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军环  夏勇  张燕 《建筑与文化》2016,(11):214-216
色尔古藏寨在特定的地域和时代条件下产生,其建造具有明显的防御保卫的特点,是冷兵器时代防御建筑的典例。文章基于防御性聚落民居的类型框架,从聚落外部空间、聚落内部结构、建筑单体空间三个层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试图对色尔古藏寨的防御性进行分析归纳,以期深入挖掘其防御性建筑内涵和文化特征,并为当代建筑规划设计考虑的安全因素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20,(2)
清末以后的闽南侨乡社会深受安全问题困扰,对防御功能的需求尤为突出。有别于防御性鲜明的聚落民居,闽南侨乡的防御功能与日常生产生活空间紧密结合,具有一定隐蔽性,其防御性空间设计体系有待系统梳理。文章以闽南著名侨乡檀林古村为例,从"村落—组团—单体建筑"三个层级系统解析村落防御性空间特征,并结合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尝试探讨闽南侨乡聚落防御性空间设计的特征及创造性,以期为闽南地区传统聚落的价值判定、村落保护研究及实践、安居工程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传统防御性聚落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宏观上以“设防形态”的角度对我国传统聚落进行审视,提出“防御性聚落”的概念,进而依据聚落设防特点将其分为“外围线性设防为主”与“局部点式设防为主”两大类,其中前者又可依其存在形式分为“群落形式”与“单体形式”两种。文章通过对各种防御性聚落的分析比较,基本建立了“传统防御性聚落”的类型框架。  相似文献   

4.
魏皎  汪永平  王盈 《华中建筑》2010,28(3):157-160
贵州安顺屯堡聚落在特定的地域和时代产生.它的建造具有明显的防御保卫的特点,是冷兵器时代防御建筑的典例。因此,该文从聚落外部空间、聚落内部结构、建筑单体空间三个层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试图对屯堡聚落建筑的防御性经行分析归纳,研究在明代卫所制度影响下,防御聚落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堡寨聚落是满足居住功能的设防聚落.晋陕、闽赣地区的传统堡寨聚落虽然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却在南北方不同的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发展演变,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防御格局.通过对两者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防御性特点的比较研究,力图揭示出同源文化在南北不同地域中,解决各自防御性需求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和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4)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环境危机突出、传统文化流失的大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当下新农村聚落建筑设计中材质的运用问题,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新农村聚落建筑材质的运用应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本土氛围,保留和传承其乡土文化。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和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其研究交集上的理论空白和研究价值。本文对新农村聚落建筑设计中材质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农村聚落建筑景观建设的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出聚落建筑材质的类型以及农村聚落建筑材质运用的方法、手段;总结国外新农村聚落建筑材质的运用对我国新农村聚落建筑景观建设的借鉴意义,为我国新农村聚落建筑景观建设指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罗建平 《华中建筑》2013,(10):142-146
安顺屯堡的前身,是明朝军屯时期按军事编制序列建立的各级军事组织.防御性与屯堡聚落选址和形态、民居单体形态密切相关,并影响了聚落与民居的发展状态.论文结合实地调研和方志梳理,从防御性角度分析了防御性与整体布局、聚落形态、民居单体演变的相互关系:屯堡区聚落建立之初即从选址、内部结构、单体形态等方面以防御为目的;单体住宅的“堡化”(即户自成堡)起到了关键作用,增加了聚落的防御层次,使聚落级防御延伸至单体;引入碉楼,使防御性由平面朝立体方向发展,强化了聚落的防御性.  相似文献   

8.
崖居聚落的防御性特征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先人择岩洞而居来躲避野兽和外族人攻击的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体系。由于旬邑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京畿要地,周边形势复杂,战争频发,在崖居聚落的形成与设计过程中,除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功能以外,防御性也是其重点考量的设计要素之一。根据调查分析,旬邑古崖居聚落的防御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山水格局、山门与围墙、崖居建筑、人的行为以及精神防御上,是自然与人工结合、防御与生活一体的由外而内、由下至上的层层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9.
《建筑师》2016,(3)
研究传统"自下而上"的城乡发展方式,是反思当今"自上而下"为主的规划建设方式的一种途径。本文以黎槎村和蚬岗村为例,运用实地调研、图解分析和理论概括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聚落空间中道路、公共空间、建筑的特点。"自下而上"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有:充分反映自然地形特点,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影响并校正聚落空间,其空间形式丰富的同时建筑整体风貌相对统一等。本文成果可为保存"自下而上"的城乡形态和反思现有的城市设计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堡寨作为一种防御性聚落与河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城镇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历史沿革、形成原因、地域特点、类型构成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说明堡寨聚落作为古代城市的原型和要素,具有由聚落到城市及里坊制度形成的发展脉络,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堡寨聚落的研究有助于乡村聚落史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Z5)
Zhongshan Road in Nanjing City was formerly known as "Meridia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ignif icant building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mostly distributed along this modern avenue. The diversifi ed styles and types of these buildings refl ect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buildings, and also record history of that age. The buildings a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not only Nanjing, but also China. Study on and protection of these buildings is a process of reviewing modern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China, and also rethink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promot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cultures.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住区园林景观的创作中,以传统文化为源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反映出国人对于现阶段居住理想模式的认同与追求。本研究以苏州桃花源项目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及图示分析,对“香山帮”非遗营造技术的传承应用和现代材料、技术的创新形式进行归纳,指出项目通过摹写古法布局、替代传统构造、凝练装饰意象等手法,充分满足工程营造及审美层面的各项建构要求,创作出高效、集约的新中式园林住区模式,也是将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开发有效结合的成功运作案例,期待为我国新中式园林景观的产业化推广提供案例借鉴和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心城区盾构隧道下穿老旧建筑物的沉降控制是盾构施工的焦点问题。通常沉降控制方法是通过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决定是否进行二次注浆,但地表及建筑物变形早已发生。为了弥补传统方法沉降处置滞后的不足,提出了"微沉降"施工控制技术,开发了壁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系统与自动化监测预警平台,在地表沉降发生之前及时注浆填充地层损失的空隙,防止地表沉降,保证老旧建筑物安全。济南轨道交通R3线王—裴区间隧道下穿越的老旧建筑物群,建造时间多为20世纪70—80年代,部分墙体风化严重,大大增加了地表沉降控制、建筑物保护难度。首先,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隧道下穿苏宁大楼和农业银行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认为适当增加注浆压力可以有效减小地表沉降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较为吻合。其次,为了掌握壁后注浆质量,控制隧道下穿化肥厂宿舍楼时的地表变形,开发了壁后注浆雷达实时检测技术,在衬砌拼装间隙检测注浆质量,动态调整注浆压力及注浆量,有效控制了地表沉降。同时,项目采用自动化监测和人工监测联合的监测方案,实时监测建筑及地表变形,并通过移动端手机应用实时掌握变形情况,可及时采取措施。利用雷达实时检测结果与地表监测结果,地上地下联动,地表沉降被控制在5 mm之内,最终基本实现了"微沉降"的目标,建筑物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在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文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凸显城市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研究以规划具有域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为目标,以贵州松桃苗自治县为例,通过剖析松桃原生苗寨景观特征提炼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意象并将之转化为市绿地系统空间形象,以物境重构和情境转换主要手段,从空间格局和空间内涵两方面提出造松桃县城绿地系统空间形象的规划对策,探基于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方法和途径。实践表明:历经千百年自然选择聚居营建演化形成的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具地域自然生态特征和人文生态内涵,由此形的景观意象是人们对地域聚居环境的共同"心图式"和"记忆地图",以此为凭规划城市绿系统是对地域特色"生活语法"的尊重和传承是改变"千城一面"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More and more excavation projects are being performed near existing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due to large-scale urban construction, in which the excavation unavoidably causes settlement and potential danger to the surrounding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s. For linear traffic facilities parallel to the excavation, the settlement profile parallel to the excavation, namely, the settlement along the traffic line,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Moreover, the precise control of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along the traffic lines also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quick prediction model, which is able to consider both vertical and parallel settlement profiles, using the basic information on the excavation. Based on the large amount of field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ttlement profiles are analyzed. A simplified empirical method is proposed; it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ayleigh and Gauss distribution functions for predicting the ground settlement along railways induced by an excavation. Meanwhile,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are also used to predict the settlement behavior.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edicted results and the monitoring data is given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 good agreement indicate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settlement along railways due to an adjacent excavation.  相似文献   

16.
梁以华  郑红 《新建筑》2013,(5):100-103
伴随国际大都会风貌的瞬息万变,城市现代建筑亦不断地被拆除和重建,但很少人会留意到都市肌理的旧有系统如何引领城市的发展。在香港的中环区,建筑师在设计现代商业建筑时,采取了创意的改造而非全盘重建的办法,并研究了这些现代建筑的设计初衷,甚至将其建筑特征应功能需求做出改变,演绎出传统的都市生活价值,表达了当下优质的城市设计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仙坑村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河源地区客家建筑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现存传统客家民居20余座,其中包括大夫第八角楼、荣封第四角楼两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堂横屋作为客家民居单幢建筑的代表,在仙坑村聚落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不同形态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东江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早期建成的大夫第重视防御,在堂横屋四角楼的基础上增建寨墙、角楼,形成寨堡化八角楼格局。随着叶氏巨族的形成,荣封第四角楼建造的关注点逐渐从对外防御转换为对宗族礼制观念的强化,以及兼顾空间容量与巨族形象的表达。而19世纪宗族内部的贫富不均和家庭分化导致大量小规模家宅营建的出现,以堂横屋为原型通过空间变形和自由组合,形成了更加适应日益紧张的建设用地环境和小家庭分居的经济条件的建筑群。这一系列的民居形态建构过程反映出社会环境转变下仙坑村客家聚落空间的演进,以及传统民居空间建构的逻辑,即以客家民居的原型空间——堂横为基础,通过适应性的建筑形态及空间组合来应对外界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区传统聚落“英谈古寨”防御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历史上战乱频发,匪祸不断,在太行山区广泛分布着大量传统聚落,以高墙外围设防的堡寨形式.拥有其独特鲜明的防御属性。本文从英谈堡寨聚落防御体系形成的根由.随形就势的整体防御环境.层级的防御建构,精神防御系统几个方面对英谈的防御体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苏原  杨卫丽  邹杰 《华中建筑》2010,28(12):84-87
当今各个城市的高新区都有着同样的特征:林立的高楼,大片的玻璃幕墙,其间飞速的车流,白领们匆忙的步伐,低能的绿化,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理性的自然庇护所。"3D"复合型公共空间的设计就是在探寻一种包容且开放的、绿色生态的、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新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步伐,日城中的若干片传统风貌协调区承载起了日趋繁杂的城市功能和责任,步履维艰.本文以国家大剧院西侧风貌协调区的城市设计为依托,在深入调研和挖掘街区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设计,对改善旧城现有居民生存条件,提升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提升旧城整体品质等方面的保护策略与复兴模式进行探讨和归纳,希望能够对北京旧城风貌协调区的保护与复兴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