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余热锅炉》2005,(2):26-26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公布资料称,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中国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和5%,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  相似文献   

2.
《云南节能通讯》2005,(1):12-12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公布资料称,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目前我国面临着常规能源资源约束、过分依赖煤炭污染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我国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和5%。  相似文献   

3.
《浙江节能》2007,(4):33-39
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是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1.087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居世界第四位,但GDP仅占世界的5.5%。同年能源生产总量19.82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0%,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61%,而能源消费却占世界的13.8%。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急剧上升,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1%,而能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美国的28.6%。我国虽然物产资源丰富,但煤、石油可开采利用能源量有限。能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清洁能源行动”在18个城市的成果 (一)中国近几年能源爰环境变化情况 1.一次能源结构和终端能源结构的变化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也随之迅速增长,2003年能源消费总量达17.09亿吨标准煤,2004年达到19.7亿吨标准煤,为世界第2位。同期,一次能源结构发生变化。2000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占66.1%,油气比例占24.6%。  相似文献   

6.
王高蜂 《能源》2011,(5):55-57
提高煤炭的科学产能和清洁化度,是中国未来发展绿色煤炭的最佳路径。就能源而言,“十五”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1O年增长2.2倍,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我国GDP目前占世界生产总值不到10%,但能源消耗已经高于20%,能源排放的污染气体居世界首位,温室气体占世界总量的25%,GDP的能耗、污染排放和碳排放都过高。  相似文献   

7.
《能源工程》2005,(6):10-10
2004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18.45亿吨标准煤,全年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生产原油1.75亿吨,预计今年原油产量这1.8亿吨,为第五大原油生产国。2004年原油净进口1.17亿吨,占世界原油贸易量的6.31%,出口煤炭8000万吨,焦炭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56%。  相似文献   

8.
《能源工程》2004,(6):19-1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一位官员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华代表团联合召开的研讨会上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  相似文献   

9.
一、北京市煤炭生产及利用现状 (一)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北京市经济以年均11.9%的速度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总量快速上升,年均增长14.7%,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500万吨标准煤(见图1)。  相似文献   

10.
《能源》2012,(10):54-55
节能目标难以实现与片面追求GDP直接相关,中国应适当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来保证未来能源供应的可持续。 回顾本世纪头十年,中国能源界有两件事最令国内外关注。一为能源消费增长过快:从2000年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1.07%上升到201O年的20.26%,跃居世界第一位,年增率达8.89%。二是连续两个五年计划未完成节能减排指标,一些重要环境指标恶化。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国民经济过快增长所形成的对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1.
近30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相当于412×10^8t标准煤,年均增幅达5.5%,而21世纪的前8年,中国能源消耗年均增速更达9.1%。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0×10^8t标准煤。  相似文献   

12.
吴立新 《能源》2011,(5):50-54
绿色煤炭是中国确保能源供应和减少碳排放的必由之路,如何在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上找到平衡,实现绿色煤炭有哪些路径?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结构中居主导地位。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9亿tce,煤炭产量约占77.4%;能源消费总量32.5亿tce,煤炭消费约占68.6%。过去10年,煤炭生产和消费分别占我国一次能源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3.
1生物质能的内容及历史意义生物质能是指由生物质直接获得或者经过加工转化获得的各类能源的总称。生物质能资源包括秸秆、薪柴、畜粪等所有具有能源利用价值的植物和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自古以来,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从目前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来看,生物质能已是排在石油、煤炭、天然气之后的第4大能源。据统计,1995年生物质能消费总量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9.4%,相当于核电和水电消费量的总和.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已充分认识到利用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重要性J我们…  相似文献   

14.
《甘肃能源》2009,(2):24-24
国家《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7亿吨标准煤左右,年均增长4%。根据这一规划,到2010年,中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其它可再生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6.1%、20.5%、5.3%、0.9%、6.8%和0.4%,与2005年比,煤炭石油比重有所下降,天然气、核电、水电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比重略升。  相似文献   

15.
《热机技术》2007,(3):48-48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近日称,未来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每年投资可达800亿美元。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可再生能源正从单纯的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比上年度提高了0.5个百分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中国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总额已达120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二。中国2007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约2.2亿吨标准煤,占一次消费总量的8.5%。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340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6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200万千瓦,大型沼气池1500多处,年产气达到10多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7.
重视天然气资源的综合优化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天然气利用现状 天然气是清洁、优质、高效的能源,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天然气,以替代短缺的石油资源。目前,天然气消费已经占全球能源构成的25%,超过煤(23%)仅次于石油居第二位,而且有可能在几十年后超过石油。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占总消费的66.5%;天然气生产和消费起步均较晚,1990年仅140亿m^3,2003年达到341亿m^3,位居世界第17位,但仅占能源构成的2.7%。  相似文献   

18.
一、厦门“八五”期间能源消费变化情况及特点:1.从终端消费量看能源增长速度及特点:厦门能源终端消费增长速度快、能源消费增长率高的特点较为突出。1991年全市能源终端消费量为135.26万吨标准煤,1995年全市能源终端消费量为212.34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达14.26%。其他地区如:福建全省1990~1994年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仅为8.5%,台湾在1974~1994年间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7.5%。可见,厦门市的能源消费增长率较高。厦门市能源消费的第二特点表现在能源结构方面:优质能源的比重逐年提高。1991年的各类能源消费情…  相似文献   

19.
《能源评论》2014,(7):13-13
6月16日,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年度权威报告《2014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在全球能源消费增速有所反弹的当下,中国石油需求日增量却出现了五年来的最慢增速。 报告指出,尽管中国在2013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在所有新兴国家中位居第一,达每日1080万桶。但是,39万桶的需求日增量却是五年来的最慢速度。目前,中国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出现错配现象——2013年能源需求增速为4.7%,但GDP却增长了7.7%。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能源需求激增,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和贸易国的地位始终保持不变。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3.0×10~8t标煤,比上年增加0.4×10~8t标煤,同比增长0.9%,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3.0%,排名世界第一。其中,煤炭消费量约39.6×10~8t,同比下降3.7%,约占世界的50.6%,排世界第一位;石油消费量约5.5×10~8t,同比增长5.4%,约占世界的12%,排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