术前和术后6月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Q值和角膜球差等指标,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和残余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角膜前表面Q值均朝正值方向,并且球差均有增加,但Q-LASEK组增加值ΔQ和Δ球差均明显低于S-LASE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LASEK和S-LASEK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低中度近视都是安全、有效的。但前者能够更好地维持角膜的形态,从而改善术后患者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