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涤纶短纤维油剂在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棉型涤纶短纤维生产中 ,新型涤纶短纤维油剂的工作液调配、纤维上油工艺及纺纱加工的相关特性研究 ,探讨合理使用该品种油剂 ,提高涤纶短纤维可纺性和适用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用纺前注射法生产中长型元色粘胶纤维。在纺制注射法毛型粘胶短纤维基础上,增加一道颜料过滤,在颜料贮存桶中设置搅拌,纺丝提高酸浴浓度,后处理提高脱硫浴浓度和上油率,可生产出适合纺纱工艺要求的中长元色粘胶短纤维。  相似文献   

3.
以高聚合度的慈竹浆粕为主要原料、以碳酸钠溶液为发泡剂,采用优化改进的制胶和纺丝工艺,在传统粘胶短纤维生产线上进行中空竹浆粘胶短纤维的纺制,当发泡剂加入量为30%时,纺丝过程稳定,可纺性较好。成品纤维物理性能、抗菌性能优异,纤维截面率≥85%。  相似文献   

4.
<正>宜宾丝丽雅集团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成功研发出"超仿棉"粘胶短纤维,并取名为"雅丝绒"。该产品不仅具有天然棉纤维性能,且售价远远低于棉纤维价格,能大幅度降低下游纺织企业原料使用成本。丝丽雅集团此次开发的"超仿棉"粘胶短纤维在品质、功能性及可纺性方面均超过了天然棉纤维,且能满足下游用户不同纺纱工艺和产品要求;"超仿棉"纤维几乎不含杂质、纤  相似文献   

5.
通过改变喷丝头设计和调整工艺参数,在现有粘胶短纤维生产设备上进行粗旦扁平粘胶短纤维的开发试验,纺丝过程顺利,可纺性较好。纺制的纤维有较好的扁平形横截面和优良的物理指标。纤维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仿毛、保暖和个人护理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为拓宽高性能聚乙烯纤维的应用范围,采用改进的阴离子/非离子油剂,选择合适的油剂浓度和上油速度进行高性能聚乙烯短纤维生产,降低纤维比电阻至10~9Ω·cm以下。将高性能聚乙烯短纤维与天丝混纺纺纱,经过清梳联、三道并条、粗纱、细纱等工序纺制成混纺纱线。纺纱前无需喷油、静置处理,缩短了纺纱流程,提高了纺纱效率,高性能聚乙烯纤维混纺比范围为10%~90%。通过对高性能聚乙烯短纤维与天丝混纺纺纱工艺及纱线性能的探究,根据混纺比的不同调节纺纱工艺参数,可提高成纱质量,实现连续工业化生产,拓宽了高性能聚乙烯纤维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李旭  王鸣义  林雪梅  钱军 《合成纤维》2010,39(10):37-39
根据涡流纺(MVS)对原料纤维的要求,通过对直纺熔体质量的改进以及纺丝工艺的优化,开发制备了适用于喷气涡流纺专用的聚酯短纤维。通过纺纱试验,验证了涡流纺用聚酯短纤维的可纺性,同时分析了涡流纺用聚酯短纤维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以单烷基醚磷酸酯钾盐为抗静电剂,与矿物油和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一种新型粘胶短纤维油剂,考察了单烷基醚磷酸酯钾盐添加量对粘胶短纤维的比电阻(ρ)、表面张力(τ)等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表征了粘胶短纤维的表面形貌,测试了不同抗静电剂添加量的油剂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添加了单烷基醚磷酸酯钾盐的油剂具有优异的抗静电性能;经油剂质量分数为10%的工作液上油处理,随着油剂中单烷基醚磷酸酯钾盐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20%,粘胶短纤维的ρ从69.53×10~6Ω·cm明显下降到3.06×10~6Ω·cm;经油剂质量分数为1%的工作液上油处理,随着油剂中单烷基醚磷酸酯钾盐浓度的增加,粘胶短纤维的τ没有明显变化,均显著低于未经上油处理粘胶短纤维的τ;该油剂具有较低ρ、较小τ,能够满足纤维后处理工序快速上油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粘胶中加入自制相变储能微胶囊纺制相变储能粘胶短纤维,实验条件下,纺丝可纺性良好,毛丝、断头率低,成品纤维物理机械性能、熔融焓值和结晶焓值均达到FZ/T 52028-2013《相变保温粘胶短纤维》一等品水平,并制定了相变储能粘胶短纤维及其制品调温性能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共混法制备指标稳定、可纺性良好的氧化石墨烯阻燃粘胶短纤维纺丝液,通过湿法纺丝制备具有复合功能的粘胶短纤维。经检测,成品纤维物理指标、阻燃性能良好,且具有优良的抗菌及远红外功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纺前注射技术在粘胶原液中添加硫酸钡乳液浆料纺制防辐射粘胶短纤维,试验条件下,纺丝可纺性较好,并对不同添加量的防辐射粘胶短纤维的形态结构、物理机械性能、成形过程中的流失量、防辐射性能以及结晶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防辐射粘胶短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良好,硫酸钡在纤维内部分布均匀,流失量较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硫酸钡含量的增加,纤维结晶度越大,防辐射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2.
范玉东 《人造纤维》2001,31(3):27-28
粘胶短纤维油剂是纤维后处理工序的重要化学用剂,它能增加纤维的润滑性,减少纤维的静电效应,增加纤维的抱合力,还可增加纱线的强力和耐磨性能,降低加捻强度损失,早期,我国在粘胶短纤维生产中主要使用脂肪酸类氮肥皂等做油剂,使用这种油剂对环境的污染相当大,且生产出的粘胶短纤维可纺性不理想;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国内有些粘胶短纤维生产厂家开始引进日本竹本公司,瑞典阿克菌诺贝尔表面化学品公司等国外厂家生产的油剂,使用效果良好,但价格较昂贵;从九十年代初期起,随着国内油剂生产工艺的不断完善,国内各粘胶短纤维厂在生产中使用了国产油剂,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现仅就丹东黎虹化工厂生产的TSE油剂(以下称国产油剂)和进口油剂在粘胶短纤维生产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丝线密度为4.5 dtex的前纺涤纶原丝试制后纺油剂上油量为70%~100%的1.33 dtex×38 mm涤纶短纤维,然后以短纤维进行纺纱试验,研究后纺油剂上油量对短纤维基本性能及纺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上油量为80%~90%,短纤维的力学性能及摩擦性能较好,强度、伸长的衰减率较低,当上油量大于90%,短纤维的强度、伸长衰减明显;上油量为80%~90%的短纤维纺纱性能较好,纺制的细纱质量较好;上油量为90%的短纤维纺制的细纱断裂强度达3.60 cN/dtex,条干不匀率为12.13%,毛羽指数为1.26,纺纱过程中产生的白粉量为0.010 5 g/km。  相似文献   

14.
涤纶短纤维油剂对可纺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种进口油剂的可纺性能进行了比较。其中D-337/D-623,C-100/C-110,E-502/E-602的可纺性较优。并以D-337/D-623为例,着重探讨了油剂性能、组分比、含油率对涤纶短纤维可纺性的影响,提出了表征纤维可纺性的几项具体指标。即上油率(OPU)(0.12%)一定时,D-337/D-623在30/70~60/40、F/Fμs在0.33~0.36时,可纺性较好;D337为0.05%时,短纤维最终上油率应控制在0.10%~0.16%,方能保证短纤维的可纺性。  相似文献   

15.
<正> 一 前言 在腈纶生产过程中,常用机械卷曲和上油来提高纤维之间的抱合力和摩擦系数并能消除静电,以达到可纺织加工的目的(以下简称可纺性)。此外,纤维的可纺性还受到超倍长、回潮率等因素的影响。 上海石化腈纶厂原生产工艺是采用两次上油和湿卷曲后处理工艺(工艺流程1)。用这种方法所给予纤维的卷曲度,其稳定性较差。在卷曲后经第二次上油时,纤维被拉直。  相似文献   

16.
于参 《合成纤维》1989,18(1):57-60
氯纶加工时静电现象比较严重,本文从分析氯纶的可纺性出发,研究如何利用多元组分复配油剂来提高纤维的抗静电性能及调整摩擦系数(μ_s、μ_d),获得抗静电、平滑、抱合的综合效果,以使其顺利地通过纺纱与织造。复配油剂的使用效果除了与组成有关外,还与上油量、车间温湿度、纤维回潮、纺纱速度、纤维纤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湿法纺丝法生产普通粘胶短纤维的装置和工艺基础上,通过优化主要工艺参数(包括粘胶质量、凝固浴工艺条件、拉伸比和收缩系数)、改变喷丝头规格,试生产1.11 dtex×38 mm超细旦粘胶短纤维,并供下游纱厂生产60 s混纺高支纱。结果表明:选择喷丝头规格为45头、单头孔数为2 300、孔径为0.05 mm,控制粘胶黏度为42 s、熟成度为11.5 mL,凝固浴硫酸浓度为120 g/L、温度为50℃,拉伸比为58%,收缩系数为79%,可纺性好,生产稳定,可保证产量和产品质量;上述工艺条件下,试生产的1.11 dtex×38 mm超细旦粘胶短纤维干断裂强度达2.52 cN/dtex,湿断裂强度达1.33 cN/dtex,干断裂伸长率为18.64%,产品质量达到优质品指标;当1.11 dtex×38 mm超细旦粘胶短纤维混纺比例为40%,生产的60 s混纺高支纱纱线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8.
根据粘胶短纤维上油剂--氨皂中,碱含量与油剂含量的比例关系,用容量法测出上油浴中碱含量,间接算出上油浴中油剂浓度。准确度与经典重量法相吻合,且容量法操作简便、快速,更能及时、准确地指导生产,对经常改换纤维品种的小化纤厂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以五合机制胶试生产永久性卷曲粘胶短纤维的工艺参数和成品纤维质量指标。认为,采用五合机法生产永久性卷曲粘胶短纤维是可行的,纤维获得良好卷曲的条件是低酸高盐值纺浴和使用高碱比低组份粘胶。  相似文献   

20.
肖丹 《人造纤维》2012,(2):12-14
粘胶短纤维后处理精炼机增加三轧车可以减少纤维烘干时的蒸汽用量,三轧车压液可以直接回用到纤维上油浴的调配,替代热软水,降低热软水和油剂的消耗,并且减轻烘干机内残留油剂对设备的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