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近年来,作为异军突起的京郊乡村旅游项目,古北水镇很好地展现了乡土风貌,它的特色营造也值得我们关注。古北水镇的营造特色之一在于它在原有聚落基础上对院落进行重组和整合,结合了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地域特色而打造出独特的聚落景观。本文通过对古北水镇聚落景观意象的解析来分析其营造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
我国多民族地区是在长期交流互动中形成的特殊区域,其发展与特色保护面临诸多问题。乡村聚落作为长时间文化积淀的载体,是进行文化景观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研究以石阡县自然地理、空间建设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综合地理环境、文化背景、聚落景观、建筑形态因素,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石阡县划分为七类分区,并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乡村发展和民族迁徙历史对乡村聚落“条带-核心”模式分区形态的影响。与石阡县乡村发展规划中的风貌分区成果进行比较可知,以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兼顾宏观社会经济因素与中微观空间因素、遵循相对一致性原则的分区模式更能反映多民族地区的乡村聚落景观特色,从而为制定针对性的风貌建设指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乡土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生产与生活功能城市化、内涵与形态回归本土的景观。文章围绕本土性传承和现代性适应展开对于新乡土景观营造的探讨。在本土性传承中,应尊重山水人居环境、保护乡土文化景观、传承乡土材料工艺。在现代性适应中,应统一乡村整体风貌、完善聚落建筑空间、重建乡村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4.
乡村风貌与城市雷同的现象日趋明显,如何保护传承乡土特色并留住乡愁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该研究对乡土特色内涵进行解读,从乡土景观风貌营造和乡土文化遗产保护2个层面展开分析,并结合乌兰浩特市白音哈达村建设项目,对乡土特色营造与保护提出具体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21,37(1)
文章以形态基因作为乡村聚落形态认知与解析的切入点,建立以乡村聚落形态基因条目、形态基因片段、形态基因序列、形态基因地图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体系,结合数据库对形态基因信息的存储、管理与调用技术,整合形态基因数字化、图示化与文本化信息,构建乡村聚落形态基因库,用以辅助完成乡村聚落空间风貌资源整合、特征评定、优化导引与管理规制等实践工作。在此基础上,以黑龙江省村庄为例,利用形态基因库对乡村聚落形态基因片段、形态基因序列与形态基因分布等方面的特质信息进行识别和挖掘,综合村庄自然地貌、农业景观、人文风貌与村民意愿等内容分析,完成村庄空间风貌传承与优化目标分解,并提出分项导引策略,以期为乡村空间规划、乡村风貌传承保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康渊  王军 《中国园林》2019,35(9):83
通过对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建设问题的分析,认为保护地与乡村社区二者关系的研究是保护地建设的关键。根据对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关系的回顾,认为从空间营造的角度探讨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共生模式是解决青藏高原保护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关系的形成、演变机制,提出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界面——小流域是问题研究的重点。分析共生界面的特征,提出3种尺度的营造策略——小流域景观规划、乡村聚落重构与绿色建筑营造。流域尺度强调上游河源区的生态保护,中游河谷的生态保育和下游河口区的生态修复;聚落尺度提出将社区作为景观资源与旅游设施的重构策略;院落尺度利用绿色建筑技术营造新型民居,实现重构聚落的核心内容和小流域景观规划的重点环节,回应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共生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美丽乡村"逐渐成为各学科讨论的热门话题。然而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传统村落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其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还保留着完整的地域文化特色。课题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小店河村为例,注重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修复研究,其中采用科学保护、肌理保护、景观修复等方法,修复和完善景观风貌和格局,从而促进传统村落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景观风貌作为乡村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评价是开展规划设计和指导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工作。在严寒地区村庄聚落景观风貌调查的基础上,提取风貌特征要素,通过对各类景观风貌信息的整理与编码,建立质性信息与定量数据相结合的严寒地区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数据库,为景观风貌信息的有效整合与挖掘利用提供技术平台。通过写入景观风貌信息评价准则、利用数据库的信息处理技术对景观风貌信息进行调取与系统评价,输出村庄聚落自然景观风貌、农业生产景观风貌、居住景观风貌,以及人文景观风貌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识别各类型中占主导地位的风貌要素,发现村庄景观风貌现存的问题,为严寒地区村庄建设、景观风貌规划及其他相关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景观是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中的社会结构所组成的生态综合体,对维系乡村人地关系与地域风貌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三生”功能理论,运用ArcGIS技术对顺德杏坛北七乡1988—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三生空间”功能转换与乡村景观时空演变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乡村“三生”景观时空演变下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乡村景观经历了从缓慢变化、急剧变化到平缓变化三个阶段,景观结构呈现从“乡村聚落斑块—江河水道通廊—基塘基质”到“乡村聚落和工业区斑块—江河水道和道路通廊—基塘基质”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从城乡区域时空全过程、景观过程全要素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对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等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传统聚落是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完美融合,聚落风貌特色通常是多种要素以三维的形式和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聚落风貌的三维空间生成模拟和控制研究是该领域的关键技术。本研究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从聚落风貌控制、聚落实体、聚落虚体3个方面构建一个三维的数孪风貌控制系统和研究管理流程办法,并以湄洲岛宫下片区的聚落风貌保护控制为实证案例,进行虚实融合的科学分析和参与式社区营造,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提出精细化的三维风貌管控策略,取得较好实际效果。本文对于聚落风貌的保护研究,对推动聚落风貌的塑造、保护和可持续管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村聚落的建设更新需要与风貌延续、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协同发展。文章提出以"低影响开发"为目标的乡村聚落更新设计策略,通过对土门子村聚落更新的实际工程案例来阐释项目进行过程中采用的以"低干预、低建造、低维护、低废弃"为原则的设计方法,为当前乡村农宅与景观的建设与更新提出有益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村聚落景观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深远的文化传统。重庆渝东南地区由于多民族的栖息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乡村聚落景观更是独具地域特色。本文以渝东南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为例,提出就地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这两种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赵阳 《城乡建设》2016,(1):76-78
本文以苏州乡村为例,分析了苏州乡村景观风貌的保存现状,以及苏州乡村景观风貌保护欲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认为乡村景观的整合要立足与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原则上进行,笔者从保护和发展的视角选择了苏州乡村景观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的三种模式,目的是根据苏州不同乡村的景观独特性,寻找到适应的保护和传承模式,更有针对性.最后对整体提出了苏州乡村风貌保护的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东江三角洲水网密度高,水乡景观风貌特色鲜明。运用风景园林学的景观层次法,采用ArcGIS技术,并结合舆图对比,以东江三角洲水乡景观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尺度层级、聚落尺度层级、节点尺度层级探讨东江三角洲水乡景观表征。在区域尺度层级,阐明东江三角洲依水系演变呈现出的三类结构性景观特征;在聚落尺度层级,以17个典型聚落作为样本,揭示水乡景观在聚落防御、生产、生活所呈现的营造特征;在节点尺度层级,对应区域尺度层级和聚落尺度层级,选取典型水乡景观节点,分析自然景观、社会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呈现特征,以期为岭南水乡景观风貌特色的保护和延续提供理论借鉴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克服传统聚落既有保护方法所导致的传统风貌景观资源碎片化、布景化、空洞化的倾向,实现整体保护的目的,以福建塔下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景观方法,探讨传统聚落整体价值的认知途径,发掘传统聚落“文化—活动—景观”的作用脉络以及整体风貌生成的文化机制,构建历史景观概念下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旨在保存传统聚落风貌的特质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王瑞  严国泰  傅大伟 《园林》2019,(7):82-86
乡村景观的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景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提升乡村景观风貌的契机。现有的乡村景观建设理念和方法已不适应快速村镇化的建设,传统的乡村风貌、生态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受到严重挑战。本文以古石村为案例,提出以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态景观资源为底线,因地制宜,以发展促进保护的景观规划策略,来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之目标。  相似文献   

17.
乡村携带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保存、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对乡村及其概念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探讨,对传统文化审美视角下乡村景观意象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建构。乡村景观的基本意象可分为生产意象、田园意象、山水意象、聚落意象和文化意象5个类型。并对3处典型的杏花村景观意象营造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应注重乡村景观意象的积累和挖掘、注重基调意象或核心意象特征的凝练、注重意象体系的差异化构建。希望能够对乡村景观意象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乡土聚落边界景观是限定聚落领域范围、展现聚落整体风貌、承载聚落中行为活动和精神文化的建成环境景观。从宏观二维视角和景观空间视角分别对川底下村边界景观的形态构成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川底下村边界景观的主要特征,并结合这些特征以及发展和破坏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低碳生活景观在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性,深入剖析了低碳型景观在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和传统性问题进行了思想、历史、技术、材料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与传统性呈现显著相关,因此科学保护与正确引导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型景观,可以作为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