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雅璇  陈侃 《四川建材》2019,(5):240-242
地下综合管廊不仅投资巨大、涉及面广,而且廊内管线较多,深埋地下不可视,一旦发生事故,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建设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不确定的风险。为了保证管廊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需要对管廊进行风险分析,以及时发现并规避风险。本文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论,将综合管廊的建设划分为四个阶段,对各阶段进行风险因素识别,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并用AHP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风险指标权重,模糊评价法对四个阶段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风险评判模型,并由此提出各阶段可能出现较大的风险的规避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全生命周期整体风险进行研究,结合文献索引与专家评选的方式创建风险因素清单,从中提取了7个一阶风险指标与44个二阶风险指标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结合AHP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方法计算各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并对项目风险进行初评价,将初评结果数据设定成BP神经网络的期望值以降低模型的计算负荷,最终建立可信度与精确度更高的综合管廊BP神经网络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判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整体风险定位以及全生命周期中各风险因素的风险程度,便于风险管控人员找出关键风险并制定专项应对策略,也为学者们研究综合管廊项目风险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行的思路步骤.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运营能力的集中体现。针对综合管廊风险管理研究不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赋权—改进TOPSIS 法的综合管廊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考虑人为风险、技术风险、设备风险、管理风险、环境风险 5 项准则层风险对应的21 个风险因素指标。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分别确定主客观权重,结合理想点法确定风险因素指标的综合权重。以模糊理想解相似排序技术(TOPSIS)为基础,运用马氏距离法对传统TOPSIS 法进行改进,对准则层风险因素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序。结果表明:技术风险对综合管廊风险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管理风险。通过典型案例,证明模型的评价结果能够较为实际的反应综合管廊工程风险的情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评价城市综合管廊在运维期间的风险等级,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针对综合管廊运维的组合赋权-改进风险矩阵法的风险评价模型。该方法改进了传统风险矩阵法的风险图谱求解法,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以判定风险等级。通过文献分析法、肯特法、WBS结构分解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阶段的风险等级;将安全风险的后果严重性转化为求指标权重问题,结合专家调查问卷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求取组合权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结果更客观;再次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模糊合成运算,采取最大隶属度法和加权平均法对比分析运算结果,得到风险总体等级和个别风险因素影响排序。将风险评价模型运用于实际工程中,判断工程项目的风险等级并给出风险规避的建议,可为类似工程项目的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TPO热塑性聚烯烃防水卷材防水性能优异,在地下综合管廊底板采用预铺反粘工艺,侧墙和顶板采用防水灰浆与卷材双道设防,防水效果可靠,可减少管廊全生命周期的渗漏风险,降低管廊维护费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对城市管线的建设、运行、维护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平潭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例,针对地下综合管廊传统施工技术存在的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污染等缺点,提出采用刚柔复合防渗漏可回收支护技术及预制叠合装配式技术,实现了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环境污染及节约资源的绿色建造理念。同时,基于BIM及物联网技术,通过地下综合管廊监控系统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数据平台,精准控制及管理,显著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实现物物相连、信息共享和交换功能,解决了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生命周期全阶段数据链断链及管理低效的问题,降低了维护管理成本,实现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信息化的智慧运维。  相似文献   

7.
随着管廊建设的加快,运营期管廊结构的健康状态问题十分重要本文根据特高压电力水下综合管廊工程的特点和受力机理,明确了其健康状态评估指标,确定了评估指标判定标准;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其评估指标体系;以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层次分析法为基础,考虑健康状态影响因素,建立了适用于特高压电力水下综合管廊的健康状态评估模型。依托特高压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对隧道结构的外观质量、表观病害、结构性能及使用性能进行了检测。利用评估模型并结合检测数据,对综合管廊进行了定量化的健康状态评估。为运营期综合管廊的检测、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指导综合管廊的养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针对综合管廊运营阶段的风险问题,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管廊运营风险进行评价。首先,结合工程背景对运营阶段的各个风险进行风险分析,建立以自然、社会、管理和内部风险为一级指标,以及20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创建管廊的运营阶段的风险评估模型。最后应用该模型确定北京某管廊运营阶段的风险。研究结果显示,该管廊项目风险属于中等风险,风险等级和实际情况较为相符,并对项目运营阶段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综合管廊燃气管道能否入廊和入廊后能否安全运行问题,构建规划可研阶段燃气管道失效可能性指标体系、运维管理阶段燃气管道失效可能性指标体系、燃气管道失效后果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专家权重计算模型,构建以专家职称、工作年限、指标熟悉程度为准则层的专家能力指标体系,确定综合管廊燃气管道风险评估专家权重,并对专家打分进行处理,得到规划可研阶段、运维管理阶段燃气管道失效可能性指标权重和管道失效后果指标权重。基于综合管廊燃气管道实际情况,确定管道失效可能性指标得分和管道失效后果指标得分,结合指标权重计算得出管道失效可能性分值和管道失效后果分值,根据管道风险等级划分原则,确定综合管廊燃气管道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应用PPP模式在国内已经开始大力推广和普及,为保障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应用PPP模式顺利开展,其项目融资风险的影响不可忽视。依据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对管廊项目识别其融资风险,通过建立融资风险可拓物元模型,将PPP模式融资系统中的风险定性描述转换成定量计算,利用关联度函数,计算评价系统中各指标与等级之间的关联度,确定PPP模式融资风险等级。并通过对吉林省T市某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实例分析,确定其融资额度、融资利率、融资期限、项目折现率等高风险因素,进一步验证了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当前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之一,已在很多实际工程中得以运用。由于综合管廊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在项目融资、立项、设计、施工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均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及风险源。本文通过对管廊不同阶段风险源的研究,对设计、施工和运维等各阶段风险源进行总结分析,提高项目风险预判能力,创新以项目风险源为前提的项目管理模式,降低设计及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从建设期逐步进入到后期运维,暴露出后期安全风险防控问题日渐明显.城市综合管廊是一个庞大的多设备设施及管线于一体的复杂体,具有潜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评价是开展城市综合管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那么如何有效的构建安全风险防护体系,本文从实际出发,以智能化角度,将安全风险评价清单融合到智能化平台,同时辅以智能化产品的应用,将实际运维过程中的安全防控功能予以实现,为更多进入运维期的管廊运维单位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从建设期逐步进入到后期运维,暴露出后期安全风险防控问题日渐明显.城市综合管廊是一个庞大的多设备设施及管线于一体的复杂体,具有潜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风险评价是开展城市综合管廊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那么如何有效的构建安全风险防护体系,本文从实际出发,以智能化角度,将安全风险评价清单融合到智能化平台,同时辅以智能化产品的应用,将实际运维过程中的安全防控功能予以实现,为更多进入运维期的管廊运维单位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PPP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政府财政压力,提高建设运营效率,我国大力推动综合管廊建设,并鼓励采用PPP模式。对于PPP项目,风险合理分担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关键,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法,识别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因素,利用合作博弈思想对风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担,将风险因素分为"政府公共部门承担"、"社会投资者承担"和"双方共担"三类。运用Shapley值法,构建风险分担模型,考虑公私双方风险分担能力,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模型的解进行修正,确定合理的共担风险分担比例。以某综合管廊PPP项目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为综合管廊PPP项目风险分担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综合管廊建设是解决“拉链路”“蜘蛛网”等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作为一座高密度、超大型城市,深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指导支持下,坚持把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城市重要“里子”工程、“良心”工程,坚持前瞻性布局、系统化推进、专业化运营,因地制宜、有序有力加快项目建设,着力破解管廊建设难、管线入廊难、实际运营难问题。目前,全市累计在建综合管廊257公里、建成管廊185公里、运营管廊31公里、入廊管线820公里,形成了干支结合的城市地下“大动脉”,为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郑旭旻 《城市住宅》2021,28(4):197-199
为提高综合管廊信息模型(UIM)在全生命周期中信息交流与传递的效率,实现UIM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有效利用,以综合管廊设计阶段为例,分析综合管廊信息模型(UIM)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够对城市综合管廊进行高效管控,提升城市管廊的安全管理,本研究主要内容是通过传感器、信号网络、服务器和控制器等硬件设施,采集管廊内各种数据信息,再利用物联网、云计算、通信技术、BIM+GIS地理信息等技术,将各种管廊数据集成、计算、综合分析,研究出一套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测管控系统。本研究有助于推进综合管廊智慧化建设进程,对提高综合管廊日常运营维护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综合管廊在国内的发展,大规模的管廊进入运营期。管廊的运营阶段存在大量不确定的风险,为了保证管廊项目的运营维护顺利开展,需要对管廊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并规避风险。建立综合管廊运营阶段的风险指标体系,并用AHP法计算风险指标权重,建立风险评判模型。据此得出运营期责任不明确风险最高,经营管理风险、运营成本风险、需求风险次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注的热点话题,学术界涌现了大量相关文献。为探析我国综合管廊研究的动态,明确综合管廊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以2003—2018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与综合管廊研究相关的349篇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 SpaceⅤ等工具,对综合管廊的研究特征、研究热点及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表明:同济大学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建筑科学、城乡规划、管理学、经济学及交通运输为综合管廊主要研究领域;综合管廊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建造施工、投融资模式、运营管理及信息技术六个层面。通过热点关键词演进趋势分析得出,施工技术、规划布局、BIM技术在全生命周期的应用、PPP模式、收费价格、风险分担、智能运维管理等成为综合管廊研究的最新趋势。最后对综合管廊的后续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周毅 《住宅产业》2024,(3):90-93
综合管廊作为城市道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市供应、优化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线间的布局、提升城市整体发展增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地下综合管廊涉及单位多、专业技术性强、数据信息量大等特点,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满足需求。基于此,本文以广西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为例,研究GIS+BIM技术在管廊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与管理中的优势及特点,以期提升管廊建设、运维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