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井旁构造恢复是一种地质分析手段,通过对地层层位、倾角倾向、断层发育等地质信息的整合和分析,恢复井旁地层和构造特征,旨在为实钻中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关键助力。巫溪地区地处大巴山台缘坳陷带,断褶作用强,地层揉皱和断层发育,该区X井实钻发现龙马溪组底部地层直立、岩性复杂、断裂发育,目标页岩段品质明显变差,下步工程措施难以确定。利用测井、录井及岩心资料落实了井区地层、断层、构造等地质特征,并以地层倾角倾向为基础,结合断层刻画、倒转与重复分析,实现了井旁构造恢复,有效解释了页岩品质变差的原因,为钻井工程施工和区域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气体钻井井斜的原因及防斜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归纳气体钻井井斜规律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气体钻井与钻井液钻井两种情况下,地层各向异性、地层倾角、井眼几何参数及钻井参数等因素对井斜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钻井与钻井液钻井相比,地层各向异性显著增加是气体钻井容易井斜,且井斜后较难控制的根本原因;在中、大钻压下,井径扩大是气体钻井容易井斜的重要原因;而地层倾角、钻压、钻头切削各向异性和钻具组合对气体钻井井斜的影响与钻井液钻井相似。建议在现场推广应用空气锤、钟摆钻具组合和空气螺杆钻具组合三项气体钻井防斜技术来防止气体钻井井斜。  相似文献   

3.
垂直钻井技术在青探1井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玉门青西油田窟窿山逆掩推覆体老地层挤压破碎严重,且裂缝发育,地层倾角60°左右,地层产状变化大,钻井过程中井斜控制难度大,制约了青西地区钻井速度的提高。为此,该油田在青探1井钻井过程中首次试验应用了Power V垂直钻井技术,井斜角控制在0.5°以内,平均机械钻速2.14 m/h,与邻井相比提高了52%以上,且无井下复杂情况和事故发生,顺利完成了该井第三系推覆体地层易斜井段的钻井任务。分析了青探1井地质特点及钻井技术难点,介绍了Power V垂直钻井原理、技术特点及现场试验情况,分析了试验应用效果,对下一步青西油田垂直钻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301井钾基聚磺饱和盐水钻井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301井为评价井.位于东渍凹陷文西断层下降盘文301断块.完钻井深为4000m.穿过S1段盐层、S2段上部盐层、S3^2段盐层、S3^3段盐层等多套盐膏层.累计厚度达998m.且盐间物性差别很大.泥膏盐较多,断层多.易盐溶、坍塌、缩径.地层条件相当复杂。针对纯度低、盐层薄的Sl段盐层.采用淡水复合胶液钻井液.针对埋藏深、厚度大的S3^2段、S3^3段破碎泥膏盐混杂结合体.配制钾基聚磺饱和盐水钻井液.从而抑制了盐膏泥层水化膨胀,防止了因层间膨胀性不一致而引起的地层掉块、坍塌.保证了井壁稳定,井径规则.满足了合长盐层段深井优质、安全、快速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断层附近布井风险大的问题,根据断块油藏构造和油层发育特征,利用断层倾角、地层倾角及油层底面与目的层顶面距离的空间几何关系,建立了反向正断层对开发布井影响的数学模型,并绘制了3种参数的关系图版,揭示了其对油田开发布井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发井与断层上盘的最小距离(简称最小距离)和油层底面与目的层顶面距离呈正相关性;断层倾角与地层倾角和最小距离呈负相关性,且相比地层倾角,断层倾角对最小距离的影响更加明显。应用数学模型,在A区块进行了井位部署,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研究结果为反向正断层附近开发井位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桩古15-多1井钻井完井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桩古15-多1井是一口老井修复侧钻定向井,由于地层硬,倾角大,而且裂缝发育良好,给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详细介绍了该井工程地质设计,主要技术措施。钻井工艺,完井作业。钻井液技术和堵漏技术。  相似文献   

7.
河坝1井复杂地层钻井完井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河坝1井是川东北地区的一口重点区域探井,完钻井深6130.00m。该井地质情况非常复杂,上部陆相地层高陡构造倾角大,坍塌严重;下部海相地层含多套压力系统,且存在含硫化氢的超高压天然气层、盐水层、盐膏层以及易漏失地层等,在钻井施工中出现多次井壁严重垮塌、井漏、喷漏同存、气侵,甚至出现卡钻等井下复杂情况和事故。深部井段由于钻井液密度高.钻井周期长,不但给钻井液的维护和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且造成钻具、套管磨损严重。河坝1井采取了优选钻具组合、钻井参数、钻井液体系以及水泥浆体系等技术措施,并采用了系列钻井新工艺、新技术.历时1241.96d.钻至设计井深,发现了两个高压气层及数个含气层。详细介绍了该井钻井作业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及采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古城2井是在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塔东低凸起古城构造带古城2号构造高点上钻探的一口预探井。该井钻进过程中钻遇断层,地层倾角突然增大,井斜增长很快,造成填井侧钻纠斜。在用1.5°弯接头定向纠斜无效果后,换用2°弯接头纠斜效果明显,纠斜完成后换用转盘钻,井斜又增加,如果不更换组合将反复多次起钻纠斜,增加起下钻次数。现场分析研究采用1°单弯螺杆导向组合复合防斜打快,在2885~3115m和3166~3380m井段实施,井斜控制理想,实现了定向降斜和连续快速钻进作业,提高了机械钻速,减少了起下钻次数。对该井复合钻进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今后同类井的施工作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海拉尔油田地层倾角大、地下断层多、自然造斜能力强,采用轻压吊打或弯螺杆纠斜方法,不能解决井斜等问题。为此,引进了贝克休斯的VTK垂直钻井系统,同时优选了与其相适应的钻头、钻具组合及钻井液体系。该技术现场应用15口井表明,在易斜地层,可以有效控制井斜、解放钻压,全面提高机械钻速。  相似文献   

10.
油气井防斜、纠斜问题是钻井过程中普遍存在但一直未能彻底解决的经典性难题之一。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工艺研究院历经数年攻关,终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Φ311mm主动式垂直钻井系统,并于2009年9月在T82066井进行了首次试验,喜获成功。从Φ311mm垂直钻井系统自身结构特点出发,结合现场实际,对试验难点及对策、现场试验步骤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现场试验过程、试验效果进行了阐述、分析。试验证明,Φ311mm垂直钻井系统在陡构造地层、大倾角地层、断层、地应力异常地层的钻探中,纠斜、防斜效果显著,快速钻进能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