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中原油田目前已处于高含水、高采出开发阶段,高渗一类储层剩余油分散,水驱效益差,挖潜难度大,明确老油田主力层剩余油状况,是做好下一步精细挖潜工作的关键,本文就是从平向和纵向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剩余油分布规律,为下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剩余油监测、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油藏、分类别针对低效油井展开调查,找准主要原因,针对低效井组存在的问题,以"精细储层研究、精细单砂体剩余油挖潜、精细韵律层挖潜"为重点,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选择和配套应用了相控剩余油挖潜、韵律层挖潜集成配套工艺技术,实现单砂体动用程度最高、层内驱油效率最高,为老区高含水后期挖潜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层间矛盾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以"精细储层研究、精细单砂体剩余油挖潜、精细韵律层挖潜"为重点,进行储层评价、水驱动用状况及潜力分布,搞清储层空间展布规律,研究分析各井点、各小层测井相展布情况,结合单砂体、小层砂体发育变化规律等资料,绘制出单砂体沉积微相图,通过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选择和配套应用了相控剩余油挖潜、韵律层挖潜集成配套工艺技术,实现单砂体动用程度最高、层内驱油效率最高,为老区高含水后期挖潜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卫城油田部分区块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受构造、储层非均值强影响,剩余油分布不清,开发效果差。通过构造、储层深化研究,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状况,针对不同剩余油分布类型,提出控水稳油的挖潜调整措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低产低效井井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截止2007年底水驱共有产量小于2吨的低产低效井395口,这些井制约着油田开发后期的经济效益以及全油田产量的顺利完成。本文在油层精细描述和储层内部结构界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油层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特征、动用程度,加强措施井选井选层方法研究,并通过补孔、压裂等增产措施挖潜油层剩余油,提高储层动用程度,达到了综合治理低产能恢复上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薄差储层发育差、注采不完善、同时受缝间干扰机难压层影响,导致部分薄差层未得到有效动用。采取压前补能与暂堵转向压裂技术,通过压前补能,完善注采关系,暂堵转向,压开新的裂缝,提高裂缝复杂程度,改善储层的渗透率,增强原油的导流能力,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有效解决改造油层挖潜老裂缝控制区以外剩余油的目的,实现低产区块效益治理。  相似文献   

7.
南区沙二上1油藏1980年投产以来,由于储层物性好,构造简单,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高,井网损坏严重,属于停产停注油藏。通过对该油藏精细研究,找出剩余油富积区及潜力层,通过大修、补孔、恢复、挤堵等充分挖潜剩余油,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8.
下二门油田中下层系于1978年8月投入开发,经历30多年的高速、高效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目前地质储量采出程度高达40.97%,综合含水96.64%。开发上,由于构造复杂及储层变化快,局部存在窜层、"高水低油"、局部构造认识不清等问题,制约了中下层系精细开发。中下层系平面、纵向储量动用况、水淹状况、剩余油潜力等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厚油层内,受沉积相带及层内隔夹层遮挡,强水淹与中、弱水淹共存,厚油层内仍具有一定挖潜空间。通过开展下二门油田中下层系厚油层构造特征研究,统一地层划分层号、进行局部构造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为下步措施调整挖潜提供地质基础资料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经历四十多年开发,大庆杏树油田主力油层已进入高含水后期。针对高含水后期调整挖潜的剩余油评价难题,利用水驱油实验资料、密闭取心与井壁取心对比分析实验资料、试油及投产资料,系统总结了随含水上升,地化色谱和荧光图像特征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水淹层录井响应机理,建立了以地化色谱、荧光显微图像分析等新技术为手段的水淹层录井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可直观、准确地评价剩余油,进而确定剩余油挖潜部位,在调整井中应用见到了明显的效果,成为在高含水主力油层深化挖潜和薄差层有效动用过程中,剩余油评价和射孔选层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科学合理开发调整、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含水开发期,储层层间、层内矛盾日益突出,剩余油挖潜难度随之增大,本文提出分阶段从注、采两个方向同时入手对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调整,形成调、堵双向持续叠加治理效应,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深入挖潜储层剩余油,探索高含水期综合挖潜措施提高开发效果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经过长期水驱95%的主力油层已开发动用,综合含水超过91%,目前油田开发对象已转到薄差储层,严峻的开发形势要求对注采结构进行精细调整,实现精细注水,努力增加水驱可采储量。而现有的配注工艺由于受工艺限制已无法满足当前需要。针对特高含水期"加密测试周期、加细注水层段"的开发需求,大庆油田开展了精细分注工艺的技术研究,该工艺有效解决了层段细分后带来小卡距、小隔层分注测试等问题,层段细分7级以上,最小卡距2m,可卡最小隔层0.5m,实现高效测调。目前该技术已在大庆油田水驱精细挖潜示范区应用,现场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此工艺在大庆油田的最新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南区属多油层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由于历史上笼统注水等原因,层系内尚没有真正实现分段开发。主力油层多年来一直是主要开发对象,目前油层面临水淹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为此,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对油藏剩余油进行分类评价,确定了不同潜力层段挖潜类型;开展分层启动压力研究和单砂体挖潜先导试验,为井组层间挖潜提供技术支持;确定不同类型油藏层间精细挖潜的技术对策研究:沙二上1油藏建立单砂体井网、沙二上2+3油藏强化弱吸水层韵律段的动用、沙二上4-7油藏最小自然段注水、沙二下油藏层间二三类层重组挖潜、平面相控挖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在大量研究有关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濮城油田这一类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的系统总结,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长垣喇萨杏油田纵向上小层多、储层隔层薄、储层物性差异大;平面上砂体发育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由于上述原因产生的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导致注水开发效果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纵向上层间矛盾显著,层段内小层间吸水状况差异较大,储层动用程度不均衡,如喇嘛甸水驱精细示范区小层间吸水差异较大的层段有548个,占注水层段数的38.03%。吸水状况好的小层注水强度已达到13.77m3/d.m,吸水状况差的小层注水强度只有3.25m3/d.m;二是平面上非均质性严重,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复杂,剩余储量的挖潜难度大。在同一个单砂体上,注水受效非常不均匀。水平缝单砂体压裂以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以及剩余油分布研究为基础,以井组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减小层间以及平面矛盾、提高储层动用程度为目标,开展单砂体压裂调整工艺试验。应用注采系统流场模拟技术,在平面上针对单砂体实施压裂改造,完善注采系统,提高驱油效率;在纵向上实施细分压裂,提高小层的动用程度,改善产液剖面及吸水剖面,最终达到对纵向上的潜力层逐一改造的目标。为剩余油调整挖潜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对于提高老区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开发中后期的多层砂岩油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开发阶段,面临套损套变导致的井网不完善、层间与层内矛盾突出导致的水驱效果变差、剩余油分布零散难挖潜等问题。通过对剩余油的潜力及分布研究,按目前的工艺技术对剩余油进行挖潜。  相似文献   

16.
浩口油田在1987年进入高含水采油期后,纵向上层间矛盾突出,在井区合采合注的情况下,非主力层动用程度差,利用小层精细对比技术,进一步细分开发层系和开发小层,并结合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资料分析纵向上剩余油分布情况,对油田目前开发特征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针对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来挖潜低渗层剩余油,提高油田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7.
对于非均质储层,聚合物驱可有效抑制高渗层的指迚和无效循环,扩大注入剂波及体积,是提高常觃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方法。但由于存在层内窜流,聚合物驱后储层内部受效情况极为复杂。通过人造岩心、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综合考察了聚合物驱后层内非均质岩心内部的受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层内非均质储层中正韵律储层聚合物驱替效率最高;正韵律储层中,渗透率越高,对驱油效率贡献越大,相邻两层级差越大,聚合物驱油效率越高;聚合物驱后,相对中渗层剩余油饱和度最高,中渗层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对象;提高聚合物浓度、提高聚合物分子量是提高中渗层驱油效率的有效方法。该研究结果为指导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开采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及薄差层动用程度低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研究典型油田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总结了水力喷射、超短半径水平井两种定向挖潜技术的应用效果,定向挖潜技术成为油田挖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高场油田为复杂断块油藏,经过30多年的开发,目前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结合近几年新钻井生产情况,对各油组进行采收率重新标定后,认为仍存在很大的潜力。通过小层对比与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对构造储层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地质储量进行重新复算,结合目前油井生产状况与动态变化,从平面上与纵向上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下步意见,进一步挖潜高场油田剩余油。  相似文献   

20.
多层层状断块油藏,纵向上含油小层多,渗透率级差大,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层系划分粗,造成层间干扰严重,主力层与非主力层采出程度差异大。其中主力层储层物性好,油层厚度较大,目前采出程度高,由原始的纯油层变为目前的边水甚至是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在油层顶部及断块高部位呈窄条带状分布,该部分剩余油利用直、斜井开发单井控制剩余油很少,开发效果差。为充分挖掘主力层剩余油潜力,同时减缓与非主力层间的层间干扰,针对主力层开发现状,在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水平井对部分主力小层进行单层开发,充分挖掘该类小层潜力,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