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MBBR对某污水厂扩容2×10~4m~3/d,改造后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2×10~4m~3/d;改造时,保持厌缺氧区不变,好氧区采用两级MBBR、微动力混合池型,强化系统抗冲击能力;好氧区投加SPR-3型填料;同时将二沉池改建为高效沉淀池,新增转鼓过滤。改造后水量提升20%,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优化运行后可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水质;生化池出水TN均值为10. 40 mg/L,TN去除率为83. 50%,好氧段可去除TN 6~10 mg/L;生化池出水TP为0. 43 mg/L,TP去除率为93%,缺氧段发生显著的TP去除现象,在高效沉淀池投加铁盐絮凝剂后,出水TP可降到0. 30 mg/L以下;系统内同步硝化反硝化(SND)及反硝化除磷菌(DPB)的出现,实现了碳源限制下的同步强化脱氮除磷,未投加碳源情况下TN和TP稳定达标,通过SND途径去除TN贡献率为13. 20%,通过DPB途径去除TP贡献率为88%,实现了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2.
环流式活性污泥/生物膜组合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小城镇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波动大的特性,在融合侧流除磷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环流式活性污泥/生物膜组合工艺(简称CASBS).采用该工艺处理校园生活污水,在进水COD为111~606 mg/L,NH3-N为14.9~63.9 mg/L、TN为17.4~75.2 mg/L、TP为1.23~15.81 mg/L的情况下,出水COD、NH3-N、TN和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5、1.07、10.1和0.39mg/L.研究发现,CASBS特有的生物膜和交错布设的曝气系统,在环流反应器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膜好氧区和非膜缺氧区,CASBS系统特殊的运行方式使之具备了排放剩余污泥除磷、排放厌氧富磷污水侧流除磷以及反硝化除磷等多种除磷方式,缓解了生物脱氮除磷效果对进水水质的依赖,从工艺技术优化的角度使CASBS系统具有了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3.
浙江某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6×104m3/d,采用Bardenpho-MBBR工艺进行升级改造,使出水水质由一级B标准提升至地表准Ⅳ类水质标准。针对采用A/A/O工艺的生化池,保持总容积不变且不改变厌氧及缺氧段,通过对好氧段功能重新划分,增加后置缺氧区和后置好氧区,并在好氧区投加悬浮载体,将生化池改造为Bardenpho-MBBR工艺,强化脱氮除磷效果; MBBR区采用微动力混合池型,无需使用推流器,节约投资和运行成本,利于系统运行维护。改造后,生化段出水COD、NH4+-N、TN均值分别为18. 80、0. 27、8. 43 mg/L,在未投加碳源的情况下稳定达到了准Ⅳ类水质标准,生化段出水TP均值为0. 48 mg/L,大大减轻了后续深度处理工艺的除磷负荷; TN去除率较改造前提高了近1倍,这得益于前置缺氧区脱氮效率的提高、填料区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作用及后置缺氧区的脱氮作用;对系统中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填料对系统的硝化贡献率达到85%,并且填料上附着的反硝化菌占比达到6. 46%,证明好氧区悬浮载体上存在SND过程。Bardenpho-MBBR工艺能耗低、容积效率高、运行效果稳定,突破了常规工艺对TN去除的限制,适用于对出水TN要求严格的准Ⅳ类等高标准水质要求的污水处理厂新建及改造工程。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解酸化 +接触氧化工艺处理苹果汁加工废水 ,废水水量 10 0 0m3/d ,进水水质 :CODcr≤ 80 0 0mg/L ,BOD5≤ 480 0mg/L ,SS≤ 60 0 0mg/L ,pH :4~ 8,出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 96)中的二级标准 .该工艺运行稳定 ,管理简便 ,产泥量少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AO-MBR-RO工艺在液晶平板显示(TFT-LCD)工业废水回收利用中的应用情况,包括设计要求、工艺流程、设计参数、调试及运行效果,对运行成本进行了分析。设计系统进水电导率≤400μS/cm、COD≤450 mg/L、NH3-N≤20 mg/L、TP≤2. 0 mg/L,处理水量为10 000 m~3/d。系统产水电导率为26. 2μS/cm、COD为1. 68 mg/L、NH_3-N为0. 3 mg/L、TP未检出,处理成本为1. 91元/m~3。该工艺运行稳定,水质合格,在TFT-LCD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某污水处理示范工程设计中,通过对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的现状水质及处理设施的分析,采用优化现状氮磷处理系统以及设置同步脱氮除磷深度处理滤池的工艺方案,即生物处理+同步脱氮除磷滤池工艺。实际实施中,只采用了脱氮除磷深度处理滤池工艺,运行结果表明,出水水质和经济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出水水质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能够稳定达到TN10 mg/L、TP0.3 mg/L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A2/O型氧化沟工艺生物除磷不稳定、出水磷难以达标的问题,在A2/O型氧化沟工艺生物脱氮除磷的基础上,增加厌氧段旁侧化学除磷,以提高其除磷效率,使之满足水质排放标准.结果表明:增加化学除磷能够提高系统的除磷效果,使系统出水TP<1.0 mg/L,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GB 18918-2002);化学除磷前厌氧池出水的TP含量为20~39 mg/L,远大于原水中的TP平均值(5.88 mg/L),在处理水量较少且化学除磷率为70%的情况下,便能够取得较好的总体除磷效果;回流污泥中携带的NO-x对生物除磷有较大的影响,其浓度和出水TP值有着较好的相关性,但旁侧化学除磷能够减弱回流污泥中的NO-x对生物除磷的影响;化学除磷剂的投配率为1:1(与TP物质的量之比),低于传统化学除磷的1.5:1.基于氧化沟工艺的旁侧化学除磷能够弥补氧化沟工艺的除磷不稳定,使该工艺得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针对四川省某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存在的处理能力不足、厂区用地紧张、出水水质亟需提标等问题,扩容改造工程中将现状改良型氧化沟改造为AAO生化池,现状二沉池改造为MBR膜池,并同时新建一座MBR膜综合车间与之配套,形成新的AAO-MBR深度处理工艺。工程完成后,污水处理能力由3. 0×10~4m^3/d提升至3. 5×10~4m^3/d,实际运行出水COD≤25. 0 mg/L、NH_3-N≤1. 5 mg/L、TN≤8. 0 mg/L,出水水质满足《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51/2311—2016)相关标准。工程总投资为3 589. 2万元,MBR膜系统运行成本为0. 439元/m^3,结合整体厂区运行工况,总处理成本稳定在1. 15~1. 30元/m^3之间。  相似文献   

9.
传统CAST工艺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但在实际运行中常因工艺本身缺少独立有效的缺氧过程,使得氮磷的去除受到限制,出水水质很难达到一级A标准。针对大连泉水污水处理厂传统CAST工艺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将传统CAST工艺优化改进为能够高效脱氮除磷的CAST工艺,增设缺氧搅拌过程,缩短曝气时间,在提高出水水质的同时降低能耗。增加缺氧反硝化过程不仅能为随后进行的硝化过程提供较充足的碱度,还能去除相当一部分有机物,减轻曝气负荷。运行结果表明,优化改进后的CAST工艺使出水TN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TP<1mg/L,NH 4+-N<1 mg/L,同时节省生化池电耗约15.3%。  相似文献   

10.
化学混凝对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出水的除磷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时除磷效果欠佳的问题,采用化学混凝工艺对其出水进行处理,以聚合硫酸铁(PFS)为絮凝剂,通过烧杯试验考察了PFS投量及助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并通过中试考察了混凝、沉淀、过滤工艺的除磷效果。结果表明,PAM的助凝作用并不明显,单独投加130mg/L的PFS即可使出水TP〈1mg/L。在生物处理单元稳定运行的情况下,中试工艺的PFS投量在90-95mg/L时可使出水TP〈1mg/L,总铁〈0.5mg/L。  相似文献   

11.
五大连池市污水处理厂采用CWSBR工艺,其特点是单池连续进、出水且水位恒定,同时采用对泥层扰动小的恒水位滗水器。经过两个多月的污泥培养与系统调试,采用单池多步进水方式,强化了系统脱氮除磷性能,调试稳定后出水COD<50 mg/L、NH4+-N<3 mg/L、TP<0.5mg/L,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运行结果印证了CWSBR工艺具有稳定的脱氮除磷功能。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生物倍增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实际效能。结果表明,0.02~0.05kgCOD/(kgMLSS.d)的低负荷运行工况不利于对有机物的稳定去除,出水CODCr为69.8 mg/L,平均去除率仅为65.9%,若要满足有机物的排放标准要求,污泥负荷至少要维持在0.06kgCOD/(kgMLSS.d)以上;系统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很好,氨氮去除率可达到100%;污泥沉降性能较好,SVI稳定在50~70;过低的进水C/N是同步脱氮除磷的制约因素,建议采用补充碳源和辅助化学除磷的方式来满足氮磷排放标准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亚铁盐化学除磷在昆山港东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苏昆山港东污水处理厂的Carrousel2000型氧化沟工艺按A^2/O方式运行,当原水TP为6.2mg/L、BOD5/TP为11左右时,很难使出水TP≤0.5mg/L。在对上游排污企业采取限排措施后,原水TP降为2.65mg/L,但出水TP仍无法达标,为此开展了向曝气池投加亚铁盐进行化学除磷的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当FeSO4投药量控制在凡(Fe^2+):n(TP)≥1.5时,可使出水TP达标。  相似文献   

14.
化学除磷比值对低碳源污水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低碳源城市污水高效脱氮除磷及磷回收问题,开发了侧流A2O工艺,通过抽取不同量的厌氧池末端富磷上清液至化学除磷池,来研究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及磷回收情况。结果表明,在无需增加额外碳源,进水COD为136~168 mg/L、NH3-N为32~40 mg/L、TN为36~45mg/L、TP为6~8 mg/L的条件下,当化学除磷比(富磷上清液抽取量与进水量之比)为10%~20%时,对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5.7%、84%,其中,当化学除磷比为15%时,出水TP浓度可降至0.5 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同时,回收磷量可达进水磷量的23%~29%,既实现了磷的可持续发展,又增加了污水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污泥减量技术对氮、磷去除率低的问题,开发了一个具有同步脱氮除磷和污泥减量功能的HA-A/A-MCO工艺.采用该工艺处理校园生活污水,当进水COD为316~407mg/L时,出水COD≤18 mg/L,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6%;将相当于进水量2%的厌氧释磷污泥回流至水解酸化池与原水-并进行水解处理后,大部分污泥转化为溶解性有机物,且主要是VFA(约275 mg/L),为原水中VFA(58 mg/L)的4.74倍,这为后续A~2/O单元进行脱氮除磷提供了充足的碳源.通过考察各反应池出水的三维荧光特性还发现,HA-A/A-MCO系统的各工段对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具有显著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污泥减量工艺:HA-A/A-MCO的好氧脱氮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污泥减量技术存在对氮、磷去除能力低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具有强化脱氮除磷功能并可实现污泥减量化的HA-A/A-MCO工艺。在该工艺取得同步脱氮除磷和污泥减量优异效果的条件下,采用其处理校园生活污水,当进水TN平均为47 mg/L时,出水TN为10.9 mg/L,系统的总脱氮率为76.8%,其中好氧脱氮量占总脱氮量的50%,缺氧脱氮量占26%;HA-A/A-MCO系统存在着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反硝化能力的菌属,对好氧脱氮有一定贡献,且DO浓度对其反硝化能力没有抑制作用;好氧池中的DO浓度梯度有利于在污泥絮体内形成缺氧环境,从而促进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的发生,但减小污泥絮体尺寸会削弱絮体内部缺氧区域比例、降低SND的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17.
Traditionally, the performance of full-scal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WTPs) is measured based on influent and/or effluent and waste sludge flows and concentrations. Full-scale WWTP data typically have a high variance which often contains (large) measurement errors. A good process engineering evaluation of the WWTP performance is therefore difficult. This also makes it usually difficult to evaluate effect of process changes in a plant or compare plants to each other. In this paper we used a case study of a full-scale nutrient removing WWTP. The plant normally uses presettled wastewater, as a means to increase the nutrient removal the plant was operated for a period by-passing raw wastewater (27% of the influent flow). The effect of raw wastewater addition has been evaluated by different approaches: (i) influent characteristics, (ii) design retrofit, (iii) effluent quality, (iv) removal efficiencies, (v) activated sludge characteristics, (vi) microbial activity tests and FISH analysis and, (vii) performance assessment based on mass balance evalua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mass balance evaluation approach helps the WWTP engineers to distinguish and quantify between different strategies, where others could not. In the studied case, by-passing raw wastewater (27% of the influent flow) directly to the biological reactor did not improve the effluent quality and the nutrient removal efficiency of the WWTP. The increase of the influent C/N and C/P ratios was associated to particulate compounds with low COD/VSS ratio and a high non-biodegradable COD fraction.  相似文献   

18.
白龙港污水厂出水达到一级A的优化运行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倒置A2/O工艺已广泛应用于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和老厂脱氮除磷工艺的改造,但在实际运行中常因进水碳源不足和工艺控制不合理,致使出水磷含量无法达到一级A标准.在白龙港污水厂进行中试,研究了混合液回流比、曝气量、进水分流对倒置A2/O工艺除磷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碳源含量偏低的进水,在保证出水氮浓度达标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混合液回流比和曝气量,并采用进水分流措施可有效提高除磷效果,出水水质可满足一级A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COD、TN、NH_3-N和TP超标问题,采用标准化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诊断方法,结合工业废水特征,对污水处理厂二期运行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为进水量超负荷运行、进水TP波动大且溶解性有机磷浓度高,预处理单元转鼓细格栅故障频繁、水解酸化池堵塞以及跌水复氧现象显著,生物处理单元生物除磷能力丧失、内回流混合液DO浓度高及温度对脱氮能力影响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三期工程扩建、预处理段设施改造、预处理段跌水复氧控制、化学除磷药剂投加点优化、内回流混合液DO控制和强化脱氮措施的季节性调整6项优化运行措施,保障出水稳定达标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20.
多点交替进水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获得较高的氮、磷去除效率,在UNITANK工艺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工艺——多点交替进水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法,并在南京某污水处理厂开展了中试研究。连续一年的稳定运行表明,在进水COD、BOD5、TP、NH3-N、TN分别为110~430、52~130、2.2-6.1、15~41、17-50mg/L的情况下,出水水质可稳定地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除磷率和脱氧率分别可达90%和7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